科學發展觀經濟取向論文

時間:2022-04-18 08:55:00

導語:科學發展觀經濟取向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學發展觀經濟取向論文

【摘要】本文通過對經濟正義的簡要考察,結合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和現實背景,對科學發展觀所體現的經濟正義取向做一些解析。

【關鍵詞】正義;經濟正義;科學發展觀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進一步指出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在經濟社會領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無疑彰顯著經濟正義的指歸和訴求。

一、對經濟正義的理論分析

經濟正義是指在正義的一般意義之下,突出反映正義的實踐理性精神或現實規定,即人的經濟行為需要選擇理想的體制性目標和規范,社會經濟關系及其矛盾沖突需要平衡和解決。格勞秀斯認為經濟正義就是符合人的本性的、有一定約束的有限私有財產權,是公共權力與財產權利之間不對稱但卻合理的關系;霍布斯、洛克認為經濟正義就是維護和履行契約,履行契約是正義的起點和源泉,經濟正義依存于契約和契約所界定的權利;邊沁、穆勒認為經濟正義是以功利原則為基礎的個人權利,經濟正義應歸于自我和他人的權利,不應偏重制度性的東西、偏重形式,而忽視其實質性的內容,忽略人的經濟正義要求,主張“功利優先”;[1]愛爾維修認為經濟正義是以合理利己主義為基礎的均等分配,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結合是正義的標準,其內涵是“人人均幸?!?,犧牲個人利益滿足公共利益,或為了個人幸福損害他人幸福都是不正義的。[2]

通過對上述經濟正義思想的考察,我們可以得出經濟正義體現在如下四個方面的結論:一是權利自主,經濟正義首先是指經濟人享有并自主行使自己的財產權利,和由此形成的經濟自由和履行契約的一系列權利和義務,及相應的制度安排;二是分配合理,經濟正義最終實現于分配正義,分配正義既包含由社會公平、程序正義和公平競爭帶來的收入分配的合理差距,又包含使最大多數人福利增長的人道主義的關懷;三是主體心態,經濟正義的實現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們心理預期的滿足程度,有賴于人們在經濟活動中萌生的正義感和認同感;四是人的本質,經濟正義最根本的是指人在一定的經濟關系中獲得自由和解放,實現自己的本質,求得全面發展。

二、科學發展觀的經濟正義內涵

在科學發展觀中體現經濟正義的訴求和取向是由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和我國社會出現的新趨勢、新特點所決定的。不可否認,隨著經濟體制轉軌和經濟轉型,我國經濟領域伴生出一些非正義的現象,如貧富差距過大、行業差距過大、城鄉差別過大等等。為了避免可能出現的經濟、社會問題,必須由單純的效率優先向兼顧公平轉變,努力實現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黨中央提出了以統籌兼顧,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內涵的科學發展觀。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現代化建設的推進,社會利益主體更多,領域更廣,利益關系也更復雜。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還不夠全面,城鄉一元經濟結構局面有待改變,地區發展很不平衡,經濟的快速增長對資源、環境的壓力日益加大,等等。這就要求我們的發展要更加注重統籌兼顧,做到城鄉協調發展、區域協調發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這樣,才能更好地妥善處理當前各方面的突出矛盾,協調好各種利益關系,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經濟正義的發展取向,正是在此基礎上為科學發展觀的實現找到了出路。

經濟正義所要求的權利自主、分配合理、主體心態和人本主義與科學發展觀所界定的以統籌兼顧,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不謀而合的。在現階段的國情下,科學發展觀的經濟正義內涵包括:以公正與發展為焦點,制度及規則公正、合理;建立在理性基礎上的經濟活動起點公平、競爭規則合理、收入分配公平;經濟行為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同時,遵循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兼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維護人的權益的統一;經濟行為體現“經濟人”與“倫理人”的統一。只有這樣才能有助于正確處理收入分配的公平、先富與共富的關系。經濟正義,將是在保護發達地區、優勢產業和先富群體發展活力的同時,又高度重視和關心欠發達地區、較困難的行業和群體;在完善市場體制,提高資源配置和利用效率的同時,又通過宏觀調控,在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中維護社會公平,以最終實現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分配公平,從而保證社會整體利益為全體人民所共享。三、經濟正義的科學發展之路

經濟正義的指歸和訴求具體到科學發展的實際,則需要相關的產權制度、分配制度和道德觀念的保障和完善。因此,要實現科學發展觀所界定的經濟正義目標,需要從如下幾個方面努力:

首先,保障產權正義。產權作為現代社會經濟生活中一項根本性的權利安排和制度設計,由于它對經濟運行和資源配置效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產權關系成為一切經濟關系的核心和基礎。產權應是一組權利,包括“財產的占有權、使用權、收益權和轉讓權”這四個方面的基本權利和“排他性、可分割性、可轉讓性”等基本特性。[3]正是在產權這些特性權利和規定中,讓我們有必要對之進行一番正義上的道德考量,譬如:財產權的獲得、占有或轉讓形式怎樣才是合乎“正當及適宜”的?財產權的排他性又在什么程度上可體現出人的“自主自由”的主體性訴求?對此,有學者認為產權正義是指“作為產權制度的一種根本價值尺度是任何產權安排確定的內在依據,是衡量一種產權制度合理性的根本標準”。作為關涉財產權利制度的正義內容,它應當包涵以下內容:產權主體的平等性;產權獲得的正當性;產權保護的嚴格性等等。對此,2007年頒布實施的《物權法》給了我們一個較為清晰的法律規范,使產權正義的逐步實現和“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有了法律依據。

其次,實現分配正義。經濟正義最終實現于分配正義,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而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在分配領域逐步實現正義,對此,十七大報告中已經為我們明確指出了方向: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創造機會公平,整頓分配秩序,逐步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再次,樹立道德正義?!敖洕x是經濟道德的客觀反映,人類崇高的追求,在經濟活動中必然體現在道德正義上,它意味著某種超越現實功能的人性的精神需求和以人為本的終極關懷?!保?]經濟領域的道德正義追求的是以正義為準則而對人的經濟實踐所作出的判斷。在經濟領域中樹立道德正義就是要弘揚等價交換的正義性,強化交易原則的正義表征,維護和履行契約,弘揚社會誠信,注重權利意識與完善法律保障,讓經濟活動中的每一個獨立的“經濟人”得到道德正義的倫理保護和終極關懷。

綜上所述,經濟正義是人類社會對理想社會制度及其內在精神的不懈追求,科學發展觀則是基于我國國情,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實現經濟正義理想的現實選擇和必由之路。一個契合著經濟正義取向與和

諧社會理想的科學發展觀,將有助于我們解決當前經濟社會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減少非正義現象,并給我們帶來權利自主,分配合理,以人為本,全面發展,公平正義的終極價值。

參考文獻:

[1]穆勒.功用主義[M].商務印書館,1957.54.

[2]轉引自北京大學哲學系.十八世紀法國哲學[M].商務印書館,1963.91.

[3]段建斌.論產權正義思想[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06,(5).100-103.

[4]鄭永奎.經濟正義是人的本質的內在要求[J].經濟縱橫,2004,(10).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