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新農村建設探究論文

時間:2022-04-24 01:18:00

導語:科學發展觀新農村建設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學發展觀新農村建設探究論文

摘要:隨著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入,我國農業發展也面臨著新發展的要求,相應地農村和農民問題的解決也提上了日程,黨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歷史任務,這既是對科學發展觀的回應,也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的實踐運用。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五個統籌”;社會主義新農村;“三農”

Abstract:WiththeenteringofChina’swell-offsocietyofaccesstoChina’sagriculturaldevelopmentisalsofacinganewdevelopmentofthecorrespondingruralareasandfarmersisalsotoaddresstheissueputontheagenda,theCPCCentralCommitteeputforwardthebuildingofnewsocialistruralareasofthehistorictaskThisisnotonlyaresponsetothescientificconceptofdevelopment,butalsototheconceptofscientificdevelopmenttoguidetheuseofthepractice.

Keywords:thescientificconceptofdevelopment;the"fivebalances";newsocialistcountryside;the"threerural"

前言

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議》第一次完整而明確地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它強調“以人為本,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強調要“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實踐科學發展觀,推動改革和發展,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在十六屆五中全會上指出,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我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茖W發展觀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緊密結合原則,吸收人類文明進步的新成果,站在歷史和時代的高度,進一步明確了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用新的思想理論觀點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理論,是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發展觀。

一、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涵

首先,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維護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其次,科學發展觀強調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茖W發展觀要求按照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四位一體”的建設,同時遵循自然規律推動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實現經濟發展與資源、人口、環境相協調。為了更好的實踐發展觀,中央提出了“五個統籌”的戰略思想,這“五個統籌”的內容集中體現了國家十一五規劃的具體目標,展示了當前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是國家和人民需要努力做好的近期目標。科學發觀展觀一經提出,就深受社會各界的歡迎,全國各地均掀起學習科學發展觀的熱潮。從某種意義上看,科學發展觀代表了廣人民群眾的心聲,勾畫出了社會發展的方向和基本框架,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與時俱進的體現,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魅力的真實再現,同時也是時展的需要。

二、農村發展所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政治、文化以及社會均取得了顯著的發展,城市建設更是突飛猛進、一躍千里,然而相比之下農村則大大的落后,城鄉差距日益突顯,“三農”問題已經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大問題。農業怎么發展,農村怎么建設,農民怎么致富,這些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明顯的改善。眾所周知,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是國家經濟發展的根基,農村占據國家的大部分比例,農民是國家的主要人口,因此,農村問題解決不好,勢必會動搖這個國家的發展基礎,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平衡發展,牽制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誠然,農民生活有了大大的提高,但是農村的問題仍是層出不窮,從宏觀的角度來看主要有:

首先,農村的產業結構存在不合理的因素,農村經濟只限于初加工階段,這造成農村許多資源的巨大浪費。比如麥秸稈,只是有極少部分用作深加工,而且由于當地沒有深加工設備只能運輸到外地,大部分則是當作柴燒或者爛掉,如出一轍,玉米秸也是這種命運,即將到手的錢就這樣被浪費了;農村產業結構也存在不平衡的問題,農林牧副漁明顯失衡,另外,近些年來,良田被占、牧場沙化、濫砍濫伐的現象嚴重泛濫,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不平衡的程度,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由此可見,農民真正要致富切實需要調整產業結構,切實需要政府加大對農村的關注度。

其次,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仍然落后。相對于發達國家的農業而言,我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尤顯落后,即使和我國的整個經濟狀況相比也是極其落后的。國家一貫強調科技興農,盡管農民種田節省了不少的勞動力,但是,在便民種田方面仍有很大的欠缺。在一些落后的山區,公路、灌溉設施等配備設施依然沒有解決。據調查,全國目前仍有近4萬個村不通公路;一半的行政村沒有通自來水;3億多農村人口的飲用水沒有達到衛生安全標準;60%以上的農戶還沒有用上衛生廁所;2%的村莊還沒有通電。農村的生活、居住、生產條件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的增收。再次,農村科教衛生大大落后于城市。在農村,對于子女教育費等一些高且又必須的消費,依然有不少的農民支付不起,導致許多孩子失學,輟學;對于農村的醫療保險仍然是個極大的缺口,因病致窮的現象屢見不鮮。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影響了廣大農民群眾的身心健康,最終必將影響國家的全面發展。

最后,農村市場經濟發展緩慢,政府宏觀調控更是不到位。集中表現在農民市場意識薄弱,傳統計劃意識依然占主流,同時互聯網等先進媒介在農村得不到推廣,信息交流比較差,加之地方政府宏觀調控不及時,農民生產帶有很大的盲目性。

現在看來,“三農”的滯后發展,影響了全國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及科學發展觀的落實,影響了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影響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影響了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的發展,最終影響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現?!叭r”問題的有效解決已經迫在眉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拉開了序幕。

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

進入21世紀,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建

設小康社會,與此相適應,我國的農業、農村和農民也進入了發展的新階段,根據這一要求,黨中央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上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這是黨中央統攬全局、著眼長遠、與時俱進做出的重大決策,同時也是一項惠及億萬農民的民心工程,更是關系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舉措。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們黨在新世紀新時期做出的英明決策,是黨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著眼于加快推進現代化、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提出的一項歷史任務。

1.強調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協調推進農村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推動農村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的文明發展道路。

2.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國家戰略重點的轉移,是發展重點從城市向農村的轉移。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安天下的戰略產業。尤其對我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更是如此。新農村建設要求以“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為目標,徹底改變農村現狀,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轉變看待農村的傳統觀念。國家發展農村的決心是堅定的,農村面貌在不久必將煥然一新。從目標上來看,這既包含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要求,又包含了對農民收入、生活質量提高的要求;這一目標既包含了農村村貌和環境的變化,又包含了農民素質的提高,還包含了農村的黨政基層民主建設的改善與提高,是一個全面而完整的系統工程。

3.新農村建設順應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堅持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持續發展;新農村建設也包含在“五個統籌”的戰略部署內,即統籌城鄉發展。國家把城鄉發展放在第一位,可見農村發展的重要性。從橫向上看,即從整個國民經濟的經濟結構上看,三大產業需要平衡發展,眼前農業明顯落后,成為整個經濟發展的一大缺口;從縱向上看,城鄉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在拉大,導致大量人才、資金涌向城市,農村因缺乏人才、科技和資金而愈顯落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提出,順應時代的要求,也是黨在正確分析我國經濟發展的現狀基礎上提出的戰略舉措。

4.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關乎國家發展前途的大事,決不僅僅是農民自己的事情,它是每個中國人的事,與我們緊密相關,因此,新農村建設,需要農民和城鎮居民的共同努力,需要軍民合作、黨群一心,需要廣大人民群眾同舟共濟、眾志成城地為之做出不懈的努力。不論怎么樣,我們期待再次出現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那樣的創舉,從根本上改變農村面貌,從而也壯大國家經濟實力。

綜上所述,現階段正是農村發展的大好時機,國家關于新農村建設的方針、政策及原則為農業發展、農村致富、農民增收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今后國家將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業和農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搞好鄉村建設規劃,節約和集約使用土地。但是,“三農”問題的關鍵還是要依靠農民群眾自己的努力,農民要力爭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三農”問題解決的難度很大、任務艱巨,我們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推動城鄉經濟社會的協調,促進新農村建設的成功建設??傊r村經濟的是否發展及發展程度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穩定和社會的安寧,為此,“三農”問題的解決,更需要我們每個人付出積極的努力。

【參考文獻】

[1]科學發展觀若干問題研究.上海社會科學院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鄧小平理論研究,2006,(6).

[2]宋黔暉,郁建興.科學發展觀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鄧小平理論研究.

[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學習讀本.新華出版社.

[4]理論熱點面對面.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5]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學習問答.中共黨史出版社.

[6]科學發展觀:指導發展的新理論.北京師范大學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