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協調發展與科學發展觀論文

時間:2022-04-24 02:03:00

導語:城鄉協調發展與科學發展觀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鄉協調發展與科學發展觀論文

[摘要]作為當代中國的社會發展理論,科學發展觀要將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其中實現城鄉協調發展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方面。城鄉發展不協調的根源是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并且影響和阻礙了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要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并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必須注重加快農村發展,關鍵是要抓好以下四個環節: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力度、加速城鎮化進程、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和創新城鄉管理體制。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城鎮化;城鄉協調發展

一、科學發展觀:當代中國的社會發展理論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推進各項事業的改革和發展”。這說明今后我們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科學發展觀蘊涵著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精神。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指出,要堅定不移地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我們要貫徹落實好科學發展觀,一個重要問題是要深刻認識和理解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科學發展觀的內涵極為豐富,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各個領域,既有生產力和經濟基礎問題,又有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問題;既管當前,又管長遠;既是重大的理論問題,又是重大的實踐問題。所以,我們要全面理解和正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和要求,并認真加以貫徹落實。

科學發展觀的實質是要實現經濟社會更快更好地發展??茖W發展觀是用來指導發展的。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第一要務,發展是貫穿“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題。離開發展,就無所謂發展觀。發展首先要抓好經濟發展,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這不僅有利于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有利于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強人們對經濟發展前景的信心。

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是堅持以人為本。堅持以人為本,就是堅持人民群眾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主體地位,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權益。以人為本是發展的目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達到這個目的的手段。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物質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尊重和保障人權,不斷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創造人們平等發展、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社會環境,妥善處理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和具體利益、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的關系。

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是統籌兼顧。即科學發展觀要求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各項事業的改革和發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還不夠全面,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局面亟待改變,地區發展很不平衡,經濟的快速增長對資源、環境的壓力日益加大,等等。這就要求我們的發展要更加注重統籌兼顧,做到城鄉協調發展、區域協調發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妥善處理當前各方面突出的矛盾,協調好各種利益關系,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城鄉發展不協調的根源

(一)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主要表現

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一般是指以社會化生產為主要特點的城市經濟和以小生產為主要特點的農村經濟并存的經濟結構。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主要表現為:城市經濟以現代化的大工業生產為主,而農村經濟以典型的小農經濟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衛生和教育等基礎設施發達,而農村的基礎設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費水平遠遠高于農村;相對于城市,農村人口比重過大,農業勞動生產率低下,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大量農業勞動力剩余。我國目前鄉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約為61%,占全社會從業人員50%的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僅僅提供15%的國民生產總值,城鄉居民收入差距3倍多,農業剩余勞動力約為1.5億人。這種狀態既是我國的經濟結構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我國相對貧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經濟學家厲以寧指出,中國要提高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其根本措施在于要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

(二)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帶來的問題

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造成了我國城鄉發展的不協調,并進一步影響和阻礙了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其主要表現在:

1.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使城鄉居民收入水平與消費水平的差距不斷拉大

客觀來說,在工業化過程中城鄉居民收入存在差距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各國共同存在的現象,但是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明顯偏大,明顯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反映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最主要指標分別是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改革開放以來,由于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帶來的農產品大幅度增加和國家多次調整農副產品的收購價格,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在20世紀80年代前期曾經有所縮小,到1983年降到最小。隨著城市改革的全面展開,加上城市收入分配制度的變化,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從1984年開始拉大。1984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為1.71∶1,1989年為2.27∶1。進入“九五”以來差距逐年拉大,1996年為2.51∶1,2001年為2.90∶1,到2002年和2003年又進一步擴大為3.11∶1和3.23∶1。2003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8427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2622元,后者不到前者的三分之一。如果考慮到城市居民享有各種補貼、勞保福利和社會保障等隱性收入,城鄉收入差距會更大,而國際上城市與農村的收入比率一般低于1.5,極少超過2。

城鄉居民巨大的收入差距相應地引致了消費水平和消費結構的差距。從消費總量看,2000年,占全國人口總量30%的城市居民的消費總額占全部居民消費的55%,這一比例在1978年僅為38%,1990年也不過44%。城鄉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的比例1985年為2.12∶1,到1995年擴大為2.70∶1,2001年則進一步拉大到3.05∶1。1990年至2000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增加了2.8倍,農村居民只增加了1.8倍。近兩年城市居民的消費水平又有較大提高,而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由于收入低速增長,提高極其有限,估計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差距應在3.6倍左右。從消費結構上看,隨著城鄉居民溫飽問題的解決和消費水平不斷提高,恩格爾系數不斷下降。2002年城市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9%,而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49%。

2.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使農村居民受教育機會不平等

我國農村中小學教育大體上是“民辦義務教育”,即除了公辦教師的工資是由國家和當地政府財政支付的以外,基本上都是農民自己掏錢而舉辦的教育。很多農村的孩子因為小時候家庭貧困上不起學,長大后,又由于缺乏知識、缺乏必要的技能而陷入新一輪的貧困。如此的惡性循環,將會使整個農村的居民素質下降,使他們只能在溫飽線上掙扎。受教育機會的不平等造成了就業機會的不平等,一般農民在城市只能從事城市人不愿干的苦活、累活、臟活或被認為不體面的工作。而就業的不平等又造成了收入的不平等。這種情況持續下去,不可避免地會造成下一代、再下一代農村居民生活的不平等、就業的不平等和收入的不平等。

3.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嚴重地制約了經濟的發展

傳統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在城鄉之間筑起了一道道資金、市場、技術、勞動力等壁壘,阻礙了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的交流,并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并且農村人多地少,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導致了農業的低效益。農村經濟的落后導致農村內需不足,進而也影響了工業和城市的發展。

4.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造成了城鄉居民在社會保障、社會福利方面的差距

在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下,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被明確區分為農村和城鎮兩大塊,城市有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城市居民享受各種補貼以及各種社會保險,如醫療保險、失業保險、最低收入保障等?熏而農民除了享受承包土地權外再無任何福利。

三、實現城鄉協調發展的路徑和措施

逐步改變和消除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實現經濟一體化,是提高農民收入、實現城鄉協調發展的根本。

(一)實現城鄉協調發展的最終目標

從最終目標看,實現城鄉協調發展的標志是:建立地位平等、開放互通、互補互促、共同進步的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格局,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其內涵包括:一是城鄉地位平等。就是要取消城鄉間的種種不平等待遇,使農民能夠平等地享受到改革、開放和發展的成果,使城鄉居民和城鄉各類經濟主體都能享受公平的國民待遇,擁有平等的權利、義務和發展機會。二是城鄉開放互通。就是要打破城鄉界限、開放城市,使城鄉居民能夠自由遷徙,城鄉各種生產要素能夠自由流動,提高城市化水平和生產要素配置的效率與效益。三是城鄉互補互促。就是要改變城鄉分割、各自發展的模式,發揮城市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擴散與輻射作用,走以城帶鄉、以鄉促城的經濟社會發展的路子。四是城鄉共同發展。就是要在堅持城鄉地位平等的基礎上,通過開放互通、互補互促機制的作用,加快縮小工農差距、城鄉差距、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差距,實現城鄉的共同繁榮與進步。

(二)實現城鄉協調發展的路徑

要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必須注重加快農村發展。農村發展滯后,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我們黨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目標,我們應該看到,沒有8億農民的小康,就不可能實現全面的小康;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國的現代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統籌城鄉經濟發展,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農村社會全局出發做出的重大決策。因此,要實現城鄉協調發展,關鍵是要抓好以下四個環節:

1.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力度

農業是基礎產業,又是弱勢產業,要承擔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加快農業農村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光靠市場調節不行,國家必須加強扶持和保護,這是世界各國普遍的做法,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加大對農村的財政支持。城鄉差距的源頭是投入差距,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必須在財政支出上不斷向農村傾斜,提高國家財政用于“三農”支出的比重。重點是加大對農業基本建設、農村公共設施建設、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的投入力度,特別是國債投資和新增財政資金,首先應向“三農”傾斜;新增的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經費應主要用于農村,并強化中央財政支持農村基礎教育和農村公共衛生的職責;進一步增加財政扶貧投入。要改變財政支農的結構和方式,重點是建立對農民的直接補貼制度以及增加世貿組織的“綠箱”政策投入。

(2)加大對農村金融支持。當前,農村資金外流、金融發展滯后,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們知道,農村信用社在支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因此,應積極推進農村信用社改革,對農村信用社貸款利息收入采取免收營業稅、降低所得稅稅率等政策,并對一些重要農業貸款項目給予必要的財政貼息,促進農村信用社在獲得不低于商業銀行同等贏利水平的條件下,以低于商業銀行的利率向農民、農業發放貸款。比照國有商業銀行政策,對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予以適當剝離。同時,采取綜合措施,加大其他金融機構對農村的支持。

(3)加大對農村稅收支持。在全面推進農村稅費改革、減輕農民負擔的基礎上,借鑒國際通行的統一城鄉稅制的做法,按照城鄉平等的原則,改革農村稅收制度,并逐步降低農業稅稅率直至全部取消農業稅,將農民視同個體工商戶,征收增值稅和個人所得稅。

(4)加大對農村保險支持。發展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以對風險較大的農業項目進行保險,保護投資者和生產者的利益。當前,應主要發展政府主導下的由政府與商業保險公司混合經營的農業保險公司。

2.加速城鎮化進程

提高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必須在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同時,將大量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到非農產業去,實現農村城鎮化。因此,實現城鄉協調發展的切入點是要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中國特色的城鎮化,本質上是城鄉協調發展,城鄉居民共同富裕的城鎮化。

推進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首先要以規劃為龍頭,樹立“大規劃”新理念,科學編制城鄉一體化規劃體系。要打破過去城鄉規劃相互獨立的老路子,按照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的要求,根據各地人口分布、自然地理、經濟狀況、歷史文化、基礎條件和市場前景,體現地方特色。其次,要以小城鎮建設為突破口,加快城鎮化步伐。小城鎮建設要因地制宜,選擇最佳模式,并推行非均衡擇優發展戰略,重點發展縣城和部分基礎條件好、發展潛力大的中心建制鎮。培植城鎮產業,吸引勞動密集型鄉鎮企業和城市搬遷企業向城鎮集中,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并按照市場經濟的辦法,吸引各方以多種形式參與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使之成為區域經濟文化中心,以城鎮的繁榮促進整個農村的繁榮。再次,要以文明生態村建設活動為契機,全面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3.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城市必然還要進一步發展,但要防止規模過大、標準過高的傾向,注意以城市繁榮帶動農村發展。要把更多的財力等社會資源用于農村,并更好地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勞動力轉移和農民增收創造條件。

4.創新城鄉管理體制

只有公正而有效的制度才能為城鄉協調發展提供根本性的保障。我們要以改革戶籍制度為突破口,逐步調整和改革現行的城鄉管理體制,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積極調整戶口遷移政策,并在就業、教育、住房、社會保障等各方面一視同仁,統籌發展。要進一步深化財政體制改革,建立財權和事權相統一的鄉鎮財政管理體制,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增強鄉鎮的財政實力,強化鄉鎮財政為農民提供公共服務的功能。建立健全對鄉鎮財政的監督管理制度,抑制鄉鎮財政弱化向公共產品支出的傾向。要配合農村稅費改革,完善轉移支付制度,使省、市的財政轉移制度化、法制化,統籌城鄉社會事業的發展。

制度建設不僅要有助于實現城鄉經濟上的融合,也有助于實現和保障農民政治上的平等。只有建立在平等的公民權的基礎之上的政策和制度才具有合法性的基礎,也只有公正的具有合法性的制度才可能為城鄉協調發展提供可靠和持久的保障。

[參考文獻]

[1]李伯溪.發展經濟的目的、對象和方式[J].中國工商,2004,(8).

[2]肖文濤.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統籌城鄉協調發展[N].福建日報,2005-11.

[3]趙保佑.制度創新: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關鍵[J].中州學刊,2005,(4).

[4]田向利.調查與研究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路徑[N].經濟日報,2003-12.

[5]李京東.和諧社會與科學發展觀[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5,(1).

[6]袁貴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J].求是,20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