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正確理解科學發展觀內涵
時間:2022-09-04 10:16:00
導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正確理解科學發展觀內涵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正在全縣鋪開。這次活動從今年3月到明年5月,分兩批完成。中央為什么要搞這次活動,就是要用科學發展觀武裝全黨全軍全國人民,使黨員干部受教育、科學發展上水平、人民群眾得實惠。我認為要實踐好科學發展觀,首先必須學習好科學發展觀,而學習好科學發展觀的關鍵在于正確理解科學發展觀的內涵要素,吃透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
第一、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
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發展,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決定性意義?!边@句話告訴我們,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發展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首先必須立足發展。我們要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一)、為什么要立足發展,因為三十年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證明發展是正確的。
其一,實踐的豐碩成果證明發展的正確。
綜合國力大幅提升。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1978年為3645億元,2007年達到249530億元,2008年達到300670億元,經濟總量躍居到世界第四位。全國財政收入,1978年僅1132億元,2007年達到51304億元。外匯儲備,1978年為1.67億美元,人均只有0.17美元,2007年達到15282億美元,排名世界第一。2003年,我國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2006年我國人均GDP已超過2000美元。
人民生活顯著改善。1978年全國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只有134元,2007年達到4140元。1978年前全國農村沒有解決溫飽的農民總量大概是2.5億人,到2007年底減至不足1500萬人。1978年前我國糧食總產量在6000億斤,2007年達10030億斤,30年內糧食增產60%以上。2007年末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72534億元,比2006年末增加10967億元。人均人民幣存款余額,1990年為623元,2007年為15282億元。人們的腰包鼓了,有了更多的資金來豐富改善生活、購置房產、投資股票基金、購買保險、購買汽車、外出旅游等等。三十年前是一衣多季,三十年后卻是一季多衣,現在衣服多了,兩三天就換一件,到了夏天,更是一天換一身衣服。三十年前只講吃飽,現在講的是吃好,吃出文化和健康。據統計,2007年全國人均餐飲消費支出已達800元,而在30年前我國居民人均餐飲消費支出不足6元。住的房屋越換越大,裝修越來越好,建設部有關負責人表示,1978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建筑面積為6.7平方米,現在全國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7平方米。在行方面,現在百姓出行無論在城市還是在農村,都有多種選擇,而且私家車越來越多。三十年前,綏寧到長沙是兩頭黑,現在六個小時就到了。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三峽水電站、青藏鐵路、西氣東輸、南水北調等關系全局的重大工程順利推進;“神五”、“神六”、“神七”成功發射收回,華夏民族嫦娥奔月理想得以實現;29屆奧運會在北京舉辦,千年奧運夢想變為現實。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年年有喜事。這個東方古國,正以嶄新的姿態崛起在世人面前。美國《新聞周刊》2007年12月評價說,在過去的30年中,中國在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果從經濟增長的指標來衡量,中國這段時間里的發展為世界經濟史所少見。中國的崛起已經成為當今國際政治話語的主題詞。新加坡《聯合早報》2008年1月說,中國的改革開放堪稱人類史上一個偉大的實踐。短短30年間,一個國民經濟瀕于崩潰的貧弱國家一躍成長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民眾生存與發展的要求更是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滿足。
其二,理論的不斷創新證明發展的正確。
思想:社會主義建設的初步探索。一九五六年四月,同志發表《論十大關系》的講話,初步總結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提出了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任務。一九五八年,又提出要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到技術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上來。他多次強調不要機械搬用外國的經驗,而要從中國是一個大農業國這種情況出發,以農業為基礎,正確處理重工業同農業、輕工業的關系,充分重視發展農業和輕工業,走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中國工業化道路。在此期間,同志撰寫了《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重要著作,形成了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2000多年封建統治歷史背景的大國從事社會主義建設的最初理論成果和寶貴經驗總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社會主義建設的深入實踐。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黨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個科學理論體系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重大戰略思想,繼承與發展了思想。鄧小平理論強調發展就是硬道理,闡述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樣一個重大問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強調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闡述了怎樣建設黨、建設什么樣的黨這樣一個重大問題;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做到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闡述了什么是發展、怎樣發展這樣一個重大問題。從鄧小平理論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學發展觀,理論在不斷創新,它們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從思想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我黨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探索不斷向前推進,理論的不斷創新與完善,從哲學層面上證明了發展的正確。
(二)、為什么要立足發展,因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需要發展。
構建小康社會需要發展。黨的十七大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量目標確定為國內人均生產總值到2020年時比2000年翻兩番,超過3000美元,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水平。全面小康是一個高標準的小康,到那時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富裕,物質、政治、精神和生態文明高度發展。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要發展。
實現祖國統一需要發展。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到祖國懷抱。港澳回歸都很順利,這是祖國強大的表現,是國家經濟社會愈益發展的結果。而要把臺灣收回來,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還是需要發展。發展了,我們自己才有底氣去談統一;發展了,臺灣同胞才樂意回歸祖國?,F在臺灣那邊的阻力很大一部分在年輕一輩,他們認為大陸沒有臺灣富裕。臺灣被稱為亞洲四小龍,在二十世紀80年代前半期的1982至1987年,臺灣在亞洲四小龍中,不僅出口增加率高居首位,臺灣的出口金額連續6年領先其它“三小龍”,而且同時期以美元計算的“GNP”增加率與每人“GNP”增加率,在四小龍中也是名列前茅。
維護世界和平需要發展。早就說過,中國應當對人類做出較大的貢獻。中國為什么要對人類做出較大貢獻呢?因為中國是社會主義大國。大國就要有個大國的樣子。中國不僅是地域大國、人口大國,而且還是權力大國、責任大國,中國一直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烏克蘭總統庫奇馬說,中國是國際事務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國對保持亞太地區乃至整個世界的穩定與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芬蘭總統塔里婭•哈洛寧表示,中國經濟發展迅速,中國在國際事務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前聯合國秘書長安南也說過,中國在安全、發展和人權等國際事務領域中發揮著越來越多的積極作用。就當下情形來說,我們在國際事務中還沒到呼風喚雨一錘定音的時候,因為我們自身還沒那么強大。所以,要想在國際事務中發揮主導作用,我們還需要發展自己。只有自我發展了國際上才說得起話,只有自我發展了對別人才負得起責。
第二、科學發展觀強調科學發展。
發展如此重要,我們當然要始終不渝地堅持到底,但我們所倡行的發展是科學發展,不再是過去那種簡單的“經濟的快速運行”和“GDP的高速增長”。
一、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
科學發展觀的落腳點在“人”,歸根到底是為了人的全面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我們所講的以人為本,是以廣大的人民群眾為本。就是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就是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是堅持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相信人民群眾、依靠人民群眾、為了人民群眾,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以人為本就是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為本,必須堅持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主體地位,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發揮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解決民生問題放在重要位置,切實解決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保障人民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二、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
全面發展,就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只有經濟發展而沒有社會發展不叫全面發展,同樣,只有經濟和社會發展而沒有人的發展也不叫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就是堅持“五個統籌”,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協調。可持續發展,就是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
三、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統籌兼顧,就是要從我國發展全局和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調節并處理好各種具體的利益關系,促進整個社會協調發展,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
統籌好城鄉發展。到2000年,我國總體上已實現了小康,但這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差距主要在農村。有統計顯示,即使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順利推進,2010年農村人口仍會有7億左右,2020年還會有5億左右。1984年以后,隨著城市改革的全面展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開始拉大。200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3786元,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只有4140元,后者不到前者的三分之一。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的小康;沒有農村的小康,也不會有全國范圍內的小康。要實現農業發展、農村繁榮、農民富裕,需要我們立足全局、統籌城鄉,以工業帶農業、以城市帶農村。要逐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調整財政支農資金的使用方向,增加政府對農業和農村基本建設的投資,為農業和農村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同時要把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作為重點,新增經費投入主要用于農村,為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提供更多的公共品服務。
統籌好區域發展。統籌區域發展,就是要繼續發揮各個地區的優勢和積極性,從宏觀政策上支持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逐步扭轉地區差距擴大的趨勢,實現共同發展。根據我國當前區域發展的實際情況和全面推進現代化建設的要求,中央明確提出了促進地區協調發展的戰略布局:西部幾省搞西部大開發,東北地區是振興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中部六省實行中部崛起戰略,東部地區鼓勵率先發展。從而實現全國分工合理,重點突出,比較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區域產業結構。這就形成了以東帶西、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公務員之家:
統籌好經濟社會發展。一些地方和領域出現重經濟指標、輕社會進步,重物質成果、輕人本價值,重眼前利益、輕長遠福祉等偏頗,甚至有的人主張靠“燈紅酒綠”、犧牲人的尊嚴掙錢,靠破壞環境和掠奪資源淘金,如果任其滋長蔓延,就必然會偏離社會主義方向,導致災難性后果。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也是社會發展的根本保證;社會發展是經濟發展的目的,也為經濟發展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條件。隨著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長,更加要求社會與經濟共同發展。如果社會事業發展滯后,經濟也難以實現持續較快發展。
統籌好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中國最大的比較優勢是人口眾多,最大的劣勢是資源不足。2002年,在南非約翰內斯堡舉行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上,提到生態問題已嚴重地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對自然界的過度開發、資源的浪費、臭氧層變厚、海洋毒化、人口激增、環境污染、生態平衡的破壞,已嚴重地威脅著人類自身的生存條件。人類的根本問題是兩條,一是生存、二是發展。生存不能,何談發展?我們搞建設要做到,既改造自然、又不破壞自然,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為此,我們應多構造“循環經濟”、“生態補償制度”、“工業生態園”、“全過程無害化控制”、“綠色化學體系”,維系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統籌好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是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發展開放型經濟的現實需要。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的關鍵,是要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在開放的環境中謀發展。要在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大背景下,突破舊的疆域,拓展新的空間,力圖處理好內需與外需的關系,處理好利用外資與內資的關系,處理好“引進來”與“走出去”的關系,在國內市場和國外市場同時掘進,盡快實現國內經濟體制同國際經濟運行規則的相互協調。
此外,還要統籌好中央和地方關系,統籌好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統籌好國內國際兩個大局。
- 上一篇:博弈論看科學發展觀內涵
- 下一篇:深刻認識科學發展觀內涵
精品范文
1貫徹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