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系統方法論科學發展觀內涵

時間:2022-09-04 10:49:00

導語: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系統方法論科學發展觀內涵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系統方法論科學發展觀內涵

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這一要求作為科學發展觀的實踐原則,深刻地反映了科學發展觀的系統科學背景,體現了對社會系統發展規律的新認識,從當代系統科學發展的角度展示了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

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系統方法論首先體現了社會系統的整體性規律。社會整體性規律的一般內涵是,組成社會整體的各個要素之間、整體與部分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以致社會整體的功能性質不等于它的各部分功能性質的總和。馬克思曾借用有機體范疇對這一整體性規律進行闡述:社會是“一切關系同時存在而又相互依存的社會機體”,“是一個能夠變化并且經常處于變化過程中的機體”。這一觀點被貝塔朗菲認為是系統科學理論的來源之一。當代的社會發展進程越來越體現出深刻的整體性,社會各方面的內在關聯和相互作用日益明顯,顯示了整體性規律的當代新內涵。

新內涵之一是,更高形式的社會整體化趨勢,更快的分化和整合速度。社會整體化趨勢在當代世界的重要表現是經濟系統與信息系統的一體化進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大系統中的經濟系統分化和發育迅速,由此帶動和影響了其他系統的發展。從“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兩手抓”,到“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位一體,再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四位一體布局,從結構變遷的角度反映了這一整體化趨勢。這一趨勢也反映在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等方面的互動關系中,如中共17大報告所說,“政治體制改革作為我國全面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不斷深化,與人民政治參與積極性不斷提高相適應?!边@些都表明,系統的改革和發展需要系統推進。

新內涵之二是,社會整體新質的不斷出現,社會以創新型整體的形式出現。這一整體首先體現為新的信息網絡系統。20世紀90年代以來,信息化與經濟全球化相互交織,深刻改變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方式。創新型整體也體現為國家創新體系的形成,研發機構、企業和政府等形成新的社會整體特征,同時帶來了知識、人才、管理、市場為要素的經濟整體新特征,以及經濟、制度和文化方面的整體性特征。正是在這一意義上,中國確立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新目標。

新內涵之三是,自然環境與社會的相互關聯以前所未有的危機形式表現出來。環境危機超越了國界,表現為全球性的特征。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不斷升高,幾乎將對所有國家和地區造成毀滅性損害,世界上近乎半數的動植物物種瀕臨滅絕。環境與社會的統一性以新的震撼形式表現出來,人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勢必呈現全球化的趨勢。

上述社會整體性規律轉化到方法論層面就成為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原則的一種表述。中共17大報告對這一原則的實踐內涵做了具體闡述。

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系統方法論也體現了社會系統的結構性規律。社會系統結構性規律的一般表述是,社會系統結構決定系統的功能和性質,因而改善系統的功能性質需要調整優化系統的結構。改革開放30年的歷史進程,不論是經濟體制、政治體制和文化教育體制的改革,還是轉變發展方式以實現科學發展,其著眼點都是通過結構性變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在這一過程中反映出以下結構性規律:

第一,自組織的市場結構具有更強的活力和效率。自組織的活動結構導致經濟活動煥發了前所未有的生機活力,產生了更高水平的發展效率。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它極大地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使我國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轉折。

第二,經濟結構和開放結構的優化是發展的關鍵。如中共17大報告所強調的,“實現未來經濟發展目標,關鍵要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必須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近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提出,要把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作為保增長的主攻方向。在對外開放方面必須優化開放結構,完善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

第三,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四位一體結構體現了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和規律。因而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構成的基本綱領,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努力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實現各方面事業有機統一、社會成員團結和睦的和諧發展。

第四,生態環境結構所要求的平衡反映了人與自然關系的客觀規律。這一規律直接要求可持續發展,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經濟系統、社會大系統和生態系統的結構關系表明,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方法論依據于發展的內在規律性。把握這種規律性,有助于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

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系統方法論還體現了社會系統的復雜性規律。復雜性主要表現為結構復雜性和過程復雜性,社會系統的復雜性規律主要通過系統跨層次嵌套、相互作用以及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轉化反映出來。

復雜性規律首先體現為巨系統的多因素、多層次和跨層次跨領域的密切關聯上。經濟全球化使全球經濟結構日趨復雜,形成了開放的復雜巨系統。信息網由于活動單元數量巨大也構成了復雜巨系統。巨系統的出現要求有新的“世界眼光和戰略思維”。復雜性結構要求相應的戰略結構關系。在經濟發展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市場經濟體制與宏觀調控成為三位一體的戰略關系。中共17大報告提出的促進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內外同胞關系的和諧,以及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也滲透著這種復雜的戰略結構關系。將這種戰略結構關系上升為戰略思想即全面協調的原則。公務員之家:

復雜性規律也體現為系統機制的互補性。社會大系統中不同的組織具有不同的活動機制。企業作為一種自組織主要通過市場機制活動,政府作為一種它組織主要通過調控機制活動。市場機制包括自由競爭、激勵和價格自動調節等,調控機制包括通過規劃、計劃、政策和法律所進行的指導或調節。發展經濟必須使市場機制在配置資源方面的基礎作用與宏觀調控的重要作用結合起來。中國發展的經驗和美國金融危機都表明:沒有單一的機制能夠解決所有的發展問題。所以,要深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學發展的宏觀調控體系。

復雜性規律還體現為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相互轉化。確定性的系統有其內在的隨機性(混沌),隨機性的系統有其內在的確定性(突現)。這種規律對于社會發展具有二重性。一方面,社會系統可能處于不確定和風險之中,把握這種規律具有危機預防的意義;另一方面,社會系統的不確定性也使系統處于非均衡的變化中,從而提供發展機遇,為創新、效益遞增和跨越式發展創造條件。因此,這一動態規律對于當代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特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