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兼顧蘊涵的現代化建設規律的科學發展觀內涵

時間:2022-09-04 10:52:00

導語:統籌兼顧蘊涵的現代化建設規律的科學發展觀內涵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統籌兼顧蘊涵的現代化建設規律的科學發展觀內涵

統籌兼顧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它不僅反映了以人為本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而且其實踐內涵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等,涉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各種重大關系,蘊涵現代化建設的多重規律,從特定角度反映了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

首先,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從發展格局方面反映了工業和農業、城市和農村現代化進程的規律性,是對工業化發展規律的進一步認識。這一規律的內在邏輯是:在現代化進程的初始階段,農業和農村需要支持工業和城市先行一步,否則工業化難以起步發展;而當工業和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工業和城市則需要反哺農業和農村,否則二元結構會導致發展的某種停滯。這一規律還被概括為“兩個趨向”: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在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以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也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

從經濟學角度看,這一規律與產業結構、經濟發展動力結構的規律相關聯。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如果不適時反哺農業,城鄉差距擴大,農民消費能力不足,直接限制消費拉動,導致經濟發展的動力結構失衡,妨礙經濟的持續發展。從社會學角度看,城鄉和區域差距的拉大,導致貧富懸殊和社會矛盾,影響現代化的進程。進一步的,從哲學角度看,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體現了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工業和農業、城市和農村的某種統一性。不論是通過工業化帶動使農民轉變為工人,還是傳統農業主導的經濟結構隨著資金投入、生產技術、資源配置發生變化而轉變為現代工業主導的經濟結構,抑或對傳統農業引入現代生產要素進行合理配置,都從不同角度反映了這種統一性。中共17大報告提出統籌城鄉發展,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是在中國具體條件下對這一規律的運用。

其次,在經濟發展中注重統籌兼顧,增強發展的協調性,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從發展方式的角度反映了經濟結構發展的客觀規律,包含了對當代工業化發展規律的新認識。主要表現在三個層面上:

經濟動力結構的協調與演進。投資與消費作為經濟增長的動力,其協調性要求不僅源于微觀經濟的市場均衡規律,而且源于宏觀經濟的供求關系規律。經濟活動中生產與消費的相互協調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馬克思認為生產資料生產和消費資料生產兩大部類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要求按比例協調發展,生產資料的供求之間、消費資料的供求之間均應保持平衡?,F代經濟理論對投資與消費的動態協調關系進行了實證和模式分析,強調了兩者協調的必然性、結構模式的某種一般性,以及在不同階段的具體體現。這些研究通過經驗數據分析和資本邊際收益遞減表明,在投資與消費的關系中需要保持較高的消費率。中共17大提出的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實際體現了這種結構協調規律的客觀要求。特別的,根據波特的研究,致力于競爭優勢的經濟發展將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演進。這一演進突出地表明,創新驅動的重要不僅因為它創造了更高的生產率,而且還因為它能夠同時改變需求和投資的結構,在更高層面更新了經濟動力的結構關系,顯示了當代經濟發展的新機制。因此,中共17大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中國發展戰略的核心有其客觀規律的基礎。

產業結構協調與演進。產業結構的協調和演進與經濟增長具有內在聯系。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導致經濟增長,而經濟增長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產業結構的演進。產業結構的變化受人均國民收入、主導產業擴散和產業關聯效應等因素的影響。當代產業結構的協調和演進與創新有特別關系。第一、二、三產業、特別是第三產業的發展與創新直接關聯,后者直接促成了新的產業部門的出現,改變了資本投入邊際效益遞減的情形。同時,與創新相關的第三產業的增長比較平穩,有助于減輕傳統產業引起的周期性振蕩,提高了經濟增長的穩定性。第一、二產業日益需要服務業的支撐和推動,后者通過分工協作和信息化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經濟整體結構的效率。所以,17大報告提出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是在認識和把握產業結構協調和演進規律基礎上作出的重要選擇。

資源結構的協調與演進。與創新帶來的動力結構和產業結構的演進相一致,經濟增長必然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資源結構的協調與升級不僅將減輕資源環境壓力,而且將逐步強化經濟貢獻遞增要素的作用。

第三,統籌經濟與社會發展既反映了經濟與社會的一般內在關聯,也反映了這種關聯在當代的特殊內涵,集中體現了經濟與社會的互動規律。這種一般性關聯是,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基本保證,社會發展是經濟發展的目的,同時為經濟發展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需求等必要條件。其特殊內涵是:一方面,工業化、市場化、信息化與社會化進程顯示了經濟系統的發育過程就是社會系統的分化和功能整合過程,反映了兩者在結構功能上的內在相關性;另一方面,社會發展要素日益內化于經濟發展過程中,直接影響了經濟的發展。以創新范疇的提出為起點,知識(科學技術)、制度、文化要素在一定意義上已成為經濟增長的內生變量,其資源配置和轉化關系的特殊性體現為經濟發展規律的特殊性。與此相關,人才、制度、文化以及影響人才素質的教育成為影響創新驅動的內在因素。教育不僅涉及發展的目的,而且從人力資源的角度涉及經濟發展的動力。這種內在相關性也從消極的方面反映出來。如果改革不到位,收入分配差距持續拉大,不但影響一部分人的消費能力,削弱消費拉動,而且將影響生產者的積極性和社會的穩定。所以,需要從更深的規律層面理解中共17大的論斷: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是內在統一的。沒有科學發展就沒有社會和諧,沒有社會和諧也難以實現科學發展。公務員之家:

第四,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從全球視野反映了經濟一體化的客觀趨勢。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跨國公司的經營活動已占據全球生產的40%、國際貿易的60%、國際投資的90%、技術貿易的60%,技術轉讓的80%,研究開發的90%,使以國家為主體的世界經濟逐步向以跨國公司為主體的世界經濟轉化。信息全球化加速和擴展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全球互聯網用戶預計2010年達到20億戶。全球手機用戶到2007年底已超過33億戶。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實際是把握全球化發展的客觀趨勢,在全方位的對外開放中協調好國內發展與外部發展的關系,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

第五,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不僅反映了自然環境的一般規律,而且尤其體現了生態經濟學的規律,反映了現代化建設的新內涵。生態經濟學認為,可持續發展要求自然資產保持完整,先污染后治理在根本上不是一種合理的選擇。所以,我們能夠得出下述結論;社會發展的特定方面也是經濟發展的內生變量。在這個意義上,社會發展與經濟發展的協調發展不論對于全面發展還是經濟發展,都是硬道理。從更大的生態圈看,如果人與自然的關系不協調,則經濟資源將在更大范圍內配置失衡,導致更高層次上的不經濟后果。在這一意義上,人與自然關系的不協調既是更高層次意義上的不經濟,也是人的生存本體意義上的不合理。因此,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應成為現代化建設的內在方面。實現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是生態經濟規律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