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打造現代農業解決三農問題
時間:2022-12-16 09:29:00
導語:科學發展打造現代農業解決三農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現代農業是原始農業和傳統農業長期發展的必然結果,發展現代農業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正確認識現階段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要求,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農業體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一、現代農業的基本內涵與意義
現代農業的基本內涵是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現代科學技術改造、現代產業體系提升、現代經營形式推進、現展理念引領、依靠新型農民發展的農業。它不是一種靜止的狀態,而是一種動態的變化過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來理解,建設現代農業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改造傳統農業、不斷發展農村生產力的過程。發展現代農業有利于突破傳統農業主要從事初級農產品原料生產的局限,實現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生產;有利于突破傳統農業封閉低效、自給半自給、大量經濟活動人口(勞動力)從事糧食生產的局限,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上發揮資源、區位和競爭優勢,實現區域分工的合理化布局;有利于突破傳統農業部門分割、管理交叉、服務落后的局限,實現按照市場經濟體制和農村生產力發展要求,建立全方位的、權責一致、上下貫通的系統化管理和服務;有利于突破傳統農業遠離城市或城鄉界限明顯的局限,實現城鄉生產要素合理流動組合、資源優勢互補的城鄉經濟社會一元化發展;有利于突破傳統農業弱質產業、效率低下、農民貧困的局限,實現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協調可持續發展。我國農業正處于由傳統向現代轉變的關鍵時期,受到資源和環境的雙重制約,面臨國內、國際市場的雙重挑戰,必須著力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把農業和農村的發展真正納入科學發展的軌道。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首要任務”,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確定了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基本方針,并再次提出: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2009年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的,既是就新形勢下促進農村經濟繁榮做出的戰略部署,也是黨中央、國務院連續六年關注“三農”,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集中體現。
二、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及原因探析
隨著中央加大“三農”投入、取消農業稅和發放種糧補貼等一系列惠農強農政策的實施,農民收入不斷增加,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例如,2008年我鄉糧食總產達23032噸,轉移勞動力1.2萬人,創勞務收入1.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909元。農業作為基礎產業,其發展潛力多大,發展水平如何,直接關系到國計民生。在肯定成績的同時,通過調查研究,客觀分析當前農業生產,也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農業基礎條件薄弱。
長期以來形成的耕地規模小,田塊不規則,田間路狀況差等,難以實現機械化生產。農村道路、水利等設施老化,損壞嚴重,修復困難,水渠變干渠等,薄弱的基礎條件使農業在很大程度上還是“靠天收”。例如,江塘鄉現有田塊真正能旱澇保收的不到50%,能完全適應大、中型農機具生產的不到30%。另外,長期以來重化肥輕農家肥的“衛生農業”和掠奪性生產的經營模式,使地力水平嚴重下降。例如,根據土壤取樣調查,我鄉一、二、三級土比例由80年代的80%下降到了07年的54%,其中一級土僅占耕地的16%;土壤有機質含量在采集的354個土樣中,偏高(≧30g/kg)的只有3個,而極低(≦10g/kg)的有212個。
(二)農業發展效率低下。
一方面,土地二輪承包時以人口為基數進行平均分配,各農戶經營的土地零星、分散,一戶三、五畝,散落七、八塊。這種小規模分散經營具有相當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在:現代科技成果推廣的成本高、收效小;組織化程度低、交易成本高、市場控制力差;生產專業化水平低、服務需求不足;農業自給率高、商品率較低,從而使農業的投入產出率偏低。從耕作現狀看,各農戶安排茬口不一,品種雜亂,生產耗時、費工,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青壯年勞動力從農業領域的流失,老人、婦女和兒童成為農業生產的主力軍,也造成了勞動效率低下。例如,江塘鄉何墩村某組24戶137人,青壯年勞動39人,其中長年外出務工達38人。
(三)農業發展水平不高。
一方面,耕地拋荒面積不斷擴大,復種指數下降,農業生產總量不高。例如,江塘鄉2008年雙季稻播種面積由上世紀90年代初15000畝減少到3500畝,復種指數僅為1.19,不到上世紀90年代的一半。另一方面,從事農業生產的主力是老幼婦孺,他們綜合素質相對較低,對新技術、新品種缺乏必要的接受和操作能力,生產技術主要靠言傳身教,選擇品種基本靠經驗,導致農業結構相對單一,生產技術落后,農業效益得不到提升。年齡結構和知識結構使農業發展必然出現實用人才和帶頭人匱乏現象,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后繼乏力。據調查,我鄉農村主要勞動力受教育程度情況是小學占31%,初中占46%,高中占21%,文盲占2%,其中常年從事農業生產的90%為初中以下文化。種田能手、農村致富帶頭人不到全鄉總人數的2%。
(四)農業發展服務不優。
農資銷售缺乏有效監管,假種子、假化肥、假農藥坑農害農事件時有發生;農資價格形成體系不健全,涉農補貼漲,農資跟著漲,農業生產成本近年來大幅上升。例如,尿素07年漲幅達59%,鉀肥08年漲幅達96%,而糧食價格同期漲幅不到7%。農業科技服務體系不健全,基層農技服務機構由于資金、人力等制約,很難開展有效技術服務;針對農業的適用性新技術、新品種開發力度不夠,推廣力度不大。
分析面臨的問題,現階段我國農業的發展不快、發展不優原因,從表面看是由于資金、人力、物力投入不足引起的,但是深入分析,正是由于農業眼前低收益和長遠保障作用之間的博弈,使農民無奈地做出了既“不種”也“不放”的選擇,農業也因而陷入了總量提不高、效益上不去的尷尬境地。首先,從眼前收益來說,農業生產的比較效益低,是農民最不情愿的選擇。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和產業收入差距的拉大,使農民對從事農業生產沒有大的期許,他們不敢也不愿在農業上投入更多,因而生產要素從農業大量流失、農業發展內生動力不足,出現農業生產副業化趨勢。如何墩村某組,外出務工人均純收入達1.2萬元,而從事分散農業生產的,畝純利潤最多也就200元,這種差距使全組52名青壯年勞力51名長年外出。其次,從長遠利益來說,農業生產又是農民意識里最保險的選擇。土地對于農民來說具有獲得補償權益和最后保障的功能,從目前情況看,主要是保障功能。他們將從事農業作為應對一切變數的最后保障,將保有對土地的權利視為一生的根本保證,因此寧愿少種,甚至不種,也不愿意將土地交給別人經營,根深蒂固的種糧保吃飯觀念,使農村的土地流轉異常艱難,農業的規模效益也難以顯現。公務員之家
三、發展現代農業的幾點建議
針對我們現階段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農業,必須兼顧農民的長期利益和眼前利益,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規?;C械化和科技化,促進農業大發展,實現農村大繁榮。
(一)創新發展思路,推進農業產業化。
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主導產業、產品為重點,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建設、系列化加工、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形成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農工商、農科教一體化經營體系,使農業走上自我發展,自我積累、自我約束、自我調節的良性發展軌道的現代化經營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這種經營模式從整體上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是解決農業資源得不到最佳配置,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弱的有效途徑,也是農業走向工業化、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一要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繼續穩定和加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走優質高產之路,鞏固糧食基礎地位。大力發展高效經濟作物和園藝產業,重點抓好棉花、油菜、蔬菜等經濟作物和園藝產業,大力推進“一村一品”,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顯、競爭能力強的專業村。延伸產業鏈條,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和農業服務產業,使農民不僅獲得生產環節利益,同時還可獲得加工和流通環節利潤,增加農民收入。二要加快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推進產業基地建設。制定政策,創造環境,選擇優勢項目,扶持壯大一批規模較大、知名度高、輻射面廣、帶動能力強的現代農業龍頭企業。要加強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通過“基地+農戶+企業”的合作形式,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三要實施品牌戰略,牢固樹立品牌意識,通過打造品牌提高市場占有份額,提升農產品整體質量水平。四要鼓勵和扶持發展農民經濟合作組織,圍繞農業主導產業和優勢農產品,大力發展農產品行業協會和各類專業合作組織,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
(二)推行土地流轉,實現農業規?;?/p>
一家一戶的小規模經營模式嚴重影響了農業連接第二、三產業的進程。推行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就是要堅持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也就是保障農民的長遠利益,讓農民在吃上“定心丸”的基礎上,按照“平等、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放心地將手中土地的經營權交給有想法、有能力的人來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可以提高農業比較效益,促進農業穩定發展,鞏固基礎地位;還可以在農戶生產專業化基礎上,形成現代農業組織體系,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農民市場競爭能力;也可以進一步推動現代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從而促進農業持續發展。最為重要的是,適度規模經營可以推進農民由傳統走向現代、由世襲轉向職業、由兼業走向專業,成為真正市場主體和現代化的主人。從現實情況看,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指出,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現有土地承包經營關系保持穩定并長久不變,從根本上解除了農民對于土地流轉的擔心和顧慮;近年來國家加大對農業的扶持力度,農民進行規模經營的積極性高漲,加上農村拋荒和閑置土地的大量存在,農村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內在動力也已初步具備。推行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依靠制度的創新與突破。政府必須加強引導和服務,規范產權交易和流轉行為,完善糾紛仲裁、調解機制,只有當流轉行為由自發向自主、無償向有償、口頭協議不規范流轉向簽訂書面協議規范流轉轉變,才可能迎來農業發展的又一次漂亮轉身和農業發展體制機制的嬗變。例如我縣新倉鎮花橋組,64戶居民以土地入股、集約經營、村民互助的形式,發展龍蝦規模養殖。集約經營后,荒灘荒涂、水田等資源利用率達到100%,農田基礎設施得到有效維護和修繕,水田凈利潤增長4倍,達1500元。2008年全組稻蝦聯作總產值達21.4萬元,僅此一項凈增17萬元;此外,新增剩余勞動力轉移勞務收入凈增50萬元,中央電視臺曾專題做過報道。
(三)加強基礎建設,實現農業機械化。
農業機械化是指運用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裝備農業,改善農業生產經營條件,不斷提高農業的生產技術水平和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過程。實現農業機械化,可以節省勞動力,減輕勞動強度,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增強克服自然災害能力,是發展農業生產力的根本途徑。提高農業機械化程度,一要積極推進土地開發整理、標準農田建設和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建設,改變現有的田地條塊分割的耕作模式,在適度規模經營的基礎上推行。據調查,我鄉種田大戶購置成套農機設備后,每畝可節約生產成本110元左右,且農時縮短,勞動強度降低,效率得到大幅提高。二要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灌排條件,改善田間道路,做到田成塊、樹成行、渠成網、旱能灌、澇能排,不斷提高農業抗災能力,創造適合農業機械操作的硬件環境,加快現代農業發展。三要加強農業機械的開發和推廣力度,在研發、生產更多維修便捷、經濟實用的中小型農業機械的同時,加大對農機具的購置補貼,提高農機普及率。
(四)加快科技創新,促進農業科技化。
農業科技化是指以農業科學技術為依托,開發先進的、有較高經濟效益的農業科技成果,并及時轉化為技術產品,應用于農業生產的整個過程,它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基本保證。農業科技化有利于促進農業生產率提高,有利于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優化,有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一要建立農業科技投入體制。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加大農業科研投入,不斷增加農業科技產品的有效供給。二要加強培訓,提高綜合素質。加強農民的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科技素質;以實施“陽光工程”等項目為切入點,開展勞動力轉移培訓,增強農民就業創業能力;重點搞好專業大戶、職業農民和新型農場主等核心農戶的農業實用技術和經營管理知識培訓,為發展現代農業培養合格的生產經營管理人才。要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和文化建設,樹立良好思想觀念和道德風尚;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滿足農民群眾多方面、多層次的文化需求,從而為現代農業發展創造有利條件。三要健全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完善農業推廣運行機制,推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在現有農業推廣體系基礎上,建立多層次、多成分、多形式、多功能的農業推廣體系,并完善各推廣機構的運行機制,增強推廣活力。大力加強國家農業推廣機構的改革與建設,進行綜合整體的農業推廣,穩定基層農業推廣隊伍,提高農業推廣人員素質,完善運行機制,搞好農業推廣工作,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積極鼓勵科研單位、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大戶、科技示范戶和農民技術員創辦服務實體,大力培育和發展各種農業推廣組織,建立多元化的農業科技推廣體。
- 上一篇:2010-2011學年教師個人工作報告
- 下一篇:英語教師專業提升的多元化論文
精品范文
10科學課學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