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原創:教師學習科學發展觀心得體會

時間:2022-06-05 04:59:00

導語:獨家原創:教師學習科學發展觀心得體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獨家原創:教師學習科學發展觀心得體會

科學發展觀是對以胡總書記的黨中央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理論理論觀點的高度概括;科學發展觀是十七大精神的靈魂,是關于發展的本質、目的、內涵和要求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科學發展觀吸收和借鑒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科學系統地揭示了社會主義發展的客觀規律??茖W發展觀所蘊涵的基本思想和發展規律,學習科學發展觀,更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要認真貫徹執行同志提出的: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必須堅定不移地站在時代潮流的前列,這是歷史和時代賦予我們全體黨員的莊嚴使命。

學習科學發展觀,更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要認真貫徹執行同志提出的:發展要有新思路。著力提升我們的職業道德水平和專業素質。

“語文課程教學論”是以“語文學”和“課程與教學論”的邊緣學科為核心的、綜合性的應用理論課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在推進,在推進過程中有這樣那樣的看法、建議,是很正常的。不改怎么辦?語文教什么?怎樣教?怎樣學?盡管這些問題,特別是“教什么”的問題,語文新課程所給的方案仍然未能圓滿解決,但它畢竟在原課程基礎上跨進了一大步,它能給語文教學以激情、想象和新的信念。

按照新課程的基本精神,如果真正能做到以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為基本價值尺度,語文教學面貌會發生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變革。因為這樣一種大家都可以認同的教育價值取向,落實到教學領域,必然要改變語文教學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做新課程要求的合格的語文教師首先得牢固樹立這種教學思想,以此駕馭教學全過程,把人本理念貫徹到每一個教學環節,用這樣的基本尺度來衡量教學計劃,處理教學內容,選擇教學策略,用這樣的尺度來追問我們的教學行為“是不是,行不行,好不好”。語文新課程確定文化性(人文性)為語文的重要內涵,使語文課堂變得精彩紛呈。語文課的文化性獨具魅力,對學生的成長發展而言,它具有不可替代的人文建構功能。語文教學須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切身體驗,從文化層面切入,認識文本價值,激發閱讀和探究的興趣,引導學生感悟、體驗、審美,幫助學生建設人文精神,在這樣的過程中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按照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在語文的平臺上,應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特別是邏輯思維能力)和獨立判斷力。思維能力是個人素質的第一要素,語文必須而且有能力擔當培養的責任。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是引導學生探究問題,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逐漸形成獨立判斷力,實現健康而有個性的發展。同時積極思考和探究,能有效地激發和保持語文學習興趣。實踐證明,思考、探索以及伴隨著這一過程而不斷產生的思維成果是保持學習興趣的最佳途徑。重視思維能力的培養還可以從根本上克服中學語文教學長期存在的膚淺平庸之弊,促使語文教學追求卓越和優秀,追求高品位。

按照語文課程標準精神,所謂的語文知識應該是動態的、不斷生成的,目的全在于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不在于形成也形成不了什么體系。面對豐富復雜語言現象,作為聽說讀寫的支撐力量,語文知識應具有主觀性和相對性品質,它應當產生于對話共建的過程中,又在構建的歷程中不斷修正發展。過去語文教學中某些視為神圣的“知識”,例如語法修辭之類,之所以被“放逐”或者說有被“放逐”的危險,那是因為它們對語文學習基本是無濟于事。實實在在地說,課程標準也好,按照新課標編寫的教科書也好,在語文知識方面都沒有提供比過去更多、更高明的現成東西。其實認識幾千字后,現行的語文課已經沒有多少學科意義了。要真正科學有效地提高中學生的語文能力,就得尋求真正有助于提高聽說讀寫能力的支撐知識。在這方面,專家還沒有為我們準備好,而且到目前為止似乎還沒有可能準備好的指望。這是“不幸”也是“有幸”,雖然沒有現成的知識可教,卻給我們留下了充足的建構空間。廣大一線教師有著豐富的智慧和經驗,有能力在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的實踐中不斷形成知識共識,其教學意義全部體現在探索建構的過程之中。果能如此,教語文會很有意思。

語文新課程確實很“新”,但仍然是語文教學歷史的產物,不過不一定是“順產”,所以實施至今有諸多的不適應、不認同。我覺得,在這樣的背景下,語文教育需要新課程推動下的全面、認真、負責任的不斷反思,讓語文課程和語文教學逐漸走向一定程度的“自覺”,逐漸趨向較高的境界。

這樣看來,適應新課程,語文教師當然不容易做。從教學實踐情形來看,我認為,語文教師務必轉變教學與研究的思維方式:多一點個性,少一點一般化;多一點歸納,少一點演繹;多一點建構,少一點因襲。不斷的改革、維新是語文教師的自我解放之路,語文名師的經歷和廣大語文教師的實踐告訴我們:語文教學只要堅持改,就絕對有好的收效。四平八穩只能造成平庸。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

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應盡可能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并能夠根據社會的需要不斷自我調節、更新發展。應當密切關注當代社會信息化的進程,推動語文課程的變革和發展,努力做好語文課程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