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榮辱觀體現了社會主道德規范本質要求

時間:2022-02-21 03:23:00

導語:社會主義榮辱觀體現了社會主道德規范本質要求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主義榮辱觀體現了社會主道德規范本質要求

內容提要

●適應社會主義各個歷史發展階段的需要,為不斷鞏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服務,為推進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服務,是社會主義道德的發展規律,也是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本質要求。

●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既反映了時代精神,具有時代特點;又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具有民族特點,實現了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與時俱進。

●不斷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素質,是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根本要求,也是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重要保證。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同志提出的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適應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體現了社會主義道德規范本質要求,對于增強思想道德建設的針對性、實效性,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提高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進而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要而又深遠的意義。

適應了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

唯物史觀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道德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一種特殊形式,是由社會的經濟關系所決定的。恩格斯指出:“人們自覺地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總是從他們階級地位所依據的實際關系中――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系中,獲得自己的倫理觀念?!钡赖率且欢ń洕P系的產物,它的本質在于維系、鞏固、促進一定經濟關系的存在和發展。社會主義道德植根于社會主義的經濟關系。因此,適應社會主義各個歷史發展階段的需要,為不斷鞏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服務,為推進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服務,是社會主義道德的發展規律,也是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本質要求。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實行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是一場深刻的變革,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極大地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極大地增強了綜合國力。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社會關系和社會生活發生了深刻變化。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樣化,引起人們思想道德、價值觀念的多樣化,使社會意識形態領域呈現出各種思想大量涌現、多樣并存,各種社會思潮相互交錯、相互激蕩的復雜局面。面對社會存在出現的新變化、新情況,迫切需要形成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相適應的健康有益、積極向上的社會主義道德規范。

在領導改革發展實踐的過程中,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思想道德建設,始終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取得新的進展,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保證和精神動力。但是,在一些地方和部門,也存在片面地把發展僅僅理解為經濟增長,忽視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忽視精神文明建設和思想道德建設的現象。同時,市場經濟自身的弊端,也容易誘發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在多種因素影響下,思想道德領域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是非不明、美丑不辨、榮辱不分,見利忘義、欺騙欺詐成為社會公害,以權謀私、權錢交易等腐敗現象時有發生;等等。這些問題的存在,損害了社會的和諧穩定,阻礙了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面對道德建設領域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迫切需要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加強以誠實守信為重點的社會主義道德規范教育,以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維護市場秩序,促進公平競爭。

在我國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同志著眼于推進黨和國家的事業,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提出了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其中的“八榮”,是從肯定的方面對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精辟概括,它適應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變化,集中體現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其中的“八恥”,是從否定的方面對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深刻闡釋,它切中時弊,揭露了種種社會丑惡現象。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反映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反映了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客觀需要。

實現了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與時俱進

社會主義道德規范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道德要求的具體體現。隨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和經濟社會生活的變化,社會主義道德規范必然隨之發生變化。社會主義道德規范只有與時俱進,及時吸納鮮活的實踐內容,才能永葆生機和活力。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對于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認識經歷了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第四十二條,將“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護公共財物”規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全體國民的公德要求。“五愛”的公德要求是我國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史上第一次對社會主義道德規范作出的概括。1982年12月,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二十四條,把“五愛”調整為“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1996年10月,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經驗和教訓,分析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面臨的形勢和任務,把為人民服務作為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核心,把集體主義作為社會主義道德的原則,把“五愛”提升為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要求,并對“三大社會領域”的道德規范進行了系統論述,比較清晰地勾畫出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整體結構。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頒布實施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把公民基本道德規范進一步概括為“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進一步豐富和拓展了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內容。

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繼承了我們黨關于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認識成果,創造性地把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要求結合起來,把社會主義道德的核心、原則、基本要求和規范結合起來,對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內容作出了高度概括?!耙詿釔圩鎳鵀闃s、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這“四榮四恥”既承續了“五愛”的基本要求,又賦予其鮮明的時代內涵,生動地體現了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集體主義的價值取向?!耙詧F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這“三榮三恥”緊密結合道德建設的重點和亟待解決的問題,體現了尊重個人合法權益與承擔社會責任相統一、注重效益與社會公正相協調的原則,強調了在家庭生活、職業生活、社會公共生活中公民應當遵循的基本準則。“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堅持了中華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統一,是對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豐富和完善。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提出,標志著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繼承和發展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優良道德傳統的偉大民族。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既反映了時代精神,具有時代特點;又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具有民族特點。

在我國古代傳統道德史上,以“仁、義、禮、智、信”為基本道德要求的儒家道德規范體系長期居于主導地位,它集中地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兩千多年來的社會生活中產生了巨大影響。所謂“仁”,是指愛人之心、仁者愛人。作為道德規范的“仁”,它要求人們以仁愛之心對待他人,人與人之間要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形成相親相愛的和諧人際關系。所謂“義”,是指正當、應該和適宜。作為道德規范的“義”,它強調個人對他人、對社會應當承擔責任和義務,要求人們依據道德義務來確立自身追求的價值目標,在處理義與利的關系時堅持“義以為先”、“義以為上”、“以義制利”,在生與義發生矛盾、不可兼得之時勇于舍生取義。所謂“禮”,是指禮儀、禮制和禮則。作為道德規范的“禮”,它是“仁”、“義”道德要求的具體行為模式,要求人們的一切言行都要符合禮,安心、忠實地盡其本分。所謂“信”,是指言守諾、行不欺。作為道德規范的“信”,它要求人們在人際交往中要真實無妄,不欺人欺己。所謂“智”,是指知識和理性。作為道德規范的“智”,它是對“仁、義、禮、信”等道德規范的理解和認同,要求人們掌握道德知識,增強道德理性,具有區分是非、明辨善惡的能力。

“仁、義、禮、智、信”的道德規范體系包含著超越時代的為人處世的基本準則,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當然,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內容的中國古代儒家道德規范體系,是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形成的,是為維護封建社會秩序服務的,其中難免含有集權專制、愚忠愚孝、男尊女卑等糟粕。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繼承“仁、義、禮、智、信”內容上的合理內核,摒棄其封建性糟粕,并結合時代特點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加以發展,推陳出新,從而使我國社會主義道德規范具有了很強的民族性和歷史傳承性,呈現出鮮明的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反映了提高中華民族整體素質的根本要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廣大人民群眾的事業,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億萬人民經過長期艱苦奮斗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如何,事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成敗和中華民族的興衰。在全社會大力倡導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道德,教育和引導廣大干部群眾自覺實踐社會主義道德規范,不斷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素質,是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根本要求,也是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推進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重要保證。

“八榮八恥”把道德規范與人的綜合素質緊密結合起來,把思想道德品質與社會道德評價緊密結合起來,明確指出了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什么是高尚的、什么卑劣的,什么是必須提倡的、什么是堅決反對的,對于激勵廣大干部群眾在思想上高度認同、在實踐中自覺履行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要求,成為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對于廣大公民來說,堅持社會主義榮辱觀,自覺地從自我做起,在本職崗位上勤奮工作,通過各種形式為人民服務、為社會奉獻,在社會生產生活中正確處理國家利益、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的關系,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權利與義務、競爭與協作、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之間的關系,發揚互相幫助、團結友愛、助人為樂的集體主義精神,才能夠成為良好社會風尚形成的促進者,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

對廣大青少年進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尤為重要。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只有加強對青少年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幫助他們提高分清是與非、善與惡、美與丑、文明與愚昧界限的能力,引導他們做當榮之事、拒為辱之行,才能使他們形成熱愛祖國、服務人民、崇尚科學、辛勤勞動、團結互助、誠實守信、遵紀守法、艱苦奮斗的優良品德,成長為新時代的社會主義“四有”新人,從而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后繼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