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落實春泥計劃通告

時間:2022-06-24 04:32:00

導語:關于落實春泥計劃通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于落實春泥計劃通告

各鄉鎮,縣直各單位:

為進一步加強農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優化農村未成年人成長環境,提高農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質,經縣委、縣政府同意,決定在全縣深入實施“春泥計劃”,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實施“春泥計劃”的重要意義

農村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點領域。由于長期以來農村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發展的不平衡,特別是我縣農村未成年人的文體活動設施建設相對落后,致使許多農村未成年人在節假日等校外時間里的文化生活比較單調,不僅不利于農村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也影響了社會的和諧穩定。年以來,我縣在部分行政村開展了“春泥計劃”試點工作,以行政村為單位,依托農村現有各類場所,集聚整合社會力量和資源,在中小學寒暑假、傳統節日和雙休日等校外時間,組織引導農村未成年人開展形式豐富的實踐體驗活動。試點工作開展以來,通過各種寓教于樂的活動,不僅豐富了試點村未成年人的校外文化生活,提高了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增強了他們的文化知識和技能,也解決了廣大家長的后顧之憂,促進了社會和諧,收到了較好的社會效益。為使更多的農村未成年人享受到“春泥計劃”的成果,縣委、縣政府決定深入實施“春泥計劃”,通過5至10年的時間,實現“春泥計劃”在全縣農村的全面覆蓋。各鄉鎮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充分認識實施“春泥計劃”對于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維護農民群眾切身利益、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意義,按照縣委、縣政府的要求,認真部署,精心組織,切實把這項工作抓緊抓好、抓出成效。

二、實施“春泥計劃”的指導思想和工作原則

(一)指導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以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發〔2004〕8號)精神,按照《浙江省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綱要(~)》的部署,以農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為重點,進一步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探索完善學校、社會、家庭“三結合”的教育網絡,著力保障農村未成年人的基本文化權利,使廣大農村未成年人的成長環境得到進一步優化、精神文化需求得到進一步滿足、思想道德素質得到進一步提高。

(二)工作原則:

1.育人為本、知行合一。教育未成年人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注重道德實踐和體驗,引導未成年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自覺踐行道德規范。努力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2.整合資源、優化環境。充分調動農村基層黨組織、自治組織、企事業單位、民間機構等各方面的積極性,整合部門人才、資金、活動、場所等資源,形成共同推進“春泥計劃”的合力。始終把凈化和優化環境作為實施“春泥計劃”的著力點,努力營造健康、快樂、安全的未成年人成長環境。

3.因地制宜、就近就便。根據發展基礎、地域條件、鄉風民情等不同特點,因地制宜實施“春泥計劃”。從農村未成年人的需要出發,根據他們的興趣和時間設計活動,力求靈活高效、小型多樣,努力擴大未成年人的參與面。

三、“春泥計劃”的重點工作任務

(一)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開展道德實踐活動。以“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為主題,鼓勵未成年人在家庭、同伴、村落之間開展文明禮貌、敬老愛親、扶弱助殘、便民利民等社會公益活動,讓未成年人在實踐中陶冶情操、提升素養。

(二)以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為主線,開展社會體驗活動。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注重發揮地域特色,深入挖掘村落文化精華,依托傳統節日和民風民俗,將農耕生活、民間手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文化活動與社會體驗有機結合,培養農村未成年人愛家愛鄉愛國的情感。

(三)以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為目標,開展能力提升活動。利用各相關單位在農村基層的活動載體,開展法律知識、安全知識、災害自救、緊急救護、學業輔導等教育和實踐,引導未成年人樹立法律意識、安全意識、團隊意識和環保意識,提高生活自理、自我保護、緊急避險等方面的能力。

(四)以培養良好心理素質為基點,開展文化娛樂活動。順應未成年人個性發展方向,培育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開展適合未成年人的集體游戲和親子活動,使未成年人在游戲中學會合作和謙讓,在玩耍中感受溫暖、奉獻愛心,在快樂中增長知識、開闊視野,逐步養成活潑開朗、積極向上的性格。

四、加強“春泥計劃”服務體系和基礎設施建設

(一)強化人才隊伍。按照專兼結合、注重素質、相對穩定的要求,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通過引導和鼓勵城鄉優秀中小學教師積極參與,發揮縣、鄉各類專業機構的人才特長,調動本地能工巧匠、示范戶和大學生“村官”、回鄉大學生等本土人才的積極性,利用“五老”人員的獨特優勢,組織各類志愿者入鄉進村,為“春泥計劃”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二)整合活動資源。組織各部門各單位在基層開展宣傳、教育和實踐活動,廣泛征集、精心設計安排吸引力、趣味性、針對性強的活動。依托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和志愿服務等載體,豐富農村未成年人校外文化生活。發揮未成年人的主體作用,激發他們參與“春泥計劃”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加強資金保障。多渠道籌措資金,建立健全經費投入機制。各鄉鎮要根據財力狀況安排“春泥計劃”專項資金。相關部門用于新農村建設和農村文化、體育建設等的資金應向“春泥計劃”傾斜。調動全社會力量,多渠道籌集“春泥計劃”專門經費。

(四)注重安全防范。防止不良文化信息滲透,教育引導未成年人自覺抵制不良文化侵襲,嚴厲打擊“黑網吧”.嚴肅查處網吧接納未成年人等行為。重視活動安全,強化安全意識,建立突發事件應急機制,維護未成年人集聚和活動時的秩序安全。關注心理健康,增強未成年人的抗挫折能力,緩解留守兒童的孤獨感,提高外來民工子女的融入感,增強相互間的親近感。

(五)拓展陣地功能。充分開發和挖掘現有各類資源,發揮村級文化活動室的作用,設立室內活動場所,依托室外場地,建立戶外實踐陣地,發揮公益性場所功能,開設流動活動基地,整合網上資源,營造網絡空間。

五、建立健全實施“春泥計劃”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

(一)建立健全領導體制。各鄉鎮要把“春泥計劃”實施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加強領導,統籌規劃,制定措施,提供保障;要切實抓好組織實施,落實工作責任,制定實施方案,推動工作開展;村級基層黨組織負責落實各項任務。

(二)制定完善實施規劃。各鄉鎮要結合生態文明村創建工作,制定出“春泥計劃”總體實施規劃和年度實施方案,要在所有生態文明村實施“春泥計劃”。年,各鄉要建立1-2個“春泥計劃”示范點,各鎮要建立2-3個“春泥計劃”示范點。

(三)完善督查機制。建立監督機制,定期組織開展督促檢查把督促檢查與獎懲工作結合起來,健全分析、通報和反饋制度,推動“春泥計劃”實施。

(四)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氛圍。各有關部門要結合各自職能,落實責任,互相配合,形成合力??h文明辦要做好整合資源、督促檢查、規范指導等工作,加強與鄉鎮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充分調動村級組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教育部門要做好實施村與其所在學區中小學掛鉤結對工作,為各實施村推薦、選派事業心強、能力強、善做德育工作、經驗豐富的教師擔任輔導員,并將中小學生在村里的表現作為綜合素質評價的內容之一。文化部門要發揮縣、鄉鎮文化館(站)的作用,積極開展人員培訓,協助策劃、組織文娛活動。體育部門要依托農民體育健身工程,設置適合未成年人的體育設施。共青團和少先隊組織要組織團員青年和少先隊員開展獻愛心、送溫暖等活動。婦聯組織要依靠家長學校和基層婦女組織開展家庭教育和關愛行動。關工委組織要充分發揮“五老”隊伍的優勢,開展各種結對幫扶活動。其他各相關部門要積極主動參與“春泥計劃”實施工作。

(五)創新活動載體和工作方法。要深入開展調查研究,把握未成年人的身心特點和成長規律,創新活動形式和內容,設計一批適合當地實際、切合當地農村未成年人特點的活動載體,設計和開發一批集教育性、知識性、趣味性、參與性為一體,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實踐項目。要創新工作方法,增強科學性和實效性,促進縣鄉之間、鄉村之間的聯動,加強結對單位和村之間的互動,提升整體工作水平。要創新工作制度,逐步實現規范管理,建立臺賬登記、檔案保存、書刊器材使用、安全防范等制度,做到有規章制度、有工作計劃、有活動記錄、有檔案資料。

(六)加大宣傳力度。新聞媒體要高度關注“春泥計劃”實施工作,及時報道“春泥計劃”實施過程中的成功經驗和先進典型,大力宣傳農村未成年人精神面貌出現的新變化。鄉(鎮)和村要利用廣播、墻報、簡報、宣傳欄等載體及時反映“春泥計劃”實施過程中的好人好事和取得的成效,逐步擴大“春泥計劃”的影響,為實施工作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