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局農業管理工作通知
時間:2022-01-10 04:10:00
導語:農業局農業管理工作通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年,我縣農業工作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以及各級農村和農業工作會議精神,深入實踐科學發展觀,圍繞著“精細、高效、促增收,生態、安全、可持續”的目標,以創新為動力,以項目為抓手,著力實施農民增收九大工程,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拓展農民增收渠道,力爭年實現農業產值(種植業)增長13%;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0%,為順利實施“十二五”規劃起好步、開好局。
一、糧食高產創建工程
我縣是省級商品糧基地縣之一,要把糧食生產作為農業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穩定糧食生產,大力開展高產創建活動。
(一)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全面落實上級扶持糧食生產的各項政策措施,完善補貼機制,鼓勵糧食規模經營,扶持種糧大戶。確保完成市政府下達的糧食播種面積22.1萬畝(其中:水稻14.9萬畝,雜糧7.2萬畝)、糧食總產8萬噸的指導性計劃任務。
(二)持續開展糧食高產創建。以糧食高產創建活動為抓手,以實施現代農業水稻產業技術體系建設項目為重點,開展糧食高產競賽,創新糧食生產技術推廣機制,推廣一批科技含量高、增產效果好的糧食“五新”成果。在全縣建設糧食高產創建萬畝示范區,推廣超級稻3萬畝、脫毒甘薯2.5萬畝、脫毒馬鈴薯0.8萬畝,推廣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10萬畝,種植紫云英0.5萬畝、油菜0.5萬畝。大力發展再生稻生產,突破再生稻機收制約瓶頸,篩選萌芽力強的品種,通過建立再生稻高產創建示范片,輻射帶動全縣再生稻種植面積達到3萬畝。
(三)強化防災減災工作。著力防御洪水、干旱、寒凍等自然災害,加強稻瘟病、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等水稻重大病蟲害的監測和預警,開展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防治,確保全年農作物總體病蟲為害損失控制在5%以內。推行水稻政策保險,落實投保面積15.26萬畝,確保參保率達到80%。
(四)開展標準農田建設。實施2010年省級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投資130萬元,在順昌縣洋墩鄉的洋墩村、均倉村二個行政村,建設標準農田0.13萬畝。
二、食用菌產業壯大工程
工廠化食用菌是我縣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也是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體現。要抓住當前我縣工廠化食用菌快速發展的有利時機,加大扶持力度,做大做強工廠化食用菌產業,建設全國工廠化海鮮菇生產基地縣。
(一)擴大生產規模。調整發展方式,在繼續做大做強工廠化食用菌龍頭企業的基礎上,積極鼓勵和扶持企業加農戶的發展方式,即由企業集中生產菌包,農戶分戶出菇管理,企業再回收產品銷售,以此帶動全縣工廠化食用菌產業的快速發展。2010年新增工廠化食用菌3000萬袋。
(二)提升生產水平。鼓勵企業提高廠房建設水平,加強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研發和創新,以神農菇業、兆豐科技、宏瑞菇業為示范帶動,開展真姬菇智能化控制系統、生產因子精準化研究試驗和推廣應用。
(三)加強行業組織建設。加強順昌縣工廠化食用菌同業公會建設,充分發揮同業公會在統一原輔材料采購、技術、信息交流、產品價格控制、市場拓展和品牌培育等方面重要作用,增強行業競爭力。
(四)促進產業聚集。發展上下游產業,規劃建設以食用菌為主的農產品商貿物流中心,發展食用菌包裝材料加工業、機械電器設備制造、維修服務業、鮮菇和生產資料物流業,逐步形成以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為核心的新產業鏈,形成產業集群。
(五)開發菌草應用。以開展菌草產業發展試點項目為契機,落實菌草種植100畝,大力推行菌草應用栽培,加強菌草加工及應用配方技術的研究試驗,推行以草代料、以草代木,解決原輔料問題。
穩定竹蓀、姬松茸傳統食用菌種植,引進新品種豬肚菇栽培試驗、示范,加強標準化推廣,完成竹蓀、姬松茸、工廠化栽培真姬菇等生產技術標準制定。年計劃全縣食用菌生產規模達1.62億袋,鮮菇產量達3.58萬噸,產值4.06億元。其中:竹蓀1.2萬畝、干品900噸;姬松茸60萬平方米、干品450噸;工廠化珍稀菌7000萬袋、鮮菇17500噸;其他菌類800萬袋、鮮菇4000噸。
三、柑桔產業提升工程
以“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驗收和“國家浙南閩西粵北寬皮柑桔帶”建設啟動為契機,全面提升我縣柑桔產業發展水平。
(一)加快品種結構調整。繼續堅持“一優、一擴、一減、一推”措施,改造優質蘆柑8000畝,種植、高接改造紅肉臍橙3000畝,減少中晚熟蜜桔面積,推廣無病苗1000畝,形成特色規模。
(二)加快標準果園建設。認真實施全國柑桔標準化示范和柑桔標準園建設,建設柑桔標準化生產示范區4萬畝。組裝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和購機補貼項目,著力推廣果園節水灌溉設施、機械化設施和規模果園的道路建設,改善果園基礎設施條件。大力推廣增施有機肥、病蟲害物理、生物綜合防治、黃龍病防控和完熟采收等技術,提高果品品質和優質率。
(三)加快加工倉儲和物流中心建設。加快物流中心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招商引資,鼓勵龍頭企業、合作社、大戶新建、擴建加工廠,推廣采后的分級、包裝、保鮮、貯藏等技術應用,擴大加工規模,實現產后商品化處理能力達8萬噸。扶持久豐公司開發果品深加工,實現囊胞、果汁等加工1萬噸。
(四)完善品牌培育體系。加快綠色食品認證。充分利用“順昌蘆柑”、“順昌紅肉臍橙”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和“順昌紅心柚”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指定采購產品等特殊身份,完善“中國順昌柑桔網”建設,擴大宣傳。鼓勵企業、合作社建立品牌質量可查詢、可追溯信息體系,創建名牌農產品、著名商標,力爭今年有一家以上企業獲得省級以上知名品牌。鼓勵支持企業、合作社參加各類展會及評比活動。
四、設施農業推廣工程
發展設施農業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調整農業結構、實現農民持續增收的有效途徑,是增加農產品有效供給、保障食物安全的有力措施。要抓住省上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的有利時機,積極爭取農機購置補貼指標,充分發揮我縣氣候、資源、產業基礎的優勢,圍繞我縣蔬菜、竹蓀、姬松茸、提子、葡萄、柑桔等特色產業,推廣應用以鋼架大棚為主的設施農業1萬畝。在具備良好技術、經濟條件的鄉鎮、村建立示范基地,以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為實施主體,引進和開發與設施農業相配套的新品種及種植模式,加強地栽設施、集約化育苗設施、冷鏈設施、耕整機械、肥水一體滴(滲)灌、遮陽網、防蟲網、地膜覆蓋、病蟲綜合防治設備等配套生產設施建設,提高設施水平,示范推廣設施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引進農業加工企業,開發農產品加工,提高產品價值,促進我縣設施農業不斷發展壯大。
五、優質米開發工程
隨著百姓對稻米的需求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市場上優質米明顯短缺,我縣應立足自然生態資源優勢,大力開發具有特色優質米產業。要引進和挖掘優質品種,開展對比試驗示范,優選優質品種1-3個,選擇在適宜耕種的高山區開展栽培試驗、示范,利用高山區的優良生態環境,優化栽培技術,提高稻米質量。同時,做好優質米特色加工和精美包裝設計,加強品牌宣傳,建立專賣店(柜)和網購平臺,推廣“干山貢米”、“高山泉水稻”等地產優質米品牌,提升糧食生產效益。
六、休閑農業示范工程
近年來,我縣大力發展旅游業,一批旅游線路和旅游項目初具規模,初步形成了集游、購、娛、吃、住、行于一體的綜合產業,為休閑農業提供發展機遇。目前,我縣觀光休閑旅游農業還處于起步階段,要盡快開展全縣休閑農業資源調查,制定休閑農業發展規劃,依托寶山、華陽山等風景旅游和大圣文化、畬鄉文化,結合柑桔、大棚草莓、西紅柿、特色蔬菜、竹蓀、姬松茸、工廠化食用菌等特色農業產業,培育1—3個休閑農業示范點,開展農業種植、采摘體驗,定期舉辦特色小型農耕文化節會和農產品美食節會,建設農業觀光園、民俗風情園、特色農產品展示中心,做到“旅游+農業”同步發展,促進農民就業增收,推進新農村建設。
七、農產品市場和品牌建設工程
要發揮政府為主導,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協會為主體作用,加快我縣農產品市場和品牌建設,促進農產品流通、農村經濟繁榮。
(一)完善農產品市場網絡。把“順昌農產品商貿物流中心項目”列為十二五期間農業重點建設項目,加快項目立項、評估和規劃,建成區域性農產品和農資集散交易物流中心。繼續完善洋墩、仁壽柑桔專業物流中心建設,擴大加工能力。培育流通隊伍,發揮農村經紀人、個體運輸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農產品市場流通的主力作用。
(二)完善品牌培育體系。擴大“三品”認證。充分發揮我縣已取得全國柑桔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的優勢,力爭柑桔產業龍頭企業產品全部經綠色食品認證,食用菌龍頭企業產品和合作社蔬菜產品經無公害認證。擴大“地理標志產品”和“商標”注冊,開展著名商標和名牌農產品創建活動,新增申報“順昌白色真姬菇”地理標志,新培育著名商標、名牌農產品2個。建立特色農產品和企業網站,完善“順昌縣工廠化食用菌同業公會”和“中國順昌柑桔網”網站建設,建設品牌質量查詢體系,同時,運用現代網絡體系,擴大順昌特色產業和產品宣傳。積極組織參與具有一定影響的交易會、博覽會和名優農產品的評選活動。舉辦柑桔及農產品大型展銷會,積極申請舉辦全國性乃至國際性的食用菌工作會議、學術會議,擴大品牌宣傳。
八、農村新能源開發工程
持續建設農村沼氣工程。年全縣新建農村戶用沼氣500戶、養殖小區聯戶工程10個、大中型沼氣工程1處(埔上綠園記食品有限公司);鞏固“十二五”期間的建設成果,強化建管并重,著力提升建后服務能力,完善縣級沼氣服務中心,新建5個鄉村服務網點,堅持“政府引導,多元參與,方式多樣”和“服務專業化,運作市場化,管理物業化”的指導思想,完善網絡運作;推廣沼液綜合利用,大力示范推廣“豬—沼—果(菜、菌)”、“廢(料)—沼—果(菜、菌)”等生態農業模式。積極推廣太陽能新能源應用。配套災后重建新村建設,示范推廣太陽能熱水器1000臺及太陽能路燈。與圣元公司開展技術合作,研發太陽能在農業生產應用技術,如太陽能在食用菌烤房的研發、試驗、示范。認真履行農業環保監管“一崗雙責”,健全工作機構,落實工作經費,開展畜禽養殖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開展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田園清潔工程”。
九、農業生產經營體制和服務體系改革與創新工程
采取有力措施,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發展新型農業經營組織,增強集體經濟組織功能,創新農業生產服務機制,促進農業經營方式轉變。
(一)促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建立土地流轉服務中心,開展土地流轉示范,培育1—3個土地流轉示范點,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規則,規范土地流轉行為。
(二)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認真落實農業部等國家七部委《關于支持有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承擔國家的關涉農項目的意見》。強化指導服務,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社建設,培育1—3個規范化示范社。加強合作社人才培訓,將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管理人員、財務會計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納入培訓項目。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商標注冊、三品認證、品牌建設,通過舉辦展銷會、貿洽活動,促進“農超對接“,幫助農民專業合作社暢通產銷渠道。
(三)加強村集體“三資”管理。深入開展農村集體財務管理規范化建設,加強農村財務網絡監督管理,規范業務操作流程。加強會計業務培訓,抓好村級財務預決算制度,強化財務公開工作,加強審計監督。加強農民負擔監管,全面推進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工作。
(四)加強農業生產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繼續實施農業部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做好500個山園土樣的微量元素化驗,為100個以上種植大戶得供個性化化驗檢測服務,在全縣50%以上行政村設立耕地化驗結果公示牌,推廣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實施省新農村綜合信息服務試點縣項目,在全縣建立12個鄉鎮信息服務站、130個村信息服務點,健全縣、鄉、村信息服務網絡。實施農業部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項目,建立順昌縣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開展蔬菜大縣質量安全流動監管,加大蔬菜、水果、茶葉農殘的日常檢測頻次和覆蓋面。強化農資市場監管,嚴厲查處農資的違法經營行為,加大產前檢疫、生產經營資格認證的監管力度。
實施好上述九大工程的同時,我們還應加強農業系統干部建設,進一步提高農業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能力和水平。一要加強農業干部創新能力建設,鼓勵專業技術干部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帶頭創辦、領辦生產經營和技術服務項目,實現技術優勢、管理優勢、資本優勢的有效結合,推動我縣農業投資形成新高潮。二要加強政風行風和機關效能建設,加大治庸治懶力度,推進政務公開,增強服務意識,不斷提高處理信訪、應急突發事件和依法行政能力。三要加強反腐倡廉建設,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嚴格執行廉潔從政規定,推進懲防體系建設,加強農業項目審計和監管,增強農業項目建設的科學性、有效性。開展創先爭優和文明行業創建,樹立農業部門為民、務實、清廉的良好形象。
- 上一篇:城鄉社區建設大會發言材料
- 下一篇:縣長在士兵安置會講話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