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的系統方法論與構建和諧社會之系統工程
時間:2022-06-16 04:56:00
導語:理論的系統方法論與構建和諧社會之系統工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有著非常豐富的內容。綜觀已有文獻,絕大多數學者都自覺不自覺地運用了系統的觀點和方法來闡釋馬克思社會有機體思想。特別是李秀林先生曾專門指出,社會有機體的分析重點首先在于“全部社會生活的系統性”。盡管陳志良和楊耕認為,不能“僅僅從系統論的角度來理解社會有機體,把社會分解為系統——要素、結構-功能、動態-靜態、層次-模型等等”,但無疑他們也從反面說明了系統觀和系統方法論乃是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所蘊含的基本思想。
一、系統思想是社會有機體理論的基本思想
從思想史上看,由圣西門最早提出的近代意義的社會有機體思想就已包含了系統思想的因子。他把社會看作是一個由多個器官、組織構成的有機整體。他的學生在《圣西門學說釋義》中明確提出“社會是一種有機的整體”,并要求分析“這個統一機體的各個器官”。實證主義創立者孔德的“社會有機論”有著深刻的系統思想。他認為,社會的細胞是家庭,社會的組織是種族或階級,社會的器官是社區或城市。斯賓塞是“社會有機論”的集大成者,他依照生物有機體有營養、循環和調節三個系統,相應地把社會有機體也劃分為三個系統:營養系統是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循環系統是商業階級,調節系統是政府和工業資本家。但斯賓塞又認為社會是一種“超有機體”。就是說,社會有機體雖然是一個可自我調節的系統,它的各個部分比較分散與自由,這與生物有機體各部分緊密相連并完全從屬于整體不同,生物有機體各部分的存在是為了生物有機體的整體,社會“超有機體”的存在是為了社會系統中各個獨立的個體。
馬克思用唯物史觀考察人類社會,也把社會比作有機體。在《哲學的貧困》中,馬克思指出,社會就是“一切關系在其中同時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會機體”。在《資本論》第一版序言中,他又說:“現在的社會不是堅實的結晶體,而是一個能夠變化并且經常處于變化過程中的有機體?!瘪R克思把社會比作有機體是為了把社會“當作一個十分復雜并充滿矛盾但畢竟是有規律的統一過程來研究”。就是說,社會有機體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整個自然發展的高級階段。它絕不是舊唯物主義所認為的那樣是個體的機械組合或全部社會生活條件的簡單相加,而是一個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精神的實踐關系即主體與客體的全面實踐關系中構筑起來的,由人及其社會生活條件、要素構成的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是一個活生生的、自我運動的、不斷新陳代謝的復雜系統。
由上述可知,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和“社會有機論”有著密切的聯系,特別是兩者都有著豐富的系統思想。但兩者的區別是明顯的,前者是基于社會存在的實踐性、系統性和辯證本性形成的歷史觀和方法論。它認為社會有機體已不同于純粹自然環境的物質系統,它里邊是一個個有意識有目的的人,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即實踐決定了社會系統的特殊之處在于:社會歷史規律的實現一刻也離不開人的活動。而后者把生物學規律簡單移植過來解釋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人類社會,在總體上是錯誤的,這就像用經典物理學原理來解釋量子物理學現象一樣。
二、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的系統方法論
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的根本方法論是“新唯物主義”辯證法。正如列寧所說:“馬克思和恩格斯稱之為辯證方法(它與形而上學方法相反)的,不是別的,正是社會學中的科學方法,這個方法把社會看作處在不斷發展中的活的機體?!钡诖螌哟畏椒ㄕ撝?,系統方法論無疑體現得最為充分。
首先,關于社會有機體的整體性和目的性。馬克思有著鮮明的“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思想。他曾指出:“一個騎兵連的進攻力量或一個步兵團的抵抗力量,與單個騎兵散開的進攻力量的總和或單個步兵分散展開的抵抗力量的總和有本質的差別,同樣,單個勞動者的力量的機械總和,與許多人手同時共同完成同一不可分割的操作……所發揮的社會力量有本質的差別?!庇终f:“城市本身的單純存在與僅僅是眾多的獨立家庭不同。在這里,整體并不是由它的各個部分組成。它是一個獨立的有機體?!北R卡奇指出:“總體范疇,整體對各個部分的全面的、決定性的統治地位,是馬克思取自黑格爾并獨創性地改造成為一門科學的基礎的方法的本質。”可以說,整體性是馬克思研究社會的首要觀點。他認為,社會就是一個“一切關系在其中同時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有機整體,而且“每一個社會中的生產關系都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事實上,馬克思提出社會有機體范疇的直接原因就是因為蒲魯東割裂了社會的整體性,片面夸大了觀念和理性的作用。當然,從根本原因上說,馬克思創立社會有機體理論是為了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片面性的。因為,其時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導致了當時西方社會發展的極端不平衡和勞動的異化。他主張勞動應成為“自覺自由的活動”,人的發展要以自由全面發展為目標,社會發展要整體地推進。顯然,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又有著鮮明的人本思想,體現了社會有機體的目的性。
其次,關于社會有機體的層次結構性和關聯性。馬克思認為,社會是由要素和部分構成的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有機系統。第一,人口是社會有機體的第一個前提性要素。馬克思指出:“任何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薄坝辛巳耍覀兙烷_始有了歷史?!钡诙?,自然環境是社會有機體的又一前提性要素。馬克思說:“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處于持續不斷地交互作用過程的、人的身體。”第三,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是決定社會有機體發展和性質的根本性要素,三者有機聯結在一起,共同構成社會有機體的核心系統。馬克思又進一步把各種社會關系(要素)歸結到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并闡明了它在整個社會有機體中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即“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贝送?,社會有機體的構成要素還包括語言、教育等特殊的社會現象。
第三,關于社會有機體的自組織開放性和動態復雜性。馬克思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此處,馬克思經典地揭示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從內部自我引發了社會有機體的矛盾運動。這是社會系統自組織開放性和動態復雜性的重要表現。值得指出的是,馬克思強調經濟基礎的決定性是從“歸根到底”意義上講的,并非忽視社會有機體的動態復雜性和其他要素的作用。恩格斯晚年曾清醒地指出:“根據唯物史觀,歷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無論馬克思或我都從來沒有肯定過比這更多的東西。如果有人在這里加以歪曲,說經濟因素是唯一決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把這個命題變成毫無內容的、抽象的、荒誕無稽的空話?!逼鋵?,社會有機體不斷由低級形態向高級形態的演進就是“通過漸進分化從低復雜狀態向高復雜狀態進化而到‘自組織’的系統”的。
綜上所述,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把社會及其要素、結構和關系等描述為一個活動和發展著的復雜系統,盡管這并不完全等同于后來的系統論,但卻為我們認識和把握人類社會的系統性奠定了方法論基礎。事實上,對系統的研究在古代就開始了。亞里士多德早就提出過“整體大于部分的總和”的思想。可以說,現代系統論在某種意義上不過是對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普遍聯系原則的繼承和發展。其實,貝塔朗菲本人也坦率承認:“雖然起源不同,但一般系統論的原理和辯證唯物主義相類似則是顯而易見的?!?/p>
三、用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的系統方法論指導和諧社會建設
構建以科學發展觀為理論基礎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項空前偉大的系統工程。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以實踐為基礎,同時以人為本,通過對社會生產的發展、社會形態的發展、人的發展及同自然環境的密切聯系與不間斷發展的分析,向我們展示了社會有機體發展的實踐性、人本性、系統性和連續性特性,從而為科學發展觀提供了重要的哲學依據”。其實,科學發展觀在一定意義上實質上就是以系統方法論為基本內容的關于社會發展的方法論?!耙匀藶楸尽斌w現了系統的目的性,“全面協調可持續”和“五個統籌”體現了系統的整體性、關聯性、自組織性和動態復雜性等。因此,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一定要自覺運用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的系統方法論作指導,系統地認識和改造社會。
第一,把握社會系統的目的性,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社會系統都是有目的的,建設和諧社會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也有自己的目的,這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堅持發展為了人民,就是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政府一切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把發展的目的真正落實到滿足人民需要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堅持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把改革發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體現在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上,體現在不斷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上,體現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方面權益上,讓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第二,把握社會系統的整體優化性,切實推動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和整體進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把各項建設任務上升到社會整體的高度和放在整個社會大背景下去認識,全面地把握社會有機體的整體與部分、部分與部分之間的辯證關系、地位和功用,按照社會本身的發展規律進行社會實踐。這樣才能減少片面性、主觀性和盲目性,少走彎路,少付代價。必須看到,過去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忽視社會全面發展和整體進步的問題是十分突出的,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的結果導致了一系列的社會矛盾和問題。依照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這種片面發展不符合系統整體優化性原則。今后,必須牢牢樹立科學發展觀,整體地認識和改造社會,力求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理想境界——“整體優化”。
第三,把握社會系統的層次結構性,自覺調整優化經濟社會結構。構建和諧社會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從紛繁復雜和不斷變化的社會現象中理出一條有序的思路,建立一套有序的機制,有序地推動和諧社會的建設進程。目前,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達1700美元,進入了現代化建設的關鍵階段,這也是經濟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化的重要階段。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們必須主動適應國際范圍內的產業結構調整,充分利用兩種市場、兩種資源來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同時充分吸取歷史教訓,正確對待社會階層的分化與變遷,妥善處理好人民內部矛盾,避免用被“左”的思想曲解了的“斗爭哲學”來處理問題。這樣才能建成馬克思所展望的那種和諧社會:“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p>
第四,把握社會系統的關聯性,努力完善路線方針政策之間的協調性與配套性。和諧社會的建設一定要把握好社會系統的關聯性,制定實施路線方針政策時,既要著眼社會微觀層面的相互聯系,又要站在社會整體的高度,使社會主義建設能夠拓展到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各個方面去,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大層面的諸多要素之間的協調運作和良性互動。換言之,就是要兼顧統籌經濟社會的發展,綜合解決發展中的種種問題,以確保社會有機體及其要素之間能夠協調運作和相互促進。
第五,把握社會系統的自組織性和動態復雜性,不斷增強社會主義社會的活力。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認為,社會有機體通過自己內部的相互作用表現出自組織性,通過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表現出開放性,進而不斷從初級、低層次的復雜狀態向更高級、更高層次的復雜狀態轉化。這不是一般地承認運動和發展,而是進一步揭示了社會發展的根源在于社會系統諸要素的相互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言:“相互作用是事物真正終極原因?!鄙a力、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是社會有機體的根本要素,所以三者的相互作用就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而這種相互作用又表現出“適應——不適應——再適應”的動態復雜性,使得社會發展也表現為“和諧——不和諧——再和諧”的動態復雜過程。因此,和諧社會的構建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和動態的過程,它既是以往歷史的產物,又是今后發展的前提,而不是絕對封閉和凝固的體系。中國過去在這方面有著血的教訓,我們必須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情況,不斷改革那些束縛人和禁錮社會的制度,使整個社會始終處于健康和富有生機的狀態之中。這樣才能確保建成一個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