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行領導內行的陳規沿用不得
時間:2022-06-30 05:50:00
導語:在外行領導內行的陳規沿用不得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日前國家行政學院對全國122位縣教育局長任職前的身份做了一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41%的縣教育局長來自政府其他管理部門,有19.7%來自鄉鎮干部,只有18.9%的教育局長來自學校校長,15.8%來自教育局中層管理人員、教師及其他競爭上崗者。也就是說,在目前推動社會發展的最基本動力的基礎教育領域,在作為區域教育發展第一責任人的縣教育局長中,還有60%強的“外行領導”。如果對目前全國各地級市所建的高校的一把手任職前的身份再做一個調查,看屬于“非內行領導”出身者又有多少?從筆者在局部了解到的情況看,局面并不樂觀。
為什么至今仍是這種局面呢?這是一種思維定式、思維慣性造成的。前些日子,我在報上看到的一篇報道披露,一位科學家在接受采訪時說,外行領導內行是普遍真理,當年的聶榮臻元帥就是一個外行的好領導。應該承認,確實,在一定條件下,外行是可以領導內行,甚至能領導好內行的;這條件就是:這“外行”要很開明、能虛懷若谷,又能刻苦努力學習文化科學知識,迅速由“外行”轉變為“內行”。無疑,聶帥就是這樣可敬的領導者。但是否所有“外行”都有這種品質和素質,因而,“外行領導內行”就是普遍規律、普遍真理呢?恐怕未必。
要知道,“外行領導內行”是在我國特定歷史條件下,適應特定形勢而提出來的。因為我國民主革命經歷了一條在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由農村包圍城市,再奪取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革命道路,革命長期在農村進行,參加革命的大批工農干部,長期忙于對敵斗爭,無暇學習文化知識,所以存在著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狀況。全國解放后,他們大批走上領導崗位,鑒于文化水平和專業知識的限制,大多數不能適應“內行領導”的需要;但由于他們長期經受革命斗爭的鍛煉與考驗,立場堅定,革命經驗豐富,是黨的十分寶貴的財富。在解放初期,必須把他們作為革命領導骨干力量使用,在當時的條件下,我們黨為實現對各項事業的領導,舍此沒有其他辦法。而在1957年有部分黨外人士和知識分子以“外行領導”為由,曾向這些干部發出詰難,這在當時是不利于黨的領導的;因此,為維護黨的領導地位,當時以“外行領導內行是規律”作為回答,不失為那個時期的一種需要。在當時的一定階段內,“外行領導內行”是有其某種必要性的。這是為了維護黨的領導的需要,也是要為廣大工農干部贏得一個學習文化、增長知識的機會,應該允許他們有一個文化成長的過程??傊?,這是要為黨的干部爭得領導各項事業的正當權利。
但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當前歷史條件發生了巨大變化。經過革命前嚴酷革命鍛煉、解放后擔任領導工作的絕大多數老同志,經過文化科學知識的學習和提高,大都勝任工作并在建功立業之后,大多都在現階段退了下來。而目前在各級領導崗位上任職的,幾乎都是解放后受過較好教育而走上工作崗位的。而且多是按照黨關于“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要求的干部政策,在最近20—30年的改革開放年代選拔上來的。因此,對于目前各級在崗任職的這一代干部,應該而且有條件用“內行領導”的標準來要求他們;在當前歷史條件下,如果仍然沿用過去那種“外行領導內行”的思維成規,就顯然不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況且,當代世界發展的大勢,信息化、高科技和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都提出了實行“專業化”領導的問題?!皩I化”領導,實際上就是“內行領導”;黨對選拔干部所提出的“專業化”要求,就包含著“內行領導”的應有之義,否則,實施科學決策、貫徹科學發展觀,就容易流于形式而無法落到實處。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在教育、科學、文化和衛生醫療等專業性要求極強的行業和部門,實行“內行領導”具有特別的迫切性和必要性。這里,每一部門和領域都有自己的專業性要求,都有自己本行業的專深知識和工作規律,如果缺乏相應部門和領域的必要專門知識,在當今科學知識“大爆炸”、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以“門外漢”的身份去指導工作,那是不可想象的;如果仍然用過去的思維模式,普遍實行“外行領導”,那就必然會出現失誤和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