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網絡 解放思想的新體現
時間:2022-07-04 06:10:00
導語:擴大網絡 解放思想的新體現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08年初,一場107人死亡,十幾省交通幾近癱瘓,上千億元國民經濟損失的雪災顯示,我們的指揮系統在收集處理數據信息、支持決策方面仍顯遲頓,就象一個龐大的巨人,腳踏進火里,等反應到大腦再做決定,腳已燒焦。2007年6月,山西“黑磚窯”事件掀起風波,一篇題為《400位父親泣血呼救:誰來救救我們的孩子?》的貼子成為導火線,使山西省政府面臨嚴峻的“危機公關”。時任省長的于幼軍說,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和教訓就在于沒有敏銳把握網絡、信息的動向,沒有及時作出正確的回應?!坝幸淮?,我起碼打了十個省廳和地市官員的電話,問他們‘有沒有看網上’,都說沒有”。正是對網絡信息的漠視間接導致了事態的進一步惡化。
可以說,在近六分之一的中國人成為網民(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8年1月統計數據)的今天,如果輕視網絡的功能、漠視網民的意見表達,這樣的政黨不能成為真正解放思想、執政為民的政黨,這樣的政府不能成為了解民情民意、進行科學決策的政府。作出這樣的推論,主要基于以下三點認識:
首先,網絡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主流媒體之一。
1999年5月8日凌晨,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新浪網在事發20分鐘后,率其他所有媒體之先,發出了第一篇報道,奠定了網絡媒體在新聞時效性上的領先地位。2003年,央視主持人王小丫開通“小丫跑兩會”博客,2007年3月,在總理記者會上,她將印有網民在“給總理的心里話”中留言的冊子交給了溫總理,博客在這里成為網民意見直通車。還是2007年的春天,網絡社會對重慶市九龍坡區的“史上最牛釘子戶”進行了一場圖片、視頻、錄音、時評、博客的“輿論轟炸”,最終讓吳蘋夫婦獲得合理安置和90萬元營業損失補償,成為網絡媒體有效監督《物權法》實施的生動案例。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首次進行網絡全球同步直播,2008年“人民網”對“兩會”的報道全面進入寬頻時代,大量的視頻、精彩的圖片、代表委員做客聊天,以及火花閃現、時刻更新的文字評論等等,吸引了大批受眾,日點擊量最高達10億,顯示了網絡媒體的強勢特征。在這個時代,種種社會現實表明,網絡已成為當今社會主流媒體之一。
其次,網絡因其特殊屬性正在擴大民主的程度和范圍。
傳播學中有一種理論認為:公眾在面對一個公開議題時一般會判斷,自己的意見是否與大多數人站在一邊。如果覺得自己站在少數派一邊,他們傾向于保持沉默;如果他們覺得與輿論主導相去漸遠,就越會保持沉默。這種使優勢意見越來越占優勢,少數派越來越沉默的理論被稱為“沉默螺旋理論”。而歷史常常表明,優勢意見并非總是符合大眾利益的,或者可能符合了當前利益卻犧牲了長遠利益。網絡正是可以擺脫這個“沉默螺旋”,保護“少數派”價值的傳媒。網絡中的至理名言——“我也許反對你的意見,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也正是發展民主的至理名言。保護提出異議的權利,就是保護社會糾正謬誤的能力,就是保護民生政治得以完善的基礎性力量。
有的人認為,占網民多數的年輕人喜歡“惡搞”、“娛樂化”、“很黃很暴力”,喜歡把社會事件當作集體狂歡,因此,不值得主流社會重視和寄予厚望。勿需諱言,“有趣”是大眾媒體不可或缺的一面,但我們不能把這當作網絡意志的全部或是多數。在我們身邊,越來越多的網民不僅“糞土當年萬戶候”,表達自已的不滿,而且善于引起關注,促成現實問題的解決。網民為“不想當房奴”而吶喊,加速房地產監管“國六條”出臺;網民發表“把星巴克趕出故宮”的名貼,引發對商業機構入侵文物古跡問題的重視;網民質疑的“周老虎”終于被揭發為“紙老虎”,促使陜西省林業廳向公眾道歉;廈門網民用博客集聚市民力量,合法表達意見、監督公權,改變了市政府在人口密集區附近建設化工項目的決定……在這些事件中,我們看到,虛擬社會賦予“網絡公民”其他傳統渠道無法企及的表達、質疑并實踐主張的自由。同時,大量80后,90后的網民將在比前輩更加自由民主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終有一天他們將更有意愿、更有條件、更有能力去關注社會問題、捍衛民主權利,更廣泛、更深入的民主意識將在他們當中生根發芽。
如果為政者對這一趨勢還麻木不覺,大概只會象陜西綏德縣宣傳部長那樣無奈地哀嘆:“還是以前沒有網絡的時候好啊,想讓他們怎么說就怎么說?!?/p>
再者,政權機構正在與網絡社會開始良性互動。
網絡帶來的“民主”與“開放”,只能讓因循守舊、固步自封者望而生畏,善于運用網絡的執政者不會用簡單的監視、限制、刪貼子,封ID等等來表達自己的強權和對網絡的控制,政權機構正在與網絡社會開始良性互動。
2003年,“非典”期間,總書記對廣州一位醫生說“你的建議非常好,我在網上已經看到了”,網民驚呼:原來總書記也是網民!2005年,總理在記者招待會上說“昨天我瀏覽了一下新華網……網民們對國事的關心深深感動了我,他們許多建設和意見是值得我和我們政府認真考慮的”,普通網民的意見也能在最高行政長官那里發揮作用。2007年4月,紅網論壇應縣政府辦公室要求,“固頂”了一篇由“忠州鄉情”所發的《代表重慶忠縣縣委縣政府向移民湖南的鄉親問好》的帖子,縣長通過互聯網與群眾傳遞著感情。2007年6月,時任重慶市委書記、市長王鴻舉貼出“致全球網友的一封信”,請他們給新“試驗區”建設建言獻策,此后約見了13名來自社會各界的網絡代表,“網絡公民”的參謀作用正在突現。同在2007年,洛陽市網絡世界里出現一位明星:LYIC,它背后是市委書記連維良,在“洛陽城事”論壇,相對應的職能部門必須調查回復網民拋出的大大小小問題,如果“看貼不回帖”將會受到通報批評,通過這種特殊形式,政府機構開始在網上網下協同處理群眾問題。我們看到,從中央到地方,從領導個人到政府機構,正在積極面對網絡帶來的改變,正在從一個旁觀者、管理者,逐漸成為活躍的參與者,聰明的運用者。
綜上所述,網絡作為一種強大的信息傳播工具,力量日益顯現,網絡中人人皆可發言的特性使得“民主”更加廣泛和具體,政權機構可以與網絡社會良性互動不可置疑,因此,善待和化用網絡功能,引導虛擬空間的民意向現實社會落地開花,為我所用,是在信息時代“執政為民”的新要求。對此,筆者有如下建議:
1、發揮“便利性”,加快電子政務和電子監察系統建設。電子辦公能夠最大程度地發揮網絡的便利性,規范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快捷收集數據、提供決策依據,是現代國家機構加強自身建設的必然要義。重慶自然不能落于人后。我們應從實際出發,充分利用現有基礎設施、業務應用系統和數據平臺,統籌規劃、整合資源,加快建設更加統一、高效的電子政務和電子監察系統。
2、提高“靈敏性”,鼓勵開發采集網絡信息的專門軟件。網絡“海納百川”,各種信息層出不窮,越來越大的信息量使過去全部由人工監督和采集信息的工作顯得不切實際。要更準確地收集信息、掌握社情民意動向,必須借助技術手段。有關部門應在政策和資金上扶持鼓勵專門人才和機構,開發專門采集信息的智能輔助程序和語義分析軟件,捕捉更多的隱性動態和熱點,尤其有利于政府機構在突發性事件中反應靈敏、占得先機。
3、運用“民主性”,暢通“官”與“民”的互動交流渠道。網絡的特性保護了普通民眾提出異議的權利,同時,上網的低門檻保證了擴大網上“民主”的低成本。我們應當充分運用這一渠道,加強政府和職能部門網站的互動性建設。比如:與聽證會制度,征求意見制度、考評制度相配套,以實名制為前提,在符合條件的網民中建立聽證代表庫、人民意見員庫、考評群眾庫等,把在網上開展聽證、征求意見或進行考評的方法與傳統工作方法相結合,增強工作的開放性、意見的廣泛性、結果的真實性。既能夠鞏固人民民主,推進職能部門“權為民所用”,又能夠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4、放大“參謀性”,關注和支持“網絡公民”的自由議政空間。“網絡公民”關注時政新聞,精神獨立,思想新銳,雖然常顯偏激,但他們的視角或主張,通過媒體的放大效應,不僅牽引著大眾的眼球,也不斷為執政者帶來“新意思”?!熬W絡公民”的正面作用要更好地發揮,需要為政者的積極引導。一是要支持討論時政話題的網站或論壇建設,鼓勵一定級別的公務人員開辦博客等。在加強引導的條件下,為熱情而智慧的“網絡公民”創造各抒己見的平臺,并最終為我所用。如專門討論深圳問題的民間網站“因特虎”,成為大批學者、企業家、媒體人和政府官員的樂園,這里有見解的“熱貼”時常會出現在政府辦公桌上,該網站被認為是政府的智囊機構。二是各級政權機構要善于運用網絡。領導干部要養成上網看信息的習慣,公務人員要熟悉搜索、瀏覽和發送網絡信息。各級機構要逐步建立對網上熱議話題的應對機制,雖不必象洛陽市委那樣采取通報批評的方式來處理“看貼不回帖”,但至少也要保證對職能范圍內的熱門問題及時掌握、應對有方、解決有道。把鍵盤鼠標指點江山的“激揚文字”,轉化成為政權建設添磚加瓦的“鋼筋水泥”,“網絡公民”就能真正成為黨和政府的“觸角”、“號手”或“諫臣”,網絡的“參謀”作用就能得到放大和實現。
網絡時代迅猛而至,但它不是洪水猛獸。相反,網絡是直通車、網絡是投票箱、網絡是民生講壇,網絡是黨和政府執政為民的新陣地。我們相信,一個解放思想的政黨,一個與時俱進的政府,一定會重視網絡、善用網絡,在成為網絡“大蝦”的路上一路高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