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以企業為主體走重慶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
時間:2022-07-13 10:49:00
導語:堅持以企業為主體走重慶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指出,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學技術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把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面向未來的重大戰略。在五月召開的全市科技大會上,為重慶描繪了一幅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城市的美好藍圖,提出力爭在未來15年內將重慶建設成創新型城市。本文擬在分析重慶自主創新現狀的基礎上,研究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一、重慶自主創新的現狀
2003年以來,市委、市政府作出《關于加快實施科教興渝戰略的決定》、《關于加快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決定》,重慶把加強自主創新、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作為重點,突出“軍民結合促創新”特色,培育和發展創新型企業,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使自主創新進入了一個快速提升、全面發展的時期,重慶科技綜合實力明顯增強。2005年,重慶科技進步綜合指數從全國2001年的第20位躍居第10位,區域創新能力上升到全國第10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從2001年的第19位提升到第8位,科技活動產出指數列全國第4位,其中每百萬元R&D投入產出的專利和論文數位居全國第一,躋身全國前列。
(一)基本情況
以軍民結合為主要特色的創新格局初步形成。重慶是全國六大老工業基地之一,又是全國最大的軍轉民生產基地。通過建立軍民結合的創新體制,發展軍民兩用技術,促進軍民技術成果雙向轉移,逐步形成了軍地協作共進、互融發展的創新格局。形成了以軍工為基礎,以重化工、機械制造、汽車摩托車、儀器儀表等為骨干的產業門類齊全、綜合配套能力較強的技術創新體系;形成了一支軍地人才互為補充、實力較為雄厚的創新人才隊伍;基本形成了軍地資源共享的機制。2004年,重慶市有1/3的工業總產值來源于軍轉民企業,1/3的工業總產值來源于民口配套(軍口)和軍口溢出企業,1/3的科技資源分布在軍口。重慶工業企業50強中,軍轉民、軍口溢出和民口配套(軍口)企業達22家,占44%。2000—2004年,重慶軍工系統獲得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50余項,其中國家級30余項,占全市科技獲獎數1/3以上。
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國內先進水平的自主創新成果?!笆濉逼陂g,全市共獲得國家一、二等科技獎勵30項,在國內及西部地區排名分別為第16名和第3名,被國際三大檢索系統收錄論文2000余篇。2005年全市專利申請6300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920件,預計專利授權3650件,專利申請量在全國排第15位,在西部排第2位。2004年西南大學家蠶研究團隊成功匯制出家蠶基因框架圖,其研究成果在世界頂級科學刊物《Science》上發表,被陳至立國務委員譽為繼人類基因組、水稻基因組研究計劃后取得的又一“里程碑式的科學成就”。成功研制了具有世界水平的我國第一臺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醫療設備超聲聚焦刀,開創了無創治療腫瘤的先河。鎂合金材料、微機電系統、生物制藥技術、燃氣汽車、第三代移動通信、工業CT、南方優質雜交水稻、特用玉米良種創新等領域的研發取得重大成果,進入全國頂先水平,其中鎂合金產業正逐步發展成為全國乃至亞洲最大的鎂合金研發、生產與應用為一體的基地,鎂合金汽車單車用量、鎂合金零部件組裝摩托車數量兩項指標居全國第一。2005年“嚴重創傷救治與損傷組織修復”等3個項目列入國家“973”計劃,使重慶科研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高新技術產業化績效初步顯現。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到677家,其中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15家,高新技術產品1396個,產值680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直轄之初的3%提高到23.1%,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占外貿出口總額的24%。機電一體化、新材料、生物醫藥構成了全市高新技術的主體,占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的80%。產業核心競爭力大副提升。全市推廣應用CNG汽車、信息技術、數控技術等一批共性技術,其中CNG汽車推廣應用2.5萬輛,CNG汽車產業實現年銷售收入20億元以上。
(二)主要問題
就總體而言,重慶的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科技成果不夠多,高水平創新人才嚴重不足,創新投入不足,體制機制還不完善,主要不足有:
體制機制不完善,自主創新的動力不足。一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現代企業制度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企業追求科技進步的動力不足,企業的競爭多處于價格等低層次上,依靠創新取得競爭優勢的動力不足,企業技術創新機制還沒有形成。二是與引進相比,自主創新的比較利益不明顯,企業花費大量的投入在短期內不一定能產生直接的效益,促進企業自主創新的優惠政策和導向機制不健全。三是知識產權保護乏力,企業花費大量力氣取得的自主創新成果,由于制度的缺陷,往往可以被輕易地得到,如軟件的盜版,極大地傷害了企業自主創新的信心。四是扶持自主創新的相關政策工具應用不夠,政府尚未明確對自主創新的扶持導向,例如在政府采購方面沒有給予自主創新的企業和產品優先權。
企業作為創新主體地位不突出。從創新活動及產出看,高校、科研院所承擔了全市80%以上的知識創新項目,獲得的國家科技獎勵占全市80%以上,發表的國際論文占全市90%以上。從創新資源的分布看,全市高層次創新人才主要來自高校和科研院所,90%以上的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都分布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近兩年,企業(含產學研結合)承擔國家863計劃、科技攻關計劃和市級重點科技計劃項目只占50%。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技術引進與消化投入之比僅為1:0.2,再創新力度不夠,工業50強企業中還有19家至今是專利空白。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2%,低于全國4%的平均水平。
創新投入不足。2004年,同處西部的陜西、四川R&D經費投入都在80億元左右,占GDP的比重分別達到2.9%和1.19%,重慶僅有24.7億元,占GDP的0.93%,該比例還不及陜西的一半。全市大中型企業的研發經費占銷售收入的0.92%,在全國不算低,但與北京(1.35%)、陜西(1.14%)等省市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根據國際慣例,企業要生存,其研究開發經費必須占銷售收入2%左右,要保持領先優勢,研究開發經費必須達到銷售收入5%以上。2005年,市級科技三項經費支出2.2億元,占市級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的2%。
創新人才嚴重不足。全市有科技人員80萬人,直接從事研究與開發人員6.5萬人,科學家、工程師僅5萬人,但高層次人才匱乏,創新領軍人才極缺。在渝兩院院士僅10人(四川有54名,陜西有43名),全國百千萬人才工程一、二層次人才僅38名,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僅64名,長江學者僅3人,市學術技術帶頭人387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024名。全市達到公眾科學素養標準的人口比例農村0.93%、城市3.3%,平均只有1.88%,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二、增強重慶自主創新能力的對策建議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增強自主創新的動力,有壓力就有動力,有利益驅動就有動力,有了自主創新的動力,自主創新的滾滾洪流自然會顯現。因此,應該營造有利于自主創新的社會環境,充分調動一切有利于自主創新的積極因素,增強企業自主創新的動力,整合自主創新的要素和資源。堅持政府主導,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軍民結合,產學研結合,推動重慶自主創新邁上新臺階。
(一)堅持政府主導,營造創新環境,增強自主創新的社會動力
統籌規劃。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從體制改革、機制完善、能力建設、環境優化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光靠市科委統籌顯然是無能為力的,需要強有力的統籌規劃。市委剛剛成立了科技工作委員會,以加強黨委對科技系統和推進自主創新各項工作的統籌協調,并將自主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作為評價和考核一個地區發展實績的重要內容,這將有力促進全市的自主創新。
法律提供保證。在國家層面,要通過法律的完善激勵創新行為,抓緊研究制定促進和規范自主創新的基本法,將鼓勵自主創新、規范市場行為和創新行為納入有關法律法規中,對政府采購法、企業法,以及相關稅法進行修訂;在地方層面,要研究制定鼓勵企業自主創新的地方性法規、規章和政策,為自主創新創造良好的法律和政策環境。韓國是自主創新成功的典范,首先得益于有完善的法律,從上世紀60年代起,韓國政府先后頒布了《科學技術促進法》、《科學家教育法》、《技術開發促進法》、《技術評估法》等一系列法律,尤其是2001年頒布的《科技框架法》,包含有29種法律,涵蓋科技發展的方方面面,為科技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政策提供支持。為加快自主創新,國家新近出臺的政策多達60條。市委市政府可在此基礎上,結合重慶實際,從稅費、金融、政府采購、知識產權、人才等方面給予更有力的支持。研究制定加速折舊、稅前列支、費用扣除、投資抵免、提取準備金等稅基優惠政策,使創新型企業切實得到實惠。加強對企業自主創新的金融支持,允許政策性金融機構向高新技術企業發放軟貸款,建立企業自主創新的貸款風險補償機制和擔?;穑瑢Ψ蠗l件的企業開展知識產權和非專利技術等無形資產的質押貸款,對重大科技專項資產實行證券化,積極利用資本市場,拓寬融資渠道。發展風險投資公司和風險投資基金,目前重慶風險投資機構只有2家,擁有資金7.6億元,先后支持了60多個科技項目,但資金規模小,投資手段單一,遠不能滿足市場需要。實行促進企業自主創新的政府采購制度,使用政府資金的采購活動和國家重大項目建設,都要優先采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加大保護知識產權的執法力度,形成知識產權管理部門與工商、文化、公安、法院等部門齊抓共管的局面,繼續開展重點企業專利服務行動,完善專利申請資助制度。積極培養和引進創新人才,造就一批學科帶頭人、優秀企業家和職業經理人,落實人才強市戰略。
整合科技資源,構建科技平臺。整合全市科技資源,形成合力,優化配置科技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構建全市研究開發、資源共享、成果轉化三大科技平臺。依托各類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博士后流通站、企業(行業)技術開發中心,構建公共研究開發平臺,為全市企業提供研究開發、中試、檢測等技術服務。以實現大型科學儀器設備、科技圖書文獻、科技數據、自然科技資源、科技成果等科技資源共享為目標,構建資源共享平臺。依托全市科技成果轉化中心、生產力促進中心、企業孵化器等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和重慶高交會,構建成果轉化平臺。
構建新型創新體系。最近100年來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表明:對世界經濟發展起決定作用的技術幾乎全部來源于企業,發達國家80%的科研工作是在大企業完成的。因此,必須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新型自主創新體系。新型創新體系下,政府宏觀主導,是支持者,企業是創新的主體,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合作者。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將科技項目實施的主體,由高校和科研院所轉變為企業,將財政科技經費更多地投向企業的自主創新活動中,全市重大科技項目,要由企業牽頭申報和組織,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實施重大科技項目的機制,大幅度提高財政科技經費用于企業自主創新的比重,提高涉及產業發展的科技計劃中企業使用經費的比重。2005年全市安排市級科技計劃項目數813項,經費1.3億元,企業承擔項目數只占40%。我國政府的科技撥款僅占大中型工業企業科技經費的3%,政府科技經費撥款中用于支持企業科技活動的經費僅占7%,而美國企業獲得的政府科技經費占政府全部科技科技支出的比重超過20%。完善中介服務體系,在全市現有820個科技服務中介機構的基礎上,增加對技術支持、技術轉讓等中介機構的扶持,建立健全科技型中小企業服務體系。
營造創新氛圍。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科學氛圍,大力倡導鼓勵創新、寬容失敗、腳踏實地、不驕不躁的創業風尚,逐步形成創新的社會文化氛圍。要鼓勵創造活動,發揮創造才能,肯定創造成果,為創新人才施展聰明才智提供機會。要在科技界大力弘揚實事求是的精神、團結協作的精神、開拓創新的精神,提倡和鼓勵科技工作者潛心從事科學技術研究,克服浮躁傾向,堅決反對弄虛作假、剽竊、浮夸、壓制學術民主等不端行為,形成求真務實的科學學風、嚴肅認真的科學行為規范,營造學術氣氛濃郁、有全面激勵機制、有利于學科交叉、有利于人才脫穎而出、有利于創新的研究環境。
(二)堅持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增強自主創新的內部動力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加強考核約束。企業要成為創新的主體,必須首先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真正成為市場的主體。充分發揮大企業在技術創新活動中的組織作用和引領作用,大力培育具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要繼續深化全市國有企業改革,不斷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重慶是老工業基地,國有企業眾多,要加強考核約束和激勵,增強企業技術創新的內在動力。要將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指標納入國有大中型企業領導人的考核體系,研究制定相應的評價標準和規則??煽紤]將科研經費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例、是否建立企業技術中心和每年企業獲得的發明專利指標,納入國有大中型企業領導人的年度和任期考核體系中,激勵國有大中型企業通過自主創新來培養核心競爭力。
建立激勵創新的企業分配機制。改革和完善企業分配機制和激勵機制,引導企業在分配上向關鍵崗位、關鍵人才傾斜。允許企業對作出突出貢獻的科研骨干實施股權激勵政策,允許高科技企業實行期權激勵政策。完善對主要發明人或實施人的獎勵制度,研究出臺科技項目經費中的發明人獎勵辦法。企業要加大對人才的獎勵力度,將知識產權轉讓、許可實施所獲得的部分收益用于獎勵。鼓勵企業探索股權、期權等激勵方式吸引科學家和工程師到企業創新創業,不斷壯大技術創新隊伍。
培育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創新是與企業家精神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企業家在企業自主創新活動中起核心作用。企業創新,說到底要靠企業的決策者。決策者有創新的理念,有創新的精神,就會動員內部的各種資源進行創新活動,并帶領企業積極與外部合作。所有成功企業的經驗都證明,自主創新的關鍵是有個好班子,而班子里最關鍵的就是帶頭人。重慶涌現了一批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如長安的尹家緒、力帆的尹明善、隆鑫的涂建華等,我們需要更多這樣的企業家。華為的成功,任正非發揮了核心作用,1988年,華為還是一個注冊資金只有2萬元,員工10多人的小作坊式的公司,17年后,華為公司是一家員工24000多人,2004年銷售額達到462億元的國際高新技術企業巨人,到2004年底,華為累計申請國內專利5310件,在歐美等發達國家申請專利400多件,成為中國專利申請最多的企業。
實施專利和技術標準戰略。實施企業知識產權戰略,建立鼓勵企業專利申請的良性機制,開展重點企業專利服務行動,建立專利申請資助制度,鼓勵企業、行業加強技術標準制定,在汽車、摩托車行業實施TS16949標準認證示范工作。以長安集團為例,僅2005年,長安就申請專利543項,筑起了知識產權保護網。
把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和集成創新作為主要途徑。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不可能也不必要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完成,應該利用人類一切文明成果為我所用,把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和集成創新作為重慶企業創新的主要途徑,在已有成果的基礎上,以我為主,消化吸收后再創新,自主開發我們自己的產品。重慶目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引進與消化吸收投足之比僅為1:0.2,再創新力度不夠,而日本對引進技術與消化吸收和創新的投入之比僅為1:10,從而形成“引進、提高、再引進”的良性發展,因此,重慶企業應大幅度加大再創新投入,政府財政性科技資金也應大規模向企業再創新傾斜。長安汽車為重慶企業樹立了榜樣,長安既有合資企業,也有自主開發,重合作更重自主,目前長安汽車的自主開發能力已經達到了S5級,僅次于底盤、發動機、外形等一切設計全部自主的S6級水平,已經在國內汽車自主創新方面遙遙領先。
(三)堅持軍民融合,發揮重慶軍工優勢,增強自主創新的再生動力
建立溝通協調機制,支持軍民結合。市政府應與各大軍工集團簽訂合作協議,建立軍民結合溝通協調制度,以暢通信息,促進雙方合作。整體規劃,統籌兼顧,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應對軍民結合進行專題部署,在資源配置、能源供給、土地供應方面重點保證軍工企業,支持軍民結合企業的發展。
建立軍地科技資源共享機制。推進科技資源互為補充、相互結合,形成以軍地科技資源共享為核心,依托雙方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建立新型科技創新平臺,使軍地雙方科技創新資源得以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突破軍民之間、行業之間、中央和地方之間的界限,促進區域科技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開放共享,彌補公共科技資源平臺資源的不足和分布的不合理,從而推動研究開發、資源共享、成果轉化三大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鎂合金創新體系是重慶軍民結合,優化配置創新資源的成功典型。2000年,重慶啟動新材料前沿領域──鎂合金的研究開發與產業化攻關。在市委、市政府的協調下,重慶大學、西南鋁業集團、兵器部59所、長安公司等近10家軍地單位共同組建了共性技術研究、支撐產業發展的研究開發平臺──重慶市鎂合金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短短5年內,重慶鎂合金材料開發與產業化從無到有,重慶成為全國乃至亞洲最大的鎂合金研發、生產與應用為一體的基地。
建立軍民兩用技術重大科技項目聯合攻關機制。依托軍民兩用技術重大科技專項的聯合攻關,如混合動力汽車項目、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項目、創傷燒傷復合傷項目、鎂合金材料項目等,形成匯集軍地雙方科技領軍人物的一批創新團隊,從而提升重慶科研隊伍整體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