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中發揮在職黨員全天候作用淺議

時間:2022-07-14 03:56:00

導語:黨建中發揮在職黨員全天候作用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建中發揮在職黨員全天候作用淺議

同志在一次談話中談到,在新的形勢下,如果我們黨的建設工作跟不上新的形勢,適應不了新的變化,就不可能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如果放任自流,不聞不問,實際上是放棄黨的領導;如果簡單地重復過去的老辦法、老方式、老調調,也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甚至適得其反。這段論述深刻地闡明了在經濟成分多樣化、利益多樣化、生活方式和活動方式多樣化的新形勢下,社區黨建工作的組織形式的活動方式,必須在黨的組織結構和黨的隊伍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社區黨組織進行“整合”、“重組”的基礎上,使社區黨建工作逐步深化和拓展。在職黨員作為社區黨建工作的骨干力量,如何使他們由過去的“八小時黨員”成為“全天候黨員”,既要在單位參加組織生活,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又要在社區參加組織生活,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已成為社區黨建急需探討和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發揮在職黨員全天候作用是深化和拓展社區黨建工作的客觀要求。

所謂在職黨員,就是組織關隸屬單位黨組織,只是在社區居住的黨員。過去,由于行政隸屬關系和黨組織機構設置的限制,在職黨員只能參加縱向的組織生活,是自己所在單位的“八小時黨員”。在社區既不參加縱向組織生活;也不宜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甚至,社區居委會黨組織連誰是黨員、群眾都不清楚,人們都習慣地把社區的在職黨員稱為“地下黨員”。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社會經濟結構、人們的活動方式和社區組織形式都發生了深刻變化,人與人、單位與單位只能縱向聯系的社會格局已被打破。人與單位的關系也由原來的縱向依附變成了契約性的經濟利益關系,人們的生活和活動由單位轉向了社會,社區就不再是城市居民單一的居住地。它既是城市居民休閑娛樂、就近購物、就醫的主要場所;又是城市居民相互交流、相互依附的最佳環境;同時,也是我們黨和政府加大公益事業投入、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實施“凝聚工程”,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重要的城區組織部分。在職黨員作為社區黨的資源骨干,只有他們的參與,才能使社區黨員的“分力”匯成合力;只有他們帶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才能讓社區的群眾聽到黨員的聲音、看到黨員的形象;只有通過他們和社區離退休黨員的共同努力,才能團結和帶領社區居民管理、建設好社區,把“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真正落到實處。

二、發揮好在職黨員“全天候”作用,應為在職黨員搭建好活動“舞臺”。

在職黨員在社區參加組織生活、發揮模范作用是新形勢下黨建工作的新特點,沒有現成的模式和運做方式。所以,為在職黨員在社區搭建好一個活動舞臺,是目前社區基層黨組織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所謂“活動舞臺”,就是在職黨員在社區怎樣參加組織生活,通過什么渠道、以什么方式、在哪些方面發揮模范作用。根據社區黨建工作的目標、任務和社區黨建工作的實際情況,社區基層黨組織應本著“組織活動聯搞、思想工作聯做、社會治安聯防、公益事業聯辦、貧困對象聯幫、文明小區聯建”的六聯工作思路,重點抓好一張卡的登記,建好“兩個組織”,疏通了“三條渠道”,開展好“四項活動”。

“一張卡的登記”。就是在職黨員基本情況登記卡。要把在職黨員登記過程作為普通摸底和廣泛動員的過程。登記時要入戶、見人,溝通思想,把社區的基本情況介紹清楚,把在職黨員的工作單位、特長、愛好和意見、建議了解清楚,以便于在職黨員參與社區組織、安排活動。

建好“兩個組織”。一是要建立黨建聯席會;二是要建立黨建聯誼小組。黨建聯系分會作為街道黨建聯席會的分支結構,其會員畢竟是少數。只有黨建聯誼小組才有利于在職黨員上下聯絡、相互溝通,便于協調和組織各種活動。

疏通“三個渠道”。一個是在職黨員的參與渠道。也就是黨建聯席分會應定期或不定期地召開會議,傳達上級的有關精神,分析社區的社情況民意,與在職黨員共同研究、選好社區黨建工作的切入點;二是縱向溝通渠道,縱向溝通主要是社區居委會與街道辦事處的溝通;在職黨員與所在單位的溝通,在職黨員要經常向所在單位匯報社區情況,及時解決社區存在的實際問題,使單位能夠自覺地把社區黨建作為單位兩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三是橫向聯絡渠道,要以社區為支點,以在職黨員為紐帶,進一步密切單位與社區、在職黨員與社區的關系,形成社區黨建工作合力。

開展好“四項活動”。一是黨員義務勞動日活動。每日或每季要組織黨員在社區開展一次義務勞動,義務勞動不僅僅是向居民顯示勞動成果,更重要的是樹立黨員形象,擴大黨員的影響,增強社區黨組織的感召力,提高黨員隊伍的凝聚力;二是開展好志愿者服務活動。要根據服務對象的需求和在職黨員的特長、特點和工作,有針對性地確定服務對象,編好服務小組,把責任落實到人,要注重實效,持之以恒;三是劃定在職黨員責任區。把社區的綠地綠化帶和文化娛樂場所以責任區的形式由在職黨員進行監督和管理。這樣,既能增強他們的社區責任意識,又能發揮他們自覺維護、積極參與、主動協助的模范帶頭作用;四是開展好親情幫教活動。所謂親情,就是以血緣、年齡、感情上的關系和差異優勢,對幫教對象實施的幫教活動。這種以長輩幫晚輩、親戚幫親戚、鄰居幫鄰居、朋友幫朋友、同事幫同事的幫教方式,在幫教對象成份越來越復雜,幫教難度越來越大的情況下,宜于幫教對象接收,能充分發揮我們在職黨員的幫教作用。

三、發揮在職黨員“全天候”作用,必須建立必要的激勵、約束機制。

在職黨員參加社區的組織生活、發揮模范帶頭作用,作為社區黨建一項正在探討和嘗試的創造性工作,其難點主要是在職黨員在社區應該怎么做、做得好與壞,沒有硬性規定;社區居民對在職黨員的社區表現,在學習貫徹“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之前關注程度不高,在職黨員在社區的責任感和榮譽感與在單位相比都有一定的差距;作為單位對黨員八小時之外的表現如何?尤其是在社區的表現過問的少,更沒有把黨員在社區的表現列入黨員教育、考評的重要內容。要想把社區這個在職黨員的“空白地帶”變成他們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大舞臺,單位和社區黨組織就必須按照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提出的“構建社區黨建新格局”的總體要求,緊緊圍繞如何“激勵”、“約束”在職黨員積極參加社區組織生活,充分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努力爭做“全天候”黨員上下工夫。

建立“激勵”、“約束”機制,應嚴格按照實事求是,便于操作,確實能夠落到實處的原則。“激勵”、“約束”機制,重在“激勵”,“約束”不束縛,不能把“約束”作為制約,不能引起在職黨員的逆反心理,在他們既認可、又能接受的基礎上,從“零”開始,以漸進的方式逐步完善。從目前社區黨建工作的實際情況來看,社區、單位黨組織應重點抓好五項制度。一是黨員身份公示制度。就是以公示牌、黨員之家等多種形式,讓社區居民知道誰是共產黨員,讓在職黨員的身份由“地下”變為公開,以增強他們的責任感和榮譽感;二是在職黨員的組織生活制度。社區黨組織要定期組織在職黨員學習、聽黨課、開展黨員活動日,讓在職黨員全天都能置身于黨組織的教育、管理下,在社區有個“家”的感覺;三是在職黨員社區活動情況公告制度。每搞一次活動,完成一項工作或半年、年終,都要把在職黨員的參與情況、任務完成情況,尤其是社區居民對某個黨員的意見和建議,都要在一定場合進行講評、公告,以激勵和約束他們參與社區活動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四是在職黨員社區表現情況反饋制度。在職黨員在社區取得的突出成績和存在的主要問題,要用“在職黨員社區表現反饋卡》及時反饋給所在單位,以便于單位能夠掌握在職黨員的社區表現情況,把社區表現和單位表現共同納入黨員考評內容,更好地發揮在職黨員教育、管理上的兩個積極性;五是在職黨員參加社區組織生活,發揮模范帶頭作用評比、獎勵制度。社區黨組織每年年終都要召開專門會議,通報在職黨員的社區表現情況,對表現好、做出突出貢獻的要進行表彰、獎勵,要在社區大力宣傳他們的先進事跡,有條件的可與單位共同召開表彰會。街道黨工委也應把在職黨的表彰、獎勵納入社區工作表彰、獎勵的范圍,進一步增強在職黨員社區工作的社會意識。只有堅持好、并逐步完善好這些必要的“激勵”、“約束”制度,才能使我們的在職黨員在完全自覺、自愿的基礎上,積極參加社區的組織生活、發揮模范帶頭作用,真正成為“全天候”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