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

時間:2022-07-15 09:14:00

導語:以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以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奉節縣作為一個農業大縣,落實科學發展觀,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統籌城鄉發展,切實保護農民利益,逐步縮小城鄉差別,努力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勢,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一、構建“三農”支持保護體系,為城鄉協調發展打牢基礎

當前,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全面推進小康建設,首要任務是建立健全科學的“三農”支持保護體系,切實保護農民利益,提高農民地位。

(一)建立健全農業投入體系,為農業增效注入生機與活力。一是政府的基礎設施投資要向農村傾斜。加大預算內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對農村的投入力度,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加強扶貧資金使用管理,確保特困村五年內徹底解決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結構調整問題。二是財政對農業的支持力度要加大。各級財政要落實好對農業和農村的預算支出,嚴格預算執行,對已出臺的支農政策落實情況加強督查。要整合財政支農投入,改進財政支農資金使用方式,完善財政支農資金管理體制。三是農村金融發展的政策取向要明確。進一步完善農村金融服務的組織體系,改善農村金融服務環境,深化農村信用合作社改革,降低“三農”貸款門檻。

(二)努力完善農村政策體系,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政策保證。一是穩定農村基本政策。穩定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核心是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系。要在真正賦予農戶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的前提下,堅持“自愿、依法、有償”原則,穩妥有序地進行土地流轉。二是完善農業扶持政策。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充分利用WT0規則的“綠箱”政策,抓緊抓好西部大開發契機,健全農業補貼制度,制定農業結構調整鼓勵政策。三是落實農民減負政策。當前減負工作的主要任務是把落實農民減負同解放農民思想,增強農民主觀能動性緊密結合起來,加快農村小康建設步伐。

(三)積極探索農村保障體系,為農民安心致富免除后顧之憂。一要加強對農村保障工作的領導。農村保障一直因為量大面廣而沒有徹底解決,農村社會保障成為制約城鄉協調發展的因素之一,必須下決心解決這一難題,為農民安心致富免除后顧之憂。二要加大政府投入。繼續做好民政優撫、五保照顧和社會救濟等政策性保障工作;多渠道解決貧困地區農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問題;逐步將進城民工、個體工商戶、鄉鎮企業職工納入社會保障網絡之中,讓他們安心本職工作。三要強化農民自我保護意識。引導農民樹立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致富精神,幫助農民提高學習科技、運用科技的致富本領,支持農民發展投資少、見效多的致富項目。

二、打破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鄉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全面推進小康建設,最大的障礙就是長期存在的“城鄉分治”。只有消除城鄉之間的二元分割壁壘,城鄉自然資源、社會資源和人力資源才能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上實行優化組合。

(一)圍繞農業抓工業,靠工業化增加農民收入。工業化是“化”傳統農業為現代農業、“化”農業社會為工業社會、“化”農民為市民的過程,是二元經濟結構向現代經濟結構轉換的過程。因此,統籌城鄉發展,就是要利用工業化促進農產品轉化為工業品,并為農村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同時,通過工業積累反哺農業,為城鎮化提供產業支撐。近年來,奉節縣在傳統工業比較低迷的背景下,通過實行“公司+農戶”、“工廠+農戶”、“基地+龍頭+專業戶+農戶”等模式,用新型工業理念推進農業產業化,探索建立以臍橙為龍頭的名特優果品大縣,建立以精細菜為主體的商品蔬菜強縣,建立以草食牲畜為突破口的畜牧業重點縣,建立以加工為支柱的農副產品中轉縣,推動貿工農一體化,在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為奉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跳出農業抓農業,靠產業化提高農業效益。一是堅持用現代工業理念謀劃農業結構調整。根據農產品供求關系的變化和參與國際競爭的要求,按照“發揮優勢、面向市場、注重品牌、規模效益”的現代工業生產方式來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不斷加快傳統農業改造,提升產業發展水平。二是選準農業產業化主攻方向和突破口,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整體效益。從奉節的農業基礎和資源優勢著手,堅持“調優糧食產業,調強畜牧、水產、能源產業,調大旅游產業”的思路,逐步壯大支柱產業。三是大力發展農村民間流通服務合作組織。奉節作為邊區商貿中心和物資集散地,要進一步打通湘鄂渝陜南北經濟走廊,加速構建湘鄂渝陜邊區經濟中心,逐步形成新型的區域性農業產業體系。

(三)暢通城鄉互動渠道,靠城鎮化減少農村人口。一是實施縣城和中心場鎮帶動戰略。把新縣城構筑成區域經濟的核心增長極、對外競爭的主要載體、輻射帶動農村經濟的龍頭;積極發展小城鎮,促進農村勞動力就地轉向二、三產業,推進農村的工業化,帶動農業產業化。二是保障進城就業農民的合法權益。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完善城鄉勞動力平等就業的制度,簡化農民跨地區就業和進城務工的各種手續,改善進城農民的就業環境。三是推進城市戶籍制度改革。各級政府要放寬農民進城(鎮)定居的條件,承擔進城農民的職業培訓、子女教育、勞動保障及其他服務和管理的職責,鼓勵更多的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

三、努力擴大對外開放,確保城鄉統籌發展與經濟一體化相適應

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全面推進小康建設,最重要的是把縣域經濟發展融入一體化的國際經濟大環境中,與全球經濟共同進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小康。

(一)制定適應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規劃。一要科學判斷形勢。在統籌城鄉發展進程中,國際環境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將長期并存,地方經濟要努力從國際國內形勢的相互聯系中把握發展方向,從國際國內資源的優勢互補中創造發展條件,從國際國內因素的綜合作用中掌握發展全局。二要準確把握縣情。實踐證明,找準自身優勢和不足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奉節移民工程、旅游戰略、產業結構調整等重要規劃都是在對縣情準確把握的基礎上制定并成功實施的。三要確立科學的發展思路。統籌城鄉經濟,切忌“一屆領導喊養蠶,二屆領導喊喂兔”,切忌大小項目一起上,必須站在城鄉協調發展的高度,制定出科學合理的、適應城鄉互動的、符合經濟一體化要求的統一規劃。

(二)創建適應經濟一體化的發展環境。一要大力改善經濟發展的硬環境。要繼續加大交通建設、通訊建設、教育和衛生等社會事業建設的力度,為統籌城鄉發展鋪平道路。二要努力優化經濟發展的軟環境。首先要改善政務環境。本著從嚴治政的原則,進一步簡化審批手續,公開辦事程序,規范收費行為,提高辦事效率。其次要改善法制環境。加強法制建設,增強執法公正性,做到執法必嚴,執法必公。大力發展各種法律服務中介組織,為投資商提供法律服務、咨詢服務。再次要改善政策環境,構建適應經濟一體化趨勢的政策支撐體系。

(三)建設適應經濟一體化的人才隊伍。在選人上,堅持群眾公認原則,選拔一批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懂市場經濟、會統籌協調的高素質領導干部。同時,進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拓寬人才選拔渠道,改進人才選拔方式,為促進發展“第一要務”利用好人才“第一資源”。在用人上,堅持靠制度管人的原則,堅持和完善領導干部任職試用制、誡勉制、末位淘汰制,建立健全領導干部任期工作公開承諾制、重大事項報告制、群眾信訪回復制,加強領導干部的全程化管理。在育人上,既要注重對現有人才的培養和教育,更要重視對潛在人才的挖掘和引導;既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更要強調對經濟發展理論的學習。以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大力推進全縣城鄉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加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