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改革開放為實現富國強軍而努力奮斗

時間:2022-07-16 03:42:00

導語:堅持改革開放為實現富國強軍而努力奮斗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堅持改革開放為實現富國強軍而努力奮斗

30年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促進了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加快了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步伐,為實現富國強軍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實踐證明,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人順應時代潮流的偉大創造,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堅持改革開放,才能極大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才能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才能實現富國強軍的統一。

一、改革開放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富國強軍指明了正確方向

在改革開放實踐中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科學回答了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系列重大問題,為加快富國強軍進程指明了正確方向。

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鄧小平理論和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指導下,我軍著力解決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我國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堅持人民軍隊性質,開創中國特色精兵之路,建設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革命軍隊的問題。適應黨的工作重點轉移,服從服務于國家經濟建設大局,我軍建設指導思想從臨戰狀態轉到和平時期以現代化為中心的全面建設上來。我軍大規模裁減軍隊員額,調整結構,提高質量,開源節流,用較少經費保障了軍隊建設的需要。圍繞建設現代化、正規化革命軍隊,我軍通過恢復優良傳統作風、把教育訓練提高到戰略地位、加強干部隊伍建設、調整體制編制、進行全面整頓等重大舉措,走上了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

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指導下,我軍適應世界新軍事變革要求,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以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為統攬,以軍事斗爭準備牽引軍隊全面建設。圍繞“打得贏、不變質”的歷史性課題,按照軍隊建設“五句話”總要求,把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作為永遠不變的軍魂,加速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創新軍事指導理論,優化軍隊組織結構,發展“殺手锏”裝備,啟動以三軍聯勤、社會化保障為重點的后勤改革,使我軍走上了機械化與信息化復合發展的道路。

同志國防和軍隊建設重要論述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科學發展觀和同志國防和軍隊建設重要論述指導下,我軍堅持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方針,科學統籌國防和軍隊建設一系列重大關系,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圍繞履行新世紀新階段軍隊歷史使命,堅持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相統一加強軍隊全面建設,著眼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目標,以軍事斗爭準備為龍頭帶動軍隊現代化建設整體發展,推進軍事理論、軍事技術、軍事組織、軍事管理創新,依靠科技進步加快轉變戰斗力生成模式,不斷提高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能力。按照全面建設現代后勤的要求,穩步推進保障體制改革,逐步拓展社會化保障范圍,不斷發展信息化保障手段,努力加強科學管理,走上了又好又快的科學發展路子。

改革開放30年的歷史表明,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就沒有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就沒有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快速發展。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是實現富國強軍的根本保證和強大動力。

二、改革開放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富國強軍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改革開放中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引領中國發展進步,推動國家經濟快速發展,為國防和軍隊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軍隊現代化水平穩步提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為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我軍加快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培養步伐,發展現代化武器裝備體系,指揮手段和裝備水平有了質的躍升。后勤現代化取得了諸多以國家科技進步獎為標志的創新成果,形成了素質較高的后勤指揮干部隊伍、技術專家隊伍和士官隊伍,構建了野戰化、輕型化、多功能化陸軍保障裝備系列,岸基保障、海上保障和岸海銜接的海軍保障裝備系列,多機種和空降保障為主體的空軍保障裝備系列,形成了門類齊全、系統配套、科技含量較高的現代后勤裝備體系。

履行多樣化軍事任務能力不斷提高。著眼維護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我軍貫徹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圍繞全面履行軍隊使命任務,積極推進軍事斗爭準備,遂行作戰和非戰爭軍事行動能力顯著提高。在完成保衛國家任務的同時,勝利完成了1998年抗洪搶險、2003年抗擊非典、今年抗擊雨雪冰凍災害和四川汶川抗震救災等重大搶險救災任務。在執行多樣化軍事任務中,我軍后勤應急指揮能力、戰略輸送能力、綜合保障能力明顯提高。這次抗震救災,中央一聲令下,我軍短時間內向災區輸送10多萬兵力、數十萬噸物資及大量裝備器材,派出了200多支醫療、防疫隊和油料、供水、工程保障隊,充分展示了我軍后勤履行使命任務的意志和能力。

官兵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明顯改善。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全軍官兵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大幅提升。30年來,我軍多次調整薪金,先后23次調整部隊伙食費標準;相繼4次更新軍服樣式,供應標準不斷提高;積極推行住房、醫療、保險等政策制度改革;大力改善基層官兵生活條件,不斷豐富軍營文化,增強了部隊凝聚力、戰斗力。

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說明,國富才能軍強,軍強才能國安,國安才能民富。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使國家經濟快速發展;增強國家經濟實力,才能為軍隊現代化提供堅實基礎。堅持改革開放,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富國強軍之路必將越走越寬廣。

三、改革開放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條件,為富國強軍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改革開放使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展潮流、迎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為實現富國強軍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環境,給新時期國防和軍隊建設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為我軍深化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促進了觀念轉變、社會變革和經濟轉軌,為軍隊改革和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30年來,軍隊順應國家改革開放大勢,自覺轉變思想觀念,調整改革組織結構,構建科學管理模式,促進了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變。適應信息化條件下聯合作戰要求,作戰指揮體制向一體化方向發展,軍兵種比例結構得到優化,新型作戰力量得到加強,建立三軍一體化保障的大聯勤體制,深化軍隊保障社會化改革,拓展配套軍費預算、物資采購等政策制度改革,加快了軍隊建設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步伐。

國家創新體系的創立,為我軍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先進的科技支撐。隨著科教興國戰略實施和國家創新體系建立,我國科技實力明顯增強,為我軍轉變戰斗力生成模式、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30年來,我軍實施科技強軍戰略,調整優化科研管理體制,加大武器裝備自主創新力度,加強應用基礎研究和國防關鍵技術研究,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明顯提高,在基礎性、前沿性、戰略性技術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一批科技含量較高的現代化武器裝備成建制裝備部隊,軍隊火力、突擊力、機動能力、防護能力和信息能力整體提高。我軍后勤堅持科研、改造、引進相結合,加快了科技興后勤的發展步伐,以信息技術為標志的現代科技在保障力生成中的作用愈加明顯。

國家全方位對外開放,為我軍面向世界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30年來,我國積極倡導和實踐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在經濟、科技、文化等各領域形成全方位開放格局,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對外影響日益增強,為國防和軍隊建設適應世界新軍事變革提供了難得機遇。30年來,我軍有力配合國家對外工作全局,同數十個國家進行了數百次專業技術團組交流,擴大與外軍互派軍事留學生規模,派團或觀察員觀摩外軍訓練演習,與150多個國家建立了軍事交往關系,與十幾個國家建立了安全防務磋商機制,參與雙邊或多邊戰略磋商、聯合演習。參與國際救援行動,派出上萬人次維和人員參與22項聯合國維和行動。我軍建設在開放交流中加速發展。

改革開放30年的經驗表明,實現富國強軍,要有良好的國內和國際環境。必須緊緊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適應世界新軍事變革發展潮流,在國家全方位開放的大環境中,實現國防和軍隊建設與時俱進。

四、改革開放促進了國防與經濟建設的有機融合,為富國強軍開辟了廣闊通途

改革開放促進了經濟轉型、社會發展,推進了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在結構、布局、技術、人才、信息等方面全方位多層次的有機結合,發揮了國防建設對經濟建設的拉動作用和國民經濟對國防建設的基礎支撐作用,加快了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融合,為在富國強軍進程中全面建設現代后勤創造了有利條件。

軍隊保障與社會服務的融合。30年來,我國第三產業快速發展,為軍隊后勤保障和其他保障社會化提供了條件。駐大中城市部隊的數千個單位、數十萬人飲食保障由社會承擔;數千個營區商業服務和供水、供電、供熱、綠化、保潔等項目由社會提供;數百個單位停開通勤班車,依托地方公交保障;撤銷合并了占全軍25%的醫院、療養院,數千個小遠散單位、數十萬人的醫療納入地方保障體系,10多萬正式職工參加地方醫療保險就醫;96%的軍隊被裝物資由社會提供,1300多個單位油料保障實行貨幣化供應或依托地方石油公司代儲代加。

戰爭潛力與動員能力的融合。30年來,我國經濟總量增長60多倍,為實現戰爭潛力與動員能力的融合提供了條件。計劃經濟條件下以行政手段為主的動員模式,已經轉變為市場經濟條件下以法律手段為主的動員模式。加強應戰應急相結合的國民經濟動員機制建設,優化了國民經濟動員能力建設的結構和布局,建立了平戰兼顧的國民經濟動員預案體系,形成了骨干在軍、主體在民的動員基礎。初步建立了軍民融合的儲備體系。

軍地信息化建設的融合。30年來,我國信息產業的迅速發展,推動著軍地之間信息化建設的融合。依托地方信息基礎設施和資源,大力發展信息技術、裝備、軟件系統和標準規范,我軍加速推進機械化與信息化復合發展。信息化武器裝備形成規模,軍隊數量規模合理、結構優化,扁平網絡化的指揮體制和信息化的指揮手段開始建立,信息化戰爭的作戰理論不斷發展,戰斗力生成模式逐步轉變到以信息技術為標志的科技進步上來。

民用設施與國防需求的融合。30年來,我國公路、鐵路、港口、電信、機場、橋梁等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長足發展。民用設施建設中更加注重兼顧國防要求,加大平戰結合的力度,促進了軍需民用的融合。與此同時,我軍以不同方式和途徑,全力支援國家和地方建設,為緩解國家和地方建設的供需矛盾,作出了特殊貢獻。軍隊在支援國家建設的同時,也促進了自身發展。

改革開放30年的實踐表明,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融合發展是實現富國和強軍統一的關鍵。必須按照黨的十七大要求,建立和完善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軍隊人才培養體系和軍隊保障體系,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實現富國和強軍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