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文化月”知識競賽復習資料

時間:2022-06-07 06:34:00

導語:“法國文化月”知識競賽復習資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法國文化月”知識競賽復習資料

一、基本情況

法國全稱:“法蘭西共和國”(therepublicoffrance,larepubliquefrancaise)

面積:551602平方公里。位于歐洲西部,與比利時、盧森堡、瑞士、德國、意大利、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西北隔拉芒什海峽與英國相望,瀕臨北海、英吉利海峽、大西洋和地中海四大海域,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平原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主要山脈有阿爾卑斯山脈、比利牛斯山脈、汝拉山脈等。法意邊境的勃朗峰海拔4810米,為歐洲最高峰。河流主要有盧瓦爾河、羅訥河、塞納河。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邊境線總長度為5695公里,其中海岸線為2700公里,陸地線為2800公里,內河線為195公里。西部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南部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中部和東部屬大陸性氣候。平均降水量從西北往東南由600毫米遞增至1000毫米以上。

首都是巴黎(paris)。人口:6200萬,包括400萬外國僑民,其中150萬人來自歐盟各國。通用法語。居民中90%的人信奉天主教,另有約400萬穆斯林及少數新教、猶太教、佛教、東正教徒。

中國法國

地理位置:北半球/亞洲北半球/歐州

面積:960萬平方公里55.16萬平方公里

人口:13億6200萬

國家政要:(國家主席)希拉克(總統)

國歌:“義勇軍進行曲”“馬賽曲”

首都:北京巴黎

著名城市:上海、廣州、天津巴黎、里昂、馬賽

國花:牡丹鳶尾花

國旗:

國徽:

二、著名景點

巴黎圣母院(notre-damedeparis):

一座石頭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被譽為一首由巨大的石頭組成的交響樂。巴黎圣母院座落于巴黎市中心塞納河中的西岱島上,建于1163年,整座教堂在1345年才全部建成,歷時180多年。

巴黎凱旋門(l’arcdetriomphe):

坐落在巴黎市中心星形廣場(現稱戴高樂將軍廣場)的中央,是法國為紀念拿破侖1806年2月在奧斯特爾里茨戰役中打敗俄、奧聯軍而建的。它四面有門,中心拱門寬14.6米,門樓以兩座高墩為支柱,在拱形圓頂之上有三層圍廊,最高一層陳列著有關凱旋門的各種歷史文物以及拿破侖生平事跡的圖片;第二層收藏著各種法國勛章、獎章;最低一層則是凱旋門的警衛處和會計室。

埃菲爾鐵塔:

是現代巴黎的標志,是一座于1889年建成位于法國巴黎戰神廣場上的露空結構鐵塔,高320米。鐵塔設計離奇獨特,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技術杰作,因而成為法國和巴黎的一個重要景點和突出標志

盧浮宮(palaisdulouvre):

是法國最大的王宮建筑之一,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右畔、巴黎歌劇院廣場南側。原是一座中世紀城堡,占地約45公頃。早在1546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決定在原城堡的基礎上建造新的王宮,此后經過9位君主不斷擴建,歷時300余年,形成一座呈u字形的宏偉輝煌的宮殿建筑群。

三、生活

飲食:作為舉世皆知的世界三大烹飪王國之一,法國人十分講究飲食,法國人除了對食物講究色香味及營養外,還特別追求進餐時的情調,法國人甚至將飲食賦予哲學的意義,將同桌共餐視為一種聯絡感情、廣交朋友的高雅樂趣和享受。法國人大都愛吃面包和奶酪;在肉食方面,他們愛吃牛肉、豬肉、雞肉、魚子醬、鵝干醬,不吃肥肉、寵物、肝臟之外的動物內臟、無鱗魚和帶刺骨的魚;法國人特別善飲,他們幾乎餐餐必喝;除酒水之外,法國人平時還愛喝生水和咖啡。

早餐petitdejeuner通常相當簡單,一兩塊可頌面包或幾片法國面包加上奶油、果醬和奶酪即可打發,飲料通常為牛奶、巧克力、咖啡或茶。值得一提的是,法國人早上喝咖啡或茶,都喜歡用「海碗」來喝,很有意思。

午餐一般在12點到下午3點之間,是三餐中最豐盛的一餐,除了高級餐廳外,一般餐廳會在門口貼出菜單,但1點半后不受理點菜,可到咖啡館或酒館吃單點菜肴。

晚餐用得很晚,多在7點后。地道的法式晚餐包括餐前酒aperitif、前菜entree、主菜laplat、甜點dessert、咖啡cafe、餐后酒digestif;完整一餐吃下來,兩、三個小時跑不掉,所以要想上館子享用法式晚餐,記得留下充裕的時間。

禮儀:在人際交往中法國人所采取的禮節主要有握手禮、擁抱禮和吻面禮。有騎士風度,尊重婦女。

在正式場合:法國人通常穿西裝、套裙或連衣裙,顏色多為藍色、灰色或黑色,質地則多為純毛。出席慶典儀式時:一般要穿禮服。男士穿配以蝴蝶結的燕尾服,或是黑色西裝套裝;女士穿連衣裙式的單色大禮服或小禮服。在選擇發型、手袋、帽子、鞋子、手表、眼鏡時,都十分強調要使之與自己著裝相協調,相一致。

法國人用餐時,兩手允許放在餐桌上,但卻不許將兩肘支在桌子上,在放下刀叉時,他們習慣于將其一半放在碟子上,一半放在餐桌上。

禁忌:

不宜隨意送花:菊花、牡丹、玫瑰、杜鵑、水仙、金盞花和紙花,。

忌諱的色彩:黃色、墨綠色。

忌諱的數字:“13”、“星期五”。

不宜贈送的物品:刀、劍、剪、餐具或是帶有明顯的廣告標志的物品。

男士向一般關系的女士贈送香水,也是不合適的。在接受禮品時若不當著送禮者的面打開其包裝,則是一種無禮的表現。

四、文化、教育

文化:17世紀開始,法國古典文學迎來了自己的輝煌時期,相繼出現了莫里哀、司湯達、巴爾扎克、大仲馬、雨果、福樓拜、小仲馬、左拉、莫泊桑、羅曼?羅蘭等文學巨匠。他們的許多作品成為世界文學的瑰寶。其中的《巴黎圣母院》、《紅與黑》、《高老頭》、《基督山伯爵》、《悲慘世界》和《約翰?克利斯朵夫》等,已被翻譯成世界文學作品,在世界廣為流傳。

近現代,法國的藝術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頗有創新,不但出現了羅丹這樣的雕塑藝術大師,也出現了像莫奈和馬蒂斯等印象派、野獸派的代表人物。從17世紀開始,法國在工業設計、藝術設計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早已有目共睹。有關實用美術、建筑、時裝設計、工業設計專業的學校也早已憑借其“法國制造”的商業碩果而聞名海外。

法國人喜愛體育運動,比較流行的體育運動項目有足球、網球、橄欖球、地滾球、帆船、游泳、滑雪、和自行車環形賽等。

戛納國際電影節是世界五大電影節之一,每年5月在法國東南部海濱小城戛納舉行,它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國際電影節之一,為期兩周左右。1956年最高獎為“金鴨獎”,1957年起改為“金棕櫚獎”。

教育:法國是歐洲文化的交匯點,教育歷史悠久。十九世紀末的第三共和國,確立了“免費、義務、世俗”教育三項原則。1959年基本確立現代基礎教育體系,實施10年義務教育。1968年,高等教育進行了重大改革,建立了新的辦學機制。而后又經歷了教育改革,確定了現行適應社會,經濟、科技發展需要、有特色和多樣化的教育體制。法國教育體制主要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個階段構成。比較有名的大學有巴黎大學、里昂大學等。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五、歷史名人

夏爾?戴高樂(charlesdegaulle)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創建者、法國軍人、作家和政治家。1958年6月出任總理,提出加強總統權力和行政權力的新憲法,1958年12月經普選當選為第五共和國總統,1965年再次當選為總統,1966年宣布法國完全退出北約組織,但仍保留為大西洋聯盟的成員。

伏爾泰(1694-1778年):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被譽為“思想之王”、“法蘭西最優秀的詩人”。原名弗朗索瓦瑪利阿魯埃,伏爾泰是筆名。他主張“開明君主”統治,實行君主立憲。伏爾泰創作了許多著作,他反對封建專制、反對宗教迷信,宣揚自由和平等的原則,主張人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主要著作有:《哲學辭典》、《論各民族的風俗與精神》、《路易十四時代》等。還寫過有關中國的歷史劇《中國的孤兒》。

盧梭(1712-1778):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主張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認為私有制是人民群眾遭受社會壓迫的根源,但不主張徹底消滅私有制。主要著作有《社會契約論》(舊譯《民約論》)、《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懺悔錄》等。

拿破侖?波拿巴(1769-1821年):法國政治家和軍事家,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1808-1814年)。督政府時期率軍進攻意大利(1796年)和埃及(1798)。1799年11月發動政變,成立執政府。1804年稱帝。1812年對俄戰爭潰敗,帝國瓦解。1815年在滑鐵盧戰敗。被流放到大西洋中圣赫勒拿島。

雨果(1802-1885年):法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他才華橫溢,創作力經久不衰,文學生涯達半個世紀之久。人道主義是貫穿于他作品的主線。雨果出身于軍官家庭。童年時隨父到過意大利、西班牙,1814年定居巴黎。青年時代他走上了為社會進步而斗爭的道路。1831年發表的小說《巴黎圣母院》,表現出作家強烈的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1848年“二月革命”開始時,雨果已成為堅定的共和黨人,并當選為制憲會議的成員,成為法國國民議會中社會民主左派的領袖。1862年完成了長篇小說《悲慘世界》。1872年完成了他最后一部小說《九三年》。1885年5月22日病逝于巴黎。

六、外交

外交:法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歐盟創始國及重要成員、北約成員(但不參加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堅持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維護民族獨立。歐盟是法外交的立足之本。法致力于推動歐洲建設,將歐盟建設成真正獨立一極,發揮法在其中的核心作用;推動多極化,發展、加強歐亞等區域間合作;努力協調與大國的關系;保持并發展與非洲國家的傳統關系,推動發達國家增加對非援助;積極參與中東和平進程及有關熱點事務;加強同亞洲、拉美的政治、經濟關系。1964年1月27日,法國同中國建交。法國是在西方大國中第一個與新中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的國家。

1994年9月,主席訪問法國。

1997年5月,法國總統希拉克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兩國元首簽署《中法聯合聲明》。

2000年10月,法國總統希拉克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

2004年1月,主席對法國進行國事訪問,兩國元首簽署《中法聯合聲明》。

2005年4月法國總理拉法蘭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

(國家主席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東門外廣場為來華進行國事訪問的法國總統希拉克舉行歡迎儀式)

中法文化年:1999年和2000年主席和希拉克總統在互訪的時候共同確定舉辦中法文化年。

中法兩國是世界上重要的文化大國。兩國都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都十分重視保護和弘揚民族文化和維護文化主權。作為東西方文化的代表,中法兩國主張開展不同文明間的對話和進行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與合作。中法互辦文化年有利于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有利于東西方文化相互學習,共同發展,有利于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