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安康綠色文化建設
時間:2022-06-09 08:56:00
導語:淺談安康綠色文化建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綠色安康”戰略提出后,作為其靈魂的“綠色文化”應運而生并取得了長足發展,為塑造城市形象,樹立文化品牌,擴大安康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等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實踐的不斷發展,“綠色文化”的內涵和外延也必需不斷豐富和擴展,使其在“綠色安康”整體戰略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成為[-找文章到網]安康綠色環境的統帥力、綠色經濟的牽引力。
一、以漢水文化為基本特征的安康“綠色文化”的時代內涵
“綠色文化”的概念雖然形成較晚,但其本身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并在人類社會實踐活動中不斷發展的。安康的綠色文化,同樣有著漫長的發展歷程和深遠的歷史淵源:從“摶土造人”的人類始祖女媧,到千秋傳頌的帝舜,再到“非不知,羞而不為”的“抱甕丈人”,和以“縱橫捭闔”著書立說的鬼谷子,都在這里留下了直接的遺跡傳說;經久不衰的漢調二黃(漢?。?,膾炙人口的安康山歌,南北兼融的民風民俗,秦蜀交雜的地方方言,培育了安康人特有的文化精神;歷史久遠的安康蠶絲,千年貢品的紫陽茶、桔,無不凸現了安康文化在華夏文明中的歷史地位。安康的歷史文化自女媧始,就形成了和平、和諧、祥和的人生理想和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統一的價值取向,即“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這些思想理念經過幾千年的沿襲和傳承,逐步統一于漢水文化的總體框架之下,構成了安康“綠色文化”的基本內核。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特別是后工業及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崇尚自然、弘揚生態美、倡導人類與自然和諧并進、實現可持續發展,便成為人類社會進一步發展的價值取向和戰略選擇。安康的“綠色文化”就是在時展的過程中,不斷汲取新的營養、新的信息和外界文化的精華,不斷創新、整合自身資源,豐富其精神和內涵,形成的既囊括漢水文化又高于漢水文化的一種全新的文化。
綠色文化作為一種先進文化,必須體現與時俱進的特質,保持與經濟社會的同步甚至是超前的發展。這就決定了建立在漢水文化的深厚底蘊和安康人民世代創造的精神財富基礎上的安康“綠色文化”,在新的歷史時期,必須包含三方面的內容:一是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利用。既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協調、互動,又包括大氣、水、森林、草原保護及退耕還林還草等環保措施。二是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除了有生機、生長、生命、活力這樣一些成長的特征外,也包括綠色產品以及無污染、無公害產品的生產加工等生產方式,關鍵在于能夠打破陳舊的思維方式和不良習慣,在經濟和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積極創新和實現可持續發展,而不是以犧牲生態效益去換取經濟效益。三是主觀世界的和諧進步。包括友愛、理解、寬容、善意、和平等,最主要的是與各種封建落后文化和腐朽的生活方式劃清界限,提倡健康、文明和向上的生活理念,是一種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和諧并進的文明發展觀和社會進步觀。
這種“綠色文化”的打造和構建,應該處理好三個關系:一是綠色文化與特色經濟的關系。綠色文化建設要與現代經濟和社會發展趨勢結合起來,通過提升文化自身的品牌和價值,發展文化產業,壯大自身力量,推動經濟社會的進步。同時,在各項事業發展中要給予“綠色文化”合理定位,變市場配角為市場主角,變“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為“經濟搭臺,文化唱戲”,既發揮文化對經濟發展的巨大推動力,又培育其對經濟發展的強大牽引力,實現文化與經濟的協調發展。二是文化繼承與文化創新的關系。安康地處秦頭楚尾,是我國東西南北文化交流聚散地,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悠久的人文傳統。安康綠色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必須在繼承歷史文化傳統、人文精神和特色文化藝術的基礎上,重新定位和認識自身在地域、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的優劣勢,站在全省甚至全國、全球的高度,對安康“綠色文化”的內涵和外延、發展和現狀進行科學、合理地界定,使其既保留漢水文化的合理內核,又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引領安康經濟社會的發展。三是文化產業與綠色品牌的關系。隨著高新科技的飛速發展及其在文化領域的廣泛應用,文化已經迅速成為國際公認的朝陽產業。安康綠色文化的發展壯大,必須走產業化之路,按產品運行的模式進行生產、經營、交換、消費,著力打造幾個能夠在全省、全國叫得響的文化品牌,增強自身的造血功能,將資源、智力、人才等全部轉變為現實生產力,推動整個經濟發展。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二、安康“綠色文化”在陜西乃至中國文化格局中的價值、地位和作用
在陜西整個文化格局中,陜北是以革命文化為主旋律的“紅色文化”,關中是以帝王皇權文化為基調的“黃土地文化”,陜南則是以自然和諧為特色的“綠色文化”。綠色文化強調的是天人合一,是和諧、和平、祥和。傳說中的女媧,造人補天,反對戰爭,是人類早期采摘文化、狩獵文化向農耕文化轉移過程當中,母系社會末期的一個領袖,一個代表,是早期母系社會中華民族的人之初祖。她身上所具有的聰明、勇敢、勤勞、無畏,寬容、團結、善良、柔和的美德,集中了母系社會女性領袖母儀天下,由女性來統治世界、管理社會的一切美好特征,也是中華民族精神最原始、最集中的發端。對于這樣一個偉大的女性,不光是我們安康的、陜西的,也不僅僅是我們中國的,而是全世界的。這是我們的先民世世代代口說心傳,延續下來的精神的東西,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安康“綠色文化”能夠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根本所托、關鍵所在。
就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史來說,中華民族的四個重大的發展轉折都可以說是從陜西開始的:第一是采摘文化向農耕文化發展,即母系社會形成時期,代表人物是女媧,在陜南。第二是父系社會正式確立,形成中華民族基本格局的,代表人物是黃帝。第三是正式確立封建社會形態和封建文明的,是秦始皇。這二者都在關中。最后,徹底結束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締造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表人物是,在陜北。這樣說來,陜西是中華民族每一個新的文明時代的開端,在中華文明史和文化格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這四個偉大的歷史開端中,我們陜南、安康就是中華民族發端之初母系社會這一漫長歷史階段先祖們的重要活動地,對于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和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由女媧精神衍發的“天人合一、善待生命、勇于奉獻、艱苦創業”的思想理念和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價值追求,經過幾千年的沿續發展,再融入青山綠水的自然環境、豐富深厚的歷史沉淀、絢麗多姿的民間文藝和奮發向上的時代精神,進而形成的安康“綠色文化”,不光是安康的對外名片,更是陜西重要的文化資源。陜西有陜北革命文化的光輝歷程,有關中封建文化的豐富土壤,再加上陜南尤其是安康綠色文化的深厚底蘊,其文化的深厚度和影響力,其文化資源的多樣性和富集程度,在整個中國乃至世界都是無可比擬的。把這一資源保護好、開發好、建設好、利用好,無論是對旅游,對社會發展,對中華文化走向世界,都是很有意義的事情。所以,安康的“綠色文化”在整個陜西乃至全國的文化格局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們消費觀念的轉變,綠色,將是人類生活的主題;綠色文化,將是引領世界潮流的先鋒力量。安康以綠色環境為基礎、綠色產業為依托的綠色文化,必將日益顯示出其獨特的價值,發揮其巨大的作用。
三、安康“綠色文化”的資源狀況
安康,居巴蜀文化、荊楚文化、秦隴文化和中原文化的接壤處。特殊的地域賦予了安康極具個性的奇麗文化的同時,又使這里的文化更富多元性和包容性,使其在接受周邊文化的相互碰撞之后,一方面頑強地表現自己的固有傳統,一方面吸收接納外圈文化的精華,并不斷地改裝組合,為我所用。集百花于一束,熔眾家為一爐,風氣兼南北,語言雜秦蜀,亦秦亦楚,亦巴亦蜀,成為安康文化最基本的特征。
安康的文化歷史深厚,絢麗多彩。既有女媧、鬼谷子、懷讓、“三沈”等人文資源,又有漢劇、民歌、社火、花鼓等民間藝術;有陜青茶、金錢桔、繭絲綢等傳統品牌,又有子午道、太極城、擂鼓臺等歷史名勝。這些既是安康歷史傳承下來的精神財富,又是我們今天不可多得的文化資源。安康“綠色文化”建設必須充分保護、利用和依托這些資源,充分發揮不同資源的功用和特色,樹立安康形象,打造文化品牌,壯大自身力量,尋求價值“賣點”,使其對內成為我們的一種凝聚力,對外成為我們的一張“名片”,構成安康特色經濟發展的內涵,既為它造勢,也為它裝點形象。
安康的文化資源豐富,影響深遠。自母系氏族社會開始,就形成了鮮明的文化特色(女媧文化)。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這里的文化形態發生了多次大的變遷。直到明清時的湖廣大移民,不同地域的人們匯聚到這里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同類型的文化,使安康的文化兼融南北之長,并存東西之風,表現出自己不同于他人的鮮明特色。這里有著近1600年龍舟競賽史的龍舟文化,南北雜揉、品種繁多、影響深遠、特色獨具的民俗文化,因茶道、茶藝、茶品而聞名于世的茶文化,以漢江號子、紫陽民歌等眾多的地方民歌為基本內涵的民歌文化,由女媧神及其精神沿襲、傳承和發展而來的女媧文化,集歷史傳說與現代社會生活和文化活動于一體的八仙文化;有著因歷史名人及其精神提煉、發展而形成的“三沈”文化、鬼谷子文化,以自然風光、山水景觀與人文精神組合統一的八景文化、旅游文化,以地域、區位優勢和歷史文化背景為依托的“太極城”文化、子午道文化、邊城文化,以及把豐富的中藥材資源和現代人文思想、中藥理念相結合而形成的藥文化等等。這些都是安康的先民們在世世代代的辛勤耕作過程中逐步形成并廣泛吸取外來文化的精華發展而來的,是安康人民團結友愛、純樸厚實、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精神的集中體現。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這些歷史文化經過相互吸納、碰撞、交融和借鑒,既融于漢水文化這一體系之中,又在不同的區域、不同的人群中表現出各自不同的特色,形成安康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
根據安康綠色文化資源的分布狀況,結合各縣區自身特點和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市委及時提出了“一縣一品”的綠色文化建設思路,即在安康“綠色文化”建設中,各縣區都要努力挖掘當地傳統文化的內涵,精心打造集中體現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為“綠色經濟”的發展營造有利氛圍和聲勢,在全市各區縣形成遍地開花又獨具特色和魅力的一系列地方文化節慶和文化活動。具體來說,就是我們安康的文化要有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品牌,在“綠色文化”建設中,既要“百花齊放”,每個縣區都要有自己的獨特的品牌;又要“萬紫千紅”,各縣區在主品牌下還應該有若干個支撐點;還要“碩果累累”,在“綠色安康”總體框架下,創造、發掘、提煉出眾多的文化成果。
經過全市各級黨委、政府及廣大干部群眾的積極探索和努力,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縣一品”的綠色文化品牌,并產生了較強的社會反響。從資源優勢上講,有漢濱的龍舟文化、紫陽的茶文化、嵐皋的生態旅游文化、鎮坪的藥文化;從人文優勢上講,有石泉的鬼谷子文化、平利的女媧文化、漢陰的“三沈”文化;從區位優勢上講,有旬陽的太極城文化、白河的邊城文化、寧陜的子午道文化。這是在安康底蘊深厚、內涵豐富的綠色文化資源的基礎上概括、提煉出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品牌,也是安康的形象和“名片”。當然,有些文化品牌尚在形成和探索的過程當中,如白河的邊城文化、寧陜的子午道文化等,有待于在今后的實踐中進一步提煉和發展。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四、安康“綠色文化”建設的價值取向
根據時展對“綠色文化”建設提出的新的要求和賦予的新的內涵,結合安康的資源狀況和文化背景,全市今后的“綠色文化”建設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建設綠色安康”為目標,以繁榮群眾文化活動為主題,以本地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為基礎,挖掘時代內涵,打造文化品牌,形成“一縣一品”的特色文化格局,使其在促進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中發揮前導作用。
適應這一要求,安康今后的“綠色文化”建設,必須把握好四個原則:一是深入研究、發掘漢水文化的精神內涵,形成獨特品牌個性,集中體現地域文化特色,避同趨異,做奇做亮,形成獨樹一幟的縣域文化品牌。二是重視歷史人文信息,搜尋古跡,挖掘方志,追根朔源,從沉淀的歷史信息中發掘潛力,開發和創造人文景點。三是借助名人效應,發掘傳統文化,依據名人史料、神話傳說,提升地域傳統文化的吸引力和擴張力,滿足旅游審美的深層需要。四是科學考察旅游文化資源,深入探訪名勝古跡的歷史淵源,形象地再現各種詩文、格聯、碑刻,對旅游資源的文化特色進行包裝整合,實現生態旅游與人文旅游的最佳結合。
安康的“綠色文化”建設目前才剛剛起步,尚在進一步探索和完善階段,還有許多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如普及綠色思想、選擇綠色科技、發展綠色產品、鼓勵綠色消費、倡導綠色包裝、建筑綠色住宅、創作綠色文學等。這些都是安康“綠色文化”建設的必經之途、應有之義。當前,最為首要的,是要抓好以下四項工程建設:
一是綠色生態工程。正確處理好人口、資源和環境的關系,牢固樹立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的發展觀,充分認識生態建設的極端重要性,把綠色生態工程建設納入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推進綠色文化資源的優化配置,打破行政壁壘,推動生態資源的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流動和組合。以漢江周邊、公路沿線和瀛湖庫區的植樹興竹為重點,以綠色產業建設為依托,進一步加大“長防”、“天保”和退耕還林工程的建設實施力度,大力發展林果、畜牧和中藥產業,努力提高綠色生態的質量和效益。切實加大環境治理和保護力度,防止水土流失和水質污染,確保一江清水進北京。
二是綠色精品工程。在物質產品領域,通過發展藥、水、游等綠色產業,構筑“綠色安康”的發展平臺,把綠色觀念和綠色標準貫穿于工業、農業和服務業的生產、加工、銷售和售后服務的各個環節中去,加快綠色認證,邁進“綠色門檻”,推動綠色食品、綠色保健用品和綠色服務產品的生產與開發。在精神產品領域,重點突出“一縣一品”綠色文化建設,充分發揮各學會、協會、研究會和文藝團體的作用,深入研究、挖掘、整理和提煉“一縣一品”的文化內涵,指導、扶持、發展一批有代表性的地方特色文化走上前臺,豐富群眾的精神生活,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三是綠色文明工程。安康的綠色文化建設,要致力于提高人的素質,挖掘人力資源,不斷提升安康的人文精神和對外形象。要抓好“千里精神文明長廊”建設和以“五個一工程”為龍頭的精神產品生產,組織創作出一批精品力作,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把生態標準、綠色理念放進去,對廣大干部群眾進行生動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說服力、感染力、教育力。打造社區文化品牌,加快整合社區人才資源、場地資源、物力資源,開展軍民共建、警民共建、街企共建、校街共建活動,提高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的整體水平。
四是綠色形象工程。努力尋找靈活多樣、易于產生巨大社會效益的方式,擴大對“綠色安康”的宣傳推介,提高安康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挖掘本地的傳統文化資源,舉辦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動,如女媧文化節、茶文化節、民歌節、書法藝術節、旅游文化節等,吸引群眾廣泛參與,引起社會各界關注,促進文化和經濟社會的結合。通過市花、市樹、市果的評選普及和建設城市雕塑、文化廣場等標志性建筑,提升城市品味,融入現代意識,努力體現各具特色的城市個性和魅力,樹立綠色城市品牌。深入挖掘各旅游景點的文化內涵,對旅游景區建設進行系統的文化策劃,開發旅游產品,豐富旅游項目,推動旅游與文化、體育及各種民俗活動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