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建設與人文教育的實踐與思考

時間:2022-05-06 10:34:00

導語:校園文化建設與人文教育的實踐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校園文化建設與人文教育的實踐與思考

教育文化建設

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亦是以人為本的時代。以育人育才為根本任務的學校教育,應樹立何種教育理念,建造怎樣的文化氛圍,倡導什么樣文化精神,不僅關呼著自身的生存與發展,更反映著時代的要求與精神。面對如今滾滾的經濟大潮沖擊和基礎教育階段日趨嚴重的升學教育壓力,不少學校在夾縫的艱難生存環境中大有“棄育唯升”的勢頭;家長、學生也越來越顯著地表現出一切“唯分數是瞻”的傾向。因而便出現了子女弒父母、室友自相殘、博士不知禮,無德便是錢的社會變態現象。為此,中共中央國務院在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若干意見》,、教育部聯合印發《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實施綱要》,重新修改和頒發了《中小學生守則》及《中學生行為規范》、《小學生行為規范》等一系列文件。在《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亦重點強調:要以人為本,提倡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力求在現代教育中突出以人為本,尊重人性、全面發展的宗旨。

以人為本就是指在不違背社會群體利益的前提下,盡可能為每個個體的發展創設良好氛圍,充分涵養和發掘個體優勢,使其自主發展,不斷凸顯,從而在每個個體都得以充分發展、充分施展的情形,使社會得到推動其前進的各種人才。人是充滿智慧和靈性的,是動態的,它不可能像生產機器那樣,一經造成便可固定使用,它在發展中成熟,又在成熟中不斷提高,獲得新的發展,如此循環,直至生命終結。所以人文精神的培養注定了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作為學校,應該從戰略的高度著眼,充分利用學校特殊的地位和功能,成為人文精神弘揚與實踐的主陣地,而校園文化建設正是在課堂教學傳道授業之外的一個舉足輕重的環節。

校園文化是一種既體現時代與社會又是具有校園特色的人文氛圍、校園精神和發展環境,它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學有所長,實現素質教育目標有著不容忽視、無可替代的作用。一個聰明的校長,一所想有作為的學校,無不以注重校園文化為突破口,輻射影響并帶動其它領域,從而實質性地獲得素質教育的全面突破。常規地講,校園文化建設主要包括思想文化建設、環境文化建設、制度文化建設和活動文化建設四個方面,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要凸現人文主義就是要將人本思想有機地滲透于這四個方面的建設中。

一、樹立以生為本的辦學理念,呵呼人性

我校是一所山區高中,落后的經濟文化注定了教育的滯后和生源思想、文化層次的嚴重不平衡。這種具有濃厚生態特色的教育現狀一方面造成了升學教育的艱難,另一方面更為緊迫地反映出人文教育的急迫性,如果我們一旦落入升學教育的窠臼,那結果勢必是竹籃打水,最終將學校引入死胡同。為此,我們確立了“為學生的一切負責,為學生的終身負責”的辦學理念,明確提出:不求個個升學,但求人人成才的口號,教育教學中始終堅持面向全體,針對個體,因材施教,各獲所需的方針,教學中由重學會變為重會學、重樂學,從知識灌輸變為培養能力,從一切為考試變為一切為發展;營造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構建互尊互愛的師生關系。教育學生不必為自己因某方面欠缺而沮喪,應該樹立: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有偏就有專;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要求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和長處,適時巧妙鼓勵,由自信獲取主動,由自信彌補缺陷,由自信心引向成功。將高中三年教育視為終身教育的根基來對待,不搞急功近利,不妒后人乘涼;只求于生有益,甘為土下根基,既使在一些很細小的環節,也不能舍本逐末,挫傷學生自信,如在學期末的鑒定中,學校明確規定:只給家長通報成績,不排名次;操行評語一律使用第二人稱,對學生身上存在的問題要用客觀的態度,巧妙的方式指出,讓學生在愉悅中受到雕琢,在快樂中得到成長

二、在環境中熏陶,自塑人性。

一所成功的學校,總會伴有一種和諧濃郁的校園文化環境和氛圍。一個充滿人文關懷的校園環境不僅具有為學校發展和師生進步提供服務的功用價值,而且具有師生精神需求并為之提供自塑方向的精神價值。我校雖然占地不足30畝,是個典型的袖珍式校園,但我們還是冥思苦想,合理開發,充分發揮每一寸土,每一面墻的育人功能。錯落有致、古樸典雅而又不失現代氣息的校園建筑群,領之以拔地擎天的狀元柱之后,抱之于綠瓦青磚的“結義畝”古建筑群之懷,玲瓏之中透出的莊重與神圣;陽光下熠熠生輝的“知識殿堂”大型不繡鋼雕塑,不可遏止地讓人遐想未來之輝煌;七位古今中外文化名人的塑像有序環列于教學主樓和東西宿舍樓前。既是諄諄教誨的長者,又像一周次第伴讀的先哲者,讓人頓感古今中外文化,文理史哲精萃在這里匯聚洶涌波濤;教學主樓正面的校訓、東西宿舍樓墻面的四幅醒目標語,既有砥礪意志的勉勵,又有殷殷囑托的教誨,教學門樓的楹聯更是給學生每日的警勉;每個教室里各種特色的班訓既是班級學生集體智慧的結晶,更透射著學生自我雕琢的追求;懸掛于各室的名言警句、教育、思想、科學等名家的畫像和格言,讓每位學生都能不時與先哲們進行心靈的對語;室外花草綠樹旁、宿舍過道、床頭、水房、餐廳等等,凡是學生有可能去的地方,我們都因地造語,就景思教,共懸掛張貼各種畫像、警示語三百余條(幅)。蘇霍姆林斯基說:“一所好的學校連墻壁也能說話,校長、教師的言行是教育,優美整潔的校園也是教育”,我們就力求通過發揮校園一草一木的教育功能,讓學校育人的目標,變成滴滴春雨,化為學生自覺的修養行為。

三、健全規章制度,規范人性。

以人為本,不是拋棄原則,自由發展。人既具有自然屬性,更具有社會屬性,任何廢棄社會屬性,片面追求絕對個性的人本主義,不僅是極其錯誤的,其最終必然會因違背群體發展而失去個性發展的機會。建立和健全學校規章制度,就是要規范人性,保護人性的健康發展,所以規范校園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又一重要方面。它既體現了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又折射著學校自身的特色,是育人、成人的基本保證。近年來,依據學校實際,我校建立和完善了各項規章制度。從領導到職工,從教師到學生,從學生到生活,對凡是涉及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和學生成長發展的方方面面都做了明確的要求。有定性的方向性要求,有定量的業績評估,從德、勤、能、績方面考評教職工,從德、智、體、美、勞等方面權衡學生的綜合發展,學校為教工建立檔案,搭建校本業務培訓平臺;班級建立學生成長檔案,為學生自主發展查因號脈。通過制度約束,師生的個性發展有了方向不偏倚;通過制度規范,使教工的點滴汗水都能閃出光輝,學生的絲絲進步均可收獲成功的喜悅。

四、開展豐富活動,豐滿人性。

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既是濃郁校園文化的重要手段,又是滲透人文關懷的良好契機,隨著當今社會運行節奏的日漸加快,各種競爭日趨激烈。高考升學的沉重負荷,使這些風華正茂的莘莘學子經受著超乎尋常的壓力。因此,厭學、煩躁、性情怪僻、父子矛盾、母女沖突屢屢出現。人們只埋怨當今孩子難管,卻不知為何難管,老師、家長只體會到自我角色的難當,卻不理解孩子們的苦楚,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尖銳地被提上議事日程。其實道理很簡單,那就是脆弱無比的中學生心理,難以承受巨大的心理負荷,他們需要更多的精神撫慰,需要豐富的發泄窗口來予以緩釋和調節。因此,適時開展一些課外活動,使同學們的各種情感需要在活動中得到滿足和發展,避免各種形式的“異化”就顯得尤為必要。

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一定要注意遵循針對性、全員性、平等性、實效性和導向性原則,即:針對某階段學生當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開展有針對性的活動;活動不能只針對局部或個體來舉行,應面向全體,在活動中各種各樣的學生可自主、平等地參與,不搞厚此薄彼的做法;凡準備要開展的活動,必須要有周密的計劃,具體的方案,扎實的過程,不可泛泛而談,似搞非搞,流于形式;所有的活動都務必服務于學校的中心工作和育人方向,弘揚時代的主旋律。

近年來,我校結合學校實際,針對學生當中存在的焦點、熱點問題以及種種困惑,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諸如:為增強學生主人翁意識,強化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開展了“我為鄉中添光彩、鄉中因我而靚麗”的主題活動,讓學生從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入手,時刻想到我是一中一分子,不能因我而蒙羞,從而樹立和強化他們的團隊意識,增強人生發展中的社會性;港、澳回歸、十六大召開等每每遇到國家有重大事件之時,我們都不失時機地開展一些系列活動,既可增長知識,開闊視野,又能培養其關注社會,弘揚時代旋律的意識;每年都舉辦“班級小節目比賽”、“隊列隊形廣播操比賽”、“歌詠比賽”、“書畫大賽”等;兩年一次“校運會”,三年一次“校園文化節”期間還不時穿插各學科自主舉辦的具有學科特色的活動;學生自發成立“雛鶯文學社”,定期出刊,并成為全國優秀文學社團;學生會成立了紀檢部、學習部、勞衛部等機構,全方位參與學校的常規管理;不定期舉辦各種講座,參觀德育基地,觀看具有針對性的文藝演出和電影等。2003年國慶前夕,我們舉辦了規??涨暗囊浴昂霌P時代旋律,展示青春風采”為主題的第二屆校園文化節,在為期一個月的時間里,共進行了“大型文藝節目演出”、“綜藝游園”等五大系列活動,豐富多彩的活動和五彩繽紛的形式,既有師生個性的張揚,亦有集體主義的熏陶;既有啟迪、考驗知識和思維的睿智競賽,又有突出語言、形體的才藝展示;既有反映學生日常學習行為的榜樣示范,又有引導和培養學生熱愛生活,體驗艱辛的社會實踐模擬……廣大師生對此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包括不少離退休教師也紛紛參與,獻藝展才。我們在幾乎沒有影響正常教學秩序的情況下,憑靠師生的熱情和忘我的精神,使第二屆校園文化節成為本縣歲末最具誘惑力的一個亮點,縣委政府等五大班子的全體領導也都興趣盎然地到場助興,市、縣電視臺多次進行了報道,并制作了專題節目。通過這樣的活動,不僅使學生熱愛生活、熱愛科學、熱愛學習的文化氛圍得到空前濃郁,而且產生了強烈的社會效應。同學們也通過活動既緩解了由于巨大壓力而產生的厭學情緒,更激發了自信和對知識的渴望,這真是關注人文激發自信,濃郁文化推動教學。

總之,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持續健康發展不可或缺的方面,而校園文化建設中凸現人文教育,體現人文精神則是當今校園文化建設的方向和趨勢。依照我們的實踐,其體會就是: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盡量回避用行政命令,刻意死板的說教,去影響、改變和培養師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思想行為和心理情緒等。而應從人性出發,通過創設和提供良好的物質環境、精神環境與文化氛圍,春風化雨般去影響、熏陶、啟迪師生去追求人生之真諦,完善美好人格。只有通過師生在學校提供的環境下,自主發展、自我塑造,才能真正使校園文化充滿生機和活力而不僅僅是形式,也才能使師生共同進步協調發展而不是徒勞無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