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鎮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思考
時間:2022-02-11 11:03:00
導語:對##鎮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目前,##鎮進行的農業結構調整,是全鎮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全鎮農業和農村經濟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在新的經濟發展階段,##鎮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就是要促進農業生產資源向知識和技術密集、高附加值、高效益、少污染的產業和產品轉移,爭取在短時期內使比較效益較高的畜牧業和經濟作物的產值比重有較大幅度提高。從各種不同因素看,##鎮這次產業結構調整是適應農業現代化要求而做出的必然選擇,關系到今后全鎮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穩定。
一、##鎮農業產業結構現狀
(一)、##鎮自然狀況
##鎮,距安寧37公里,鎮轄面積205.18平方公里,##地處東經102°17′~102°27′北緯24°35′~26°46′之間,##小河河谷盆地中部,東西最寬18公里,南北最長20公里,位于滇中高原中部,東、西分別與晉寧縣、易門縣接壤,南、北分別與本市一六街鄉、鳴矣河鄉毗鄰,海拔高度1900米~2400米之間。全鎮地勢東西邊緣高,向中部逐步傾斜,境內受西南季風影響,夏秋季節多雨,冬春季節晴干,屬滇中地區中亞熱帶山原溫涼氣候。干濕季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氣溫14.8℃,年日照數可達2054小時。鎮域內共有大小河流4條,年徑流量每平方公里20萬立方米,年平均降雨量約850毫米。全鎮耕地面積27997畝,人均1.3畝,適宜各類農作物生長,主產稻谷、蠶豆、小麥、玉米等,是安寧主要糧食和農副產品產區。素有"南部食品柜"之稱,是安寧市的“農業型大鎮”。(二)、社會經濟狀況
##鎮屬農業型鄉鎮。##鎮現有過境省道2條,鎮域內交通便利,下轄12個村委會64個自然村67個村民小組及一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全鎮耕地總面積1884.94公頃,其中水田1028.26公頃,旱地856.68公頃。主要礦產資源有鐵礦、磷礦、硅礦等;傳統農作物有水稻、小麥、玉米、烤煙、淺水藕、茭瓜等。2002年末全鎮總人口30880人,人口密度150人/平方公里。其中農業人口23987人,非農業人口6893人。財政收入1330萬元,農業總產值1.89億元,非農業總產值1.47億元,人均純收入2646元。2002年程控電話裝機總數為1869門;手機擁有量1368部,占全鎮總人口數的4.6%,現已有11個村委會50個自然村達到電話普及村,完成郵電通訊業務總量39.6萬元,其中郵政業務8.9萬元,電訊業務30.7萬元。沼氣、秸桿氣化、液化石油氣、太陽能等新能源得到綜合開發利用,全鎮60%的村實現沼氣化。2003年##鎮農業從業人員為11922人,出售農產品總收入7769萬元,人均6516.52元,扣除農業生產成本和勞動投入,實際人均來自農業純收入為1500元左右。
(三)、要把工作的著力點放在調整結構、提高效益上
建設全面小康,難點是農村的小康,建設農村的小康,重點是農民經濟上的小康。加快調整農業結構,能夠增加農民收入,為全面建設農村小康打牢基礎。改革開放20多年來,隨著科技貢獻率、經費投入的增大,以及農業各項政策的落實,##鎮農業基礎地位得以鞏固提高,農業生產條件明顯改善,農民在生產中投入更大的熱情,糧食農副產品生產連年豐收,全鎮農民解決了溫飽,基本上實現了小康。但是,近幾年來由于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出現了農產品賣難,農業效益低的問題,農民收入增長緩慢成為困擾廣大基層干部和農民的一大難題。拿1999年來說雖然糧食總產達17000多噸,全鎮糧經豐收,但農民的年人均收入扣除鄉鎮企業產值后,不足1000元,形成增產不增收的狀況。如何增加農民收入,是擺在全鎮各級干部和廣大農民面前的一個嚴峻挑戰。要解決農產品賣難,農民增收緩慢的問題,必須堅持改革發展的觀點,把工作的著力點放在調整結構、提高效益上,這樣才能避免陷入短缺一過剩一短缺的惡性循環,推動農村經濟在現有的基礎上更快更好地發展。
二、##鎮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存在的問題
盡管##鎮農業結構調整取得了一些階段性的成果,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從總體上看,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仍屬于起步階段,在實踐中暴露出了一些問題。
(一)、部分基層干部觀念因循守舊制約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由于大多數農村基層村委會、村(社)干部,指導農業生產的思想和工作方法長期是在計劃經濟的環境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對產品品質意識、品牌意識、結構意識和開發市場的意識不強,往往應用“什么賺錢種什么”這種實際滯后的市場信息指導產業結構調整,沒有正確理解產業結構調整的深刻內涵。認為產業結構調整就是面積上的加加減減在數量增減上做文章,忽視了質和量的內在關系,沒有從根本上樹立“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商品意識。一些基層干部“等、靠、要”思想嚴重怕擔風險,不敢下大力氣進行結構調整。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速度和規模。
(二)、農產品結構調整步子慢。一部分農民主動性差家庭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調動了農民積極性,溫飽問題得以解決,但是一部分農民心里仍然存在“餓怕了”的心理,加之對不種糧食種什么心里沒有底,認為種糧食一時賣不出去還可以保存起來,風險小,因而對農產品結構調整存有余慮,縮手縮腳放不開步子,采取觀望的態度,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市場信息和技術服務相對缺乏,不適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農民在進行產業結構的進程上,最需要的是市場信息。但是,由于農村市場信息體制建設滯后,農民在產業結構中往往因市場信息不靈,導致盲目生產,盲目投資,造成農產品的積壓與賣難。另外,由于基層農技推廣隊伍不穩定,知識結構老化和機制不夠靈活等原因,導致農技推廣機構不能較好發揮職能作用,指導服務不足。
(四)、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總體發展水平還不高
##鎮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項目雖然不少,但目前只有淺水藕初具規模。結構調整上規模是實現產業化的基礎,沒有規模,再好的農產品也不能體現地方特色,不可能闖出市場,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農業龍頭企業發展面臨不少困難,銷售商與農民的利益聯結不夠緊密,兩者之間大多是一種簡單的買賣關系,未形成利益共同體,盡管簽訂了購銷合同,但約束力不強,市場一旦發生變化,違約的現象時有發生,吃虧的仍然是農民。
(五)、結構調整的資金準備不足
農業結構調整是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的過程,引進優良品種發展名優特新產品和農產品加工等,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由于鎮財力有限,資金短缺問題仍然比較突出。
三、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措施
要加快、加大##鎮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必須正確認識和把握產業結構所面臨的問題及其發展趨勢,因勢利導,發展特色經濟,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積極而又扎實穩妥地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全鎮社會經濟持續、穩步、健康發展。
(一)、正確理解產業結構調整深刻內涵
要充分認識這次結構調整是在農產品相對過剩,市場約束增大的條件下提出的。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適應市場對農產品優質化和多樣化的需求,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整體素質和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在這種條件下結構調整不是局限于面積的增減和規定比例內部的平面調整,而是依靠科技,優化產業結構,發展多種經營,向生產的廣度、深度進軍,是一種立體式的調整。它不僅要著眼于農業和農村自身發展,而且要考慮國民經濟發展的大局,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新階段的一項長期任務。
(二)、樹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觀念,調整優化產業結構
樹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觀念,首先就要正確認識市場機制和宏觀調控的作用。在調整產業結構中,我們既要以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基礎方式,堅持市場導向,確定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同時又要制定和實施產業結構調整的政策,加強宏觀調控。在產業結構調整工作中,要堅持以轉變觀念為前提,充分認識產業結構調整的潛力和優勢,樹立起大農業、大市場的觀點,強化市場意識,圍繞農民增收這一全局性問題以觀念更新推進產業結構調整。
(三)、加強農村市場及質量體系建設,千方百計開拓市場,搞活產品流通
引導農民按照市場需求調整結構,增加農民收入,首先必須加強市場建設與管理:一是要加強產地批發市場建設。產地批發市場,是農民銷售產品并感受市場信息的快捷渠道,目前##鎮雖然建有一個農貿市場,但主要是以買賣日常所需蔬菜為主,今年鎮政府將在交通要道,一八公路旁規劃建設農副產品批發交易市場,暢通農副產品流通渠道,二是要加快農產品質量體系的建設,建立嚴格、科學合理的質量標準,真正實現農產品的優質優價;三是以銷定價,發展訂單農業,合同農業,同時積極鼓勵中介組織,農民經紀人,運銷大戶進入流通領域,形成多形式流通。要反向思維,為了抓生產,先要抓市場抓流通,鎮政府要組織專人跑市場,建立市場網絡服務機構,為農戶提供及時準確的信息,以安排生產和經營,使市場網絡成為政府引導農民調整結構的重要手段。
(四)、以科技進步推動農產品結構的優化
在產業結構中,要改變單純追求產量的傳統做法,堅持產量、質量、結構、效益的統一。一是在良種上要有新突破,以種子工程推動農產品品種,品質的提高;二是在科技成果推廣應用上有新突破,推動農產品質量和效益的提高;三是各級組織在工作中要以體制創新推動科技創新,要加大“綠色證書”工程的普及率,全面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的科技素質,以科技進步推動農產品品種,品質的提高,增強市場競爭力。
(五)、堅持因地制宜,推進農業的產業化經營
改革開放以來,鎮黨委、鎮政府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切實把農業放在經濟發展的首位,堅持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在“不放松糧食生產,積極發展多種經營”的前提下,農林牧副漁并舉,全面發展農村經濟。有效地刺激了全鎮農業從單純的糧食作物生產向多元化的格局轉化,從烤煙的發展,果園的更新改造到多種經濟作物的發展至淺水藕、水生蔬菜基地的建設,初步形成了農業規?;洜I。
鎮黨委、政府要緊緊圍繞主導產業發展規劃,把提高規模化經營作為產業結構調整上級上檔的重要措施抓緊抓好。
1、鞏固發展支柱產業烤煙生產,穩定萬畝淺水藕基地規模及萬畝優質梨基地,作好“煙、藕、梨”這三篇大文章
在加大適用技術推廣力度,不斷提高糧食單產、保證糧食總產的前提下,穩住糧經種植比例為3:7。其中:烤煙面積穩定在12000畝,要在原有基礎上提高上等煙的比例,產值達1700萬元;充分利用##鎮水源林保護區的優勢,爭取水生蔬菜種植面積擴大到10000畝產值達到2000萬元;對已經完成高換的12000畝紅梨基地加強管護,爭取3年后投產,產值達2400萬元。
2、堅持因地制宜,宜牧則牧,宜漁則漁,通過優化布局,形成有競爭優勢的主導產業
把提高畜牧業的比重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良種的改良選育,以及適用科技的推廣運用,同時積極引進適合##地區的畜牧業發展項目,切實增加畜牧業在農村經濟中的比重。爭取在2003年的基礎上全鎮生豬存欄達18000頭,其中肥豬出欄達28000頭,家禽出欄達8.2萬只,肉牛出欄達1000條,肉類總產值達2400噸禽蛋產量60噸,在2003年的基礎上畜牧業總產值達1800萬元。
充分利用##鎮水資源保護區的水資源優勢,加大對漁業發展的扶持力度。引進漁業技術人才,把現有的水面充分利用起來,有計劃地開挖魚塘,加快水產養殖業的發展,使之在養殖業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3、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不論那種所有制和經營形式的龍頭企業,只要能帶動農戶、同農民建立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給農民帶來實惠,都要一視同仁地給予支持。鎮政府要加強宏觀管理,公正地處理好雙方的利益,使傳統農業向“合同農業”、“訂單農業”轉化,較快地適應市場經濟機制。
4、加快集鎮建設帶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通過推進##小城鎮建設,消除不利于城鎮化發展的體制和政策障礙,為農業人口從事第三產業提供公平的就業和生活環境,把引導私營企業合理聚集、完善農村市場體系和社會化服務等與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形成促進小城鎮健康發展的機制。
5、規范政府行為改變以往由政府承攬一切的現狀,鼓勵農戶進入市場,由企業、公司、個體具體運作
只要能與農民形成穩定的購銷關系,能增加農民收入,不論哪種形式,都要積極支持、完善服務,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全面提高農業整體效益。小陳老師工作室版權所有
農業結構調整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較快地增加農民收入。然而從當前的情況看,由于農產品消費市場的需求不旺,很難找到一個能夠非常直接地大幅度提高農民收入的現實途徑,農業結構調整也不是立桿見影的靈丹妙藥,如果不充分地認識這一點,而是急功近利地調來調去,只會“欲速則不達”。因此,##鎮黨委、政府應該扎扎實實地做好各種基礎性工作,尊重農民的生產自主權,并在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和條件建設,搞好宏觀布局規劃,促進科技研究與開發,完善市場體系強化服務引導功能等方面下功夫、花力氣,積極支持農民真正成為農業結構調整的主體,并充分發揮其它農業經濟組織的積極作用,大力發展鄉鎮企業,發展村二、三產業,加快小城鎮建設,拓展農民就業渠道,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以及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