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的原因分析及建議
時間:2022-02-11 11:40:00
導語: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的原因分析及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最近,我們到內蒙古自治區就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問題進行了調研,提供一些分析和建議,供領導參閱。
(一)原材料價格上漲
首先化肥原材料價格上漲,導致生產成本提高。因為化肥屬能源產品,受國際石油、天然氣和煤炭價格上漲的影響,化肥價格隨之上漲。2003年10月以來,中東、俄羅斯石油價格上漲中,國內原煤、石油等價格也一直處于上升期,這期間化肥生產原材料和能源價格上漲較快,化肥企業增加的生產成本要在農資價格銷售市場上得到釋放,于是就出現了較明顯的化肥價格上漲趨勢。我們通過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盟的烏拉特化肥有限公司了解到,水、電、煤、氣這幾種能源占烏拉特化肥有限公司化肥生產成本80%左右。目前天然氣每立方米0.7元,煤約210元/噸,電平均0.216元/度,同比分別上漲了6%,8%和6.1%。由于生產成本的增加,每噸尿素就增加了150元的成本。由此可以看出,成本推動成為農資價格快速上漲的一個主要因素。
(二)國內供應減少、出口增加
去年煤炭企業事故頻發,有的企業停產整頓,直接影響到煤炭產量;電力供應不足,化肥生產企業用電量嚴重不足。同時由于整頓公路運輸,煤炭汽運超載被嚴格禁止,這使得原本運力就不足的鐵路運輸更為緊張。2004年汽車運輸費上漲到0.30元/噸公里,比去年同期上漲0.巧元/噸公里,漲幅達到100%,化肥生產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上升,造成了化肥生產增幅明顯放慢。2003年國家取消了對尿素生產增值稅先征后返50%的政策,這一政策的變化也使內蒙古自治區一些化肥企業減少了尿素產量。另外,國際化肥市場的高價格與尿素和磷酸二銨的出口退稅等優惠政策刺激了國內生產企業大量出口化肥。去年1-11月份,我國尿素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長了48.1%,達到217萬多噸;相反,進口尿素大幅下降了83%,只有13.4萬噸。由于國內供應量減少,出口卻增加,這為市場價格攀升起到了推動作用。
(三)農資需求增加
黨中央和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后,內蒙古自治區農民種糧積極性高漲。尤其是5年內取消農業稅和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等兩項措施,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農作物種植面積擴大,對化肥的需求量增大,從而拉動農資需求攀升。根據自治區農牧業廳的統計數據,2004年自治區計劃糧食作物種植面積6200萬畝(實際已超過),預計比2003年增加30多萬畝,按每畝使用50公斤化肥、4.5公斤地膜計算,就需增加61500噸化肥、5500噸地膜,巨大農資的需求也推動了自治區農資價格上漲。
(四)進口成本增加
自去年10月以來,國際市場農資產品價格一路上揚,國內農資價格也隨之上升。2003年進口磷酸二銨從到岸價格為1980元/噸上漲到2520元/噸,2004年進口磷酸二銨到岸價格為227美元,同比上漲29.54%,平均每噸上漲近52美元。其它進口化肥價格也是這種情況。受進口成本上漲的影響,市場銷售價格也相應上漲。今年用肥旺季,自治區進口磷酸二按的銷售平均價格約為2610元/噸,同比上漲26.7%,尿素平均價格約為1530元/噸,同比上漲10.07%,漲幅創近年歷史最高紀錄。
(五)農資市場流通格局發生了變化
近年國家逐步放開農資市場,農資市場主體多元化,流通領域行為不規范現象增多?;屎娃r藥、農膜等農資經過自治區、盟市、旗縣或其它經營企業、鄉鎮或其它經營企業多層次銷售渠道,整個銷售鏈條被拉長,流通環節增多,層層加價,少數經銷商還存在惡意炒作,哄抬物價的現象。這些因素人為地助長了農資價格上揚。據我們調查,在自治區巴彥淖爾盟的五原縣,每袋50公斤的尿素縣城賣80元,但到農民手中要花86元。另外,今年經銷商采購的積極性高,生產企業待價而沽,有的甚至限量供貨,也是造成化肥價格波動的原因。
二、有關建議
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與農民利益攸關。關注農資價格變化,從農民生產投入的第一環節對農民生產成本進行有效監控,以盡量減輕農資價格變動對農民生產投入與增收的不利影響,無論從目前還是長遠看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建立農資直接補貼的機制
目前農資方面的補貼方式主要是對農資的生產、運輸、流通環節實行各種形式的優惠政策與補貼,間接減輕農民負擔。從政策的實際執行效果看,并不盡如人意,許多被中間環節獲得,補貼的好處并沒有完全落實到農民身上。從現實情況看,政府對農資生產和流通領域補貼很難直接起到影響價格的作用,不僅農民不容易得到實惠,而且還容易造成農資市場真實價格的扭曲。建議借鑒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經驗,改變現行的補貼方式,把對生產、流通領域的補貼逐步轉為與農資市場價格變化相掛鉤的對農民直接補貼的方式。
(二)加強對農資市場的監督管理
加強農資營銷市場管理,切實保護廣大生產者、消費者合法權益。加強種子、農藥經營及種子生產主體資格審核,嚴把市場準入關,并對其實施有效監督,確保農民購買到滿意放心的農資;建立健全農資經營檔案,做到進貨有發票,銷貨向農民開具憑證,進貨渠道清楚,流向有據可查。一旦出現質量糾紛,便于進行調查處理、質量鑒定,為農民索賠提供可靠依據;因地制宜,加強品種管理,防止一些不適應當地的種子、農藥流入市場,給農民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堅決打擊哄抬緊缺農資價格的非法行為,加大打擊假冒偽劣農資的力度。
(三)鼓勵農資經銷商建立直銷網絡
農資漲價過快對商家來說是竭澤而漁,飲鴆止渴。各級地方政府應鼓勵大中型農資經銷商建立農資直銷體系,把銷售網點直接延伸到鄉鎮一級,從而縮短農資銷售鏈,降低農資的流通成本,這樣也可以顯示農資經銷商的管理能力和樹立自己品牌。一般來說,這樣也有利于生產企業知道自己的化肥從源頭到農民手中有多少利潤空間。把價格自覺控制在農民可以接受的合理范圍內。農民種糧有錢賺,建到鄉鎮一級的銷售網絡才有生存和發展的土壤。至于那些只想在漲價風里賺一筆、不為農民考慮的奸商,特別是轉手倒賣、層層加價者,必須嚴厲制裁。
(四)發揮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作用
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有利于提高農民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單個農民與農資經銷商進行談判時,可能不會引起農資經銷商的重視,但是如果農民以合作經濟組織或協會名義與經銷商談判,經銷商卻不得不刮目相看。因此,通過合作經濟組織或協會進行團體采購農用物資,農民就有可能從市場上獲得較低購買價。小陳老師工作室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