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土保持工作講話

時間:2022-04-18 07:25:00

導語:水利水土保持工作講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水利水土保持工作講話

同志們:

這次會議是在全國水利系統認真貫徹落實"**"精神,加快推進水利發展與改革形勢下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會議的主要任務是:總結交流近年來水土保持工作成績和經驗,研究分析當前水土保持工作形勢,安排部署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水土保持工作,加快水土保持事業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這次會議之所以在**召開,是因為**市作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水利和水土保持工作,圍繞建設"宜居**"、"暢通**"、"森林**"、"平安**"、"健康**"的目標,加快水利發展與改革,著力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力度大、投入多、成效好,有很多好的經驗值得學習和借鑒。剛才**市長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致辭,介紹了**的市情和水情,勾畫了**水利發展與改革的藍圖,聽后倍感振奮,深受鼓舞。

下面,我就水土保持工作講幾點意見。

一、全面回顧近年來水土保持工作

水土流失是中國的頭號環境問題。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水土保持工作。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領導人民開展了大規模的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環境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進入新世紀以來,水利部黨組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系統總結我國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經驗和教訓,積極探索既符合我國國情又具有時代特色的水土流失綜合防治之路,為改善水土流失地區農業生產條件和城鄉生態環境,維護國家生態安全、防洪安全、飲水安全和糧食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第一,水土保持法深入實施,監督執法不斷強化。水土保持法律法規體系進一步完善,相繼在水土保持方案審批、水土保持設施驗收、水土流失防治費和水土保持設施補償費征收等方面制定和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法規和規章,與環保、鐵路、交通、國土、電力、有色金屬、煤炭等部門聯合制定和出臺了關于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面的一系列規章制度,全國共出臺縣級以上水土保持配套法規3000多個。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得到深入貫徹落實。2000年以來,全國共審批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25萬多項,其中國家大中型項目1800多個,特別是西氣東輸、青藏鐵路、西電東送等一批國家重點工程在執行"三同時"制度中做出了很好的表率,全國1.5萬公里新建公路、1.2萬公里新建鐵路實施了水土保持方案;先后完成1000多個項目的水土保持驗收,其中國家重點項目上百個;生產建設單位投入水土保持資金1450多億元,防治水土流失面積8萬平方公里,減少水土流失量17億噸,大規模生產建設活動導致的人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工作進一步加強,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200多個地市,2400多個縣建立了水土保持監督管理機構,共有專兼職監督執法人員7.4萬人。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不斷加大執法力度,積極開展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檢查,督促生產建設單位落實水土流失防治責任。

第二,工程建設力度不斷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取得顯著成效。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規模和范圍擴大,2000年以來,啟動實施了黃土高原淤地壩、京津風沙源、東北黑土區、珠江上游南北盤江、丹江口庫區及上游、云貴鄂渝世行貸款和巖溶地區石漠化治理等一批國家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工程,積極推進水土保持大示范區建設,初步建成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綜合效益顯著、示范帶動作用強的大示范區62個,走上了以小流域治理為基礎,大流域為骨干,集中連片、規模推進的發展軌道。水土保持工程惠及山丘區廣大群眾,近10年全國累計治理小流域1.6萬多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8萬平方公里,近1.5億人從中直接受益,2000多萬山丘區群眾的生計問題得以解決。據中國水土流失與生態安全科學考察測算,我國現有水土保持措施每年可減少土壤侵蝕量15億噸以上,其中長江上中游年均減少約1.5億噸,黃河流域年均減少3億多噸。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邁出重要步伐,北京、江蘇、**、四川和**等地的81條流域開展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的實踐與探索,為防治面源污染、開展水源保護積累了寶貴經驗。

第三,防治戰略實現重大轉變,生態自然修復積極推進。生態自然修復理念得到全社會廣泛認同,北京、河北、陜西、青海、寧夏、山西6省、自治區、直轄市了實施封山禁牧的決定,全國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36個地市和近1200個縣實施了封山禁牧,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區全面實現了封育保護,全國共實施生態自然修復72萬平方公里,其中39萬平方公里的生態環境得到初步修復。生態自然修復技術路線逐步成熟,各地總結出以草定畜、以建促修、以改促修、以移促修和能源替代等許多做法,取得了很好的生態效果,為大面積封育保護創造了有利條件。生態自然修復效果日益顯現,在加快植被恢復、減輕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有效促進了當地干部群眾觀念和生產方式的轉變,實現了生態環境和農牧業發展的良性互動,起到了事半功倍、一舉多得的效果。

第四,基礎工作進一步加強,管理服務水平逐步提升。先后印發了水土保持預防監督綱要、科技發展綱要、監測綱要、信息化發展綱要和從業人員培訓綱要,編制完成黃土高原淤地壩、南方崩崗防治、丹江口庫區及上游、珠江上游南北盤江石灰巖地區、東北黑土區等重點區域治理專項規劃,初步構建了我國水土保持規劃體系和技術標準體系。監測評價與信息化建設深入開展,全國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和信息系統一期工程竣工并投入運行,二期工程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建成7個流域中心站、29個省級總站和151個分站,水土流失監測預報能力顯著增強;完成了第三次全國水土流失遙感普查,從2003年起連續七年全國及部分省區水土保持公報,在社會上產生了重要影響。水土保持科研與技術推廣取得重大進展,建成了一批水土保持科學研究試驗站、國家級水土保持試驗區和土壤侵蝕國家重點試驗室,成立了水土保持植物開發管理中心、草地水土保持生態研究中心和水土保持工程研究中心;開展了一批水土保持重大科技項目攻關,實施國家科技創新項目和"948"科技引進項目,大力推廣以坡改梯、坡面水系、雨水利用為主的水土保持實用技術,提高了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質量和效益;聯合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開展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范圍最廣、參與人員最多的中國水土流失與生態安全綜合科學考察,為國家宏觀決策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撐。

第五,宣傳教育活動深入開展,全民水土保持意識逐步增強。與全國人大環資委、、共青團中央和國家環??偩值葐挝缓筒块T聯合舉辦了"保護長江生命河"、"保護母親河"、"中華環保世紀行"、"水土保持法周年紀念"等重大宣傳活動,面向社會、面向工礦企業、面向治理區群眾開展水土保持國策宣傳教育活動,在全國產生強烈反響。與中央政策研究室、國務院研究室、中財辦等單位聯合開展黑土地、珠江石漠化區、淮河和長江上游、革命老區等水土保持大型專題調研活動,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推動了東北黑土地、珠江上游石灰巖等重點治理工程的立項和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