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和大春生產現場會上的講話

時間:2022-11-16 11:17:00

導語:農業和大春生產現場會上的講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和大春生產現場會上的講話

同志們:區委、區政府今天在這里召開了大規模、高規格的全區農村工作暨大春生產現場會,充分表明了區委、區政府對農業農村工作的高度重視,區委*書記還將作重要講話。下面,我先講三點意見。一、認清形勢,正視差距,切實增強抓好“三農”工作的緊迫感和使命感2004年,我區干部群眾緊緊圍繞區委、區政府下達的目標任務,認真貫徹中央1號文件精神,充分發揮政策和市場優勢,不斷夯實農業發展基礎,努力壯大特色基地規模,著力打造骨干增收產業,繼續扶強龍頭企業,積極探索運行機制,全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成效顯著,實現農業總產值15.32億元,農民人均增收260元。但是,總體而言,我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仍然滯后,遠遠不能適應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的需要,與兄弟縣市區相比,差距更為明顯,農業大區大而不強,全市排位長期處于靠后的尷尬局面。對此,我們一定要保持清醒頭腦,正視差距,搶抓機遇,迎頭趕上。(一)要清醒認識我區“三農”工作面臨的矛盾和困難。近年來,雖然我區加快了以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為重點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農業生產條件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是由于地處川東北干旱走廊,歷史欠債大,包袱重,基礎差,農業抵御自然災能力依然弱,農業發展后勁仍然不強。雖然我區在農業產業化發展方面樹立了“鳳埡山旗幟”,也培育引進了一批產業龍頭,初步打造了幾大支柱產業,但是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產業鏈條偏短,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不高。雖然農業投入有所增加,但農業投入渠道仍然不多、方式依然不活、總量還是不大。雖然去年我區農民收入大幅上揚,但剔除政策和價格因素,農村經濟自身發展帶來的增收比例很小,各地助農增收的長效機制尚未建立,農民持續增收的壓力依然沉重。(二)要清醒認識我區“三農”工作面臨的大好機遇。概括起來,我區“三農”工作面臨以下三大機遇:一是上級政策扶持的機遇。去年中央出臺了促使農民增收的“1號文件”后,20*年中央又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的“1號文件”,這個文件分九大部分27條,重點就穩定、完善和強化各項支農政策,切實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繼續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努力實現糧食穩定增產、農民持續增收講了很好的辦法,這個文件既包含政策性的措施,又包括項目資金信息,還包括健全服務體系、改革農村投融資體制等內容??梢哉f,誰學好用活了這個文件,當地“三農”工作都將邁上新臺階。二是農業基礎不斷改善的機遇。去年下半年以來,區委、區政府堅持“撥燃一盞燈,照亮一大片”的思路,打造亮點、以點帶面,“大鳳埡”觀光生態園、大樹桂花畜牧養殖園、河西萬畝胡蘿卜種植基地、212線10萬畝冬菜種植基地、吉安鎮吉安文明新村等亮點初見成效,我區農村工作已步入了良性發展的快車道,這為我區今年農村工作快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三是群眾積極性高漲的機遇。去年以來,區委、區政府認真落實國家關于糧食安全、農業稅稅率調整、糧食直補等政策,加之農產品物價較大程度地提高,農民參與農業生產的積極性高漲,今年,省委、省政府將全面停征農業稅,農民群眾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還將極大程度地調動起來。(三)要清醒認識各級政府當前的主要工作職責。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一再要求,基層政府必須將主要精力放在“三農”工作上。隨著今年農業稅全面停止征收以及政府行政行為的逐步規范,“基層政府干什么”成了我們當前最需要破解的難題。我們以往“催糧催款,刮宮引產,牽豬拉羊”的工作方式,已遠遠不能適應當前發展的需要,我們必須將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提高農業產出效益、促使農民增收致富上來,為此,各地要切實轉變觀念,著力強化機遇意識、危機意識、角色意識,認清自己該干什么不該干什么,進一步增強抓好“三農”工作的緊迫感和使命感,乘20*年中央1號文件的東風,努力開創我區“三農”工作的新局面。二、突出重點,把握關鍵,努力實現我區農民持續增收目標加快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我們必須堅持“穩定面積增糧,調整結構增收,打造亮點示范,做強品牌增效”的思路,突出“增收”這一主題,抓好“兩園三帶四大品牌”(“兩園”即鳳埡山農業生態示范園和大樹桂花園畜禽養殖園;“三帶”即以金鳳、白家一線為重點的紅薯產業帶,以木老、大樹、及國道212線沿途鄉鎮為重點的伏季水果產業帶,以嘉陵江、吉安河為重點的竹業產業帶;“五大品牌”即“扁擔姑娘紅薯粉絲”、“嘉白粉絲”、“嘉陵黑山羊”、“天冠冬菜”、“鳳立牌水果”品牌)建設,力爭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200元以上。今年重點抓好以下五項工程助農增收。(一)大力實施優質糧油增收工程。為了實現增糧促增收,我們要以實施優質商品糧基地建設為契機,突出抓好五大優質糧油基地,保護和提高糧油綜合生產能力。一是抓好以金寶、桃園、積善、龍泉、禮樂等為重點的10萬畝玉米基地建設;二是抓好以李渡、金鳳、安平、大通等鄉鎮為重點的10萬畝優質水稻基地建設;三是抓好以河西、李渡、金鳳等鄉鎮為重點的10萬畝優質花生基地建設;四是抓好以禮樂、龍蟠、桃園等鄉鎮為重點的5萬畝優質大豆基地建設;五是抓好以龍嶺、安平等鄉鎮為重點的5000畝優質高粱基地建設。糧食總播面達98萬畝,總產達32萬噸,種植業帶動人均增收2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