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在退牧轉移座談會的講話

時間:2022-02-14 05:14:00

導語:領導在退牧轉移座談會的講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領導在退牧轉移座談會的講話

尊敬的楊主席、各位領導

下面就我旗生態保護和牧區經濟發展有關情況向各位領導做一簡要匯報。

一、基本情況和牧區現狀

“十二五”以來,旗委、政府將發展牧區經濟與保護生態、建設生態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緊緊抓住牧區實施退牧還草、生態移民、林業生態建設等一系列生態建設和保護項目的契機,走保護與建設并重的路子,雖然局部地區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整體上牧區生態惡化的勢頭仍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全旗草場全部退化,70%的草場重度退化。植被覆蓋率從六十年代的30%下降到目前的13%,天然梭梭林面積由250萬畝減少到現在的82萬畝,密度降低一半以上。草本植物由240多種減少到目前的80余種。草場畝均產草量由26.3公斤降到目前畝產草不足9公斤。造成生態惡化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是自然因素。降雨量少蒸發量大,年平均降雨量只有90—110毫米,蒸發量卻高達3000毫米以上。二是人為因素。由于超載過牧,破壞了植被,造成了草場沙化,土地的沙化造成了氣候干燥,降低了空氣的濕度,導致了降雨量的減少。反過來又由于降雨量的減少植被得不到恢復,氣候更加干燥,空氣濕度再度降低,降雨量進一步減少,年復一年,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導致生態嚴重惡化。

二、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退牧轉移

由于超載過牧,造成草牧場嚴重退化,草牧場載畜能力大大降低,人均牲畜得不到發展。加之牧民居住偏遠分散、交通不便、運輸成本大、信息閉塞,致使牧民生產、生活非常困難,概括起來就是“兩高兩低”,即生產成本高、生活成本高、經濟收入低、生活質量低。年牧民人均純收入僅為2474元。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就是人多畜多,草畜矛盾所致,解決這一問題的最有效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減人減畜,只有把大部分的人轉移出來,草場載畜量才能降下來,畜均草場才能提高,人均擁有牲畜才能增加。因此,實施退牧轉移是一項迫在眉睫、勢在必行的戰略工程。為了做好這項工作,年旗委、政府在認真調研,充分聽取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制定出臺了《牧區退牧轉移實施意見》、《退牧移民養老保險實施辦法》和《鼓勵牧民從事二三產業優惠政策》等,堅持以項目為支撐,以保護和恢復生態,改善牧民生產生活條件為出發點和切入點,因地制宜,多種形式,多渠道實施轉移,整合捆綁項目資金,收取草原補償費、水權置換、企業贊助、政府補貼等多渠道籌措資金。通過從年至2011年五年的退牧轉移戰略實施,全旗牧區實施退牧轉移2200戶、8000多人,山后牧區最終保留2000人左右,飼養20萬頭只左右牲畜。

實施退牧轉移的主要對象是:1.生態惡化、超載過牧嚴重地區的牧戶。2.工牧矛盾突出地區的牧戶。3.實施生態建設項目區的牧戶。4.山后牧區飼草料基地的牧戶。5.山后牧區無畜、少畜貧困牧戶。

實施退牧轉移的主要方式:一是采取扶貧移民有土安置的方式,將山后牧區飼草料基地有種植經驗的牧戶轉移到山前移民區,從事農牧結合的種養業。二是采取就業安置的方式,將一部分有知識的青壯年勞動力進行定向培訓,逐步到企業就業或自己從事二三產業。三是采取插花移民和教育移民的方式,發展一部分有一技之長的牧民到外地務工或就業,鼓勵學生、青年到外地上學,念大中專技校,通過學生在外地上學和畢業后在外地就業,帶動家長離開牧區。四是采取社會保障的方式,將年齡在男60周歲、女50周歲以上的牧民轉移出來全部納入養老保險。

實施退牧轉移的具體政策是:1.未實施退牧還草項目和其它項目區的牧民自愿實行永久性轉移的安置費為人均40000元,已實施退牧還草項目的牧民,在享受退牧還草項目糧食補貼的基礎上,還可享受生態移民政策補貼和養老保險補貼,同時政府每人再給補貼5000元,安置費主要用于交納養老保險、購置住房、生產啟動和生活補助。2.退牧轉移后牧民原草牧場使用權不變,但只允許流轉給原留下的牧民,不允許對外流轉。3.退牧轉移的牧民子女在義務教育期間實行全免費,高中階段實行“兩免一補”。4.退牧轉移的牧民從事第三產業的,工商、稅務等部門在五年內減免相關稅費。我旗退牧轉移政策深受牧民擁護,現在全旗申請退牧轉移的牧民有680戶2244人。我旗目前已在整合資金,計劃三季度轉移牧民1000余人。退牧轉移不僅要解決好牧區的發展問題,更要解決好轉移牧民的各項事情,要使移出的牧民有產業支撐,使移出來的牧民收入增加,確?!耙频贸?、穩得住、富起來、不反彈”,真正使轉移出來的牧民實現“少有所學、壯有所為、老有所養”,把新一代青壯年牧民培養成有文化、多技能、具有適應市場經濟、能夠從事各種行業的新型勞動者。

三、和諧發展,加快推進新牧區建設

通過實施退牧轉移,將放牧經營能手留在牧區,按照《草畜平衡實施細則》和《草原流轉辦法》,依法合理經營草牧場,在草畜平衡的前提下,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建設新型家庭生態牧場。經初步測算,我旗現在的草場平均每88畝適宜載一個綿羊單位,通過實施退牧轉移戰略后,屆時畜均草場將由現在的一個綿羊單位40畝增加到一個綿羊單位125畝,畜均草場可增加三倍多。人均草場占有量將由現在的不足2100畝增加到12500畝,增加六倍多。人均牲畜的擁有量將由現在的不足50頭只增加到100頭只以上,增加兩倍多,從而達到草大于畜,實現輪牧、休牧和科學養牧的良性畜牧業,讓草原得到休養生息、自我修復。留下的牧民通過對牲畜的畜種改良,提高單產,科學飼養,規模養殖,改變經營方式,牧區牧民的收入可顯著提高。按每年出欄35%計算,每只羊按300元,人均年出欄收入在萬元以上,加上絨和毛的收入,剔除成本牧民人均純收入每年可超過萬元。

加快牧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工業反哺牧業的力度。在交通方面,全旗實現旗府與蘇木鎮之間、蘇木鎮與蘇木鎮之間通黑色路,蘇木鎮與村之間、村與村之間通砂石路。在旗境內牧民居住集中點要實現移動通訊網絡無盲點,廣播電視全覆蓋。在供電方面,沒有電網的地方,要全部安裝風力發電和風光互補的發電設備。

推進牧區社會公共事業發展,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牧區子女從小學到高中全部實行“兩免一補”。醫療衛生實現每個蘇木鎮有一臺汽車流動醫院,所有新牧區牧民全部參加農村牧區合作醫療,并全部加入養老保險統籌。

加強牧區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完善村務公開和民主議事制度,積極引導和培養牧民現代文明方式,提高生活質量。實行與村結鏈,推行種養結合,實現村互補。實行與企業結鏈,解決轉移牧民的就業問題和影響牧業生產的工牧矛盾。

總之,我們將通過實施退牧轉移,同時加大對牧區交通、教育、醫療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健全牧區民主管理制度,力爭在牧區總體建設上每年上一個新臺階,最終把牧區建成生態良好、生產發展、鄉風文明、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牧區。

以上匯報如有不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