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培訓會議上的講話
時間:2022-10-20 08:23:00
導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培訓會議上的講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深刻分析當前國際國內形勢、全面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基礎上,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出發確定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它既是一個長期的發展方向,也是一項緊迫的現實任務。
深刻領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意義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們黨一貫戰略思想的延續和深化。在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實踐中,我們黨始終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高度重視、認真對待和著力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在建國五十多年的歷史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個提法曾多次出現過。五十年代中期,黨中央和國務院就提出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改革開放以來的很多重要文件里也多次提出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進入新世紀,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背景、內涵和舉措有了重大轉變,解決“三農”問題更是被擺到了突出的位置。200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將“三農”問題從全黨工作的“基礎地位”提升到“重中之重”的位置;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統籌城鄉發展,為解決“三農”問題提出了新的思路;十六屆四中全會作出了“兩個趨向”的論斷,從全局和戰略高度確定了新時期、新階段解決“三農”問題的指導思想;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并把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和要求概括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五個方面,這與我們黨改革開放以來提出的農村改革發展的目標,在戰略思想上是一脈相承的,同時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從2004年開始,黨中央連續*年把關于“三農”問題作為中央一號文件下發,這種舉措只有上世紀八十年代有過,充分顯示了中央解決“三農”問題的決心和魄力。今年的一號文件,在更高的起點上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使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真正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核心戰略之一。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一直是決定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和現代化進程的關鍵性問題。經過半個多世紀工業化的發展,我國人均gdp已超過××××美元,農業與非農產業的增加值結構大約為××:××,農業與非農產業的就業結構大約為××:××,城鎮化水平為××%。我省2004年農業和非農產業增加值結構為*.*:××.*,農業與非農產業從業人員結構為××.*:××.*,城市化水平達到××%。這表明,目前我省已進入工業化中后期,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非農產業。農業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的歷史任務已經基本完成,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條件已經基本成熟。我們從總體上進入了工業化致富農民,城市化帶動農村,產業化提升農業的發展階段。
另一方面,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重點和難點都在農村。盡管農村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廣大農民的生活得到了顯著改善,但農業發展還不穩固,農村與城市的差距也在拉大。而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明顯提升,工業化、城鎮化速度加快,土地、資金等要素大量向城市集中,耕地在過去*年中減少了*億畝,人均下降到*.*畝,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已從改革開放初期的*.××:*擴大到*.××:*;不少地區農村面貌變化不大,一些地方的農村交通不便、群眾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凈水、子女上不起學。農村積累下來的種種矛盾,已經敲響了警鐘,這種狀況與廣大農民奔小康的強烈要求還有距離,與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存在落差,并成為中國經濟下一步發展必須面對的瓶頸。如果不盡快改變,將影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阻礙現代化建設的進程。
國際經驗表明,工農城鄉之間的協調發展,是現代化建設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國家較好地處理了工農城鄉關系,經濟社會得到了迅速發展,較快地邁進了現代化國家行列。例如,日本在戰前處于以農養工階段,上世紀××年代末開始轉向工業反哺農業階段,為現代化奠定了基礎;韓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起實現經濟騰飛,創造了“漢城奇跡”,但地區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拉大,社會矛盾加劇,他們通過“新村運動”,相對緩和了社會矛盾,提高了人們合作與和諧共處意識,推動了社會的文明和進步。也有一些國家沒有處理好工農城鄉關系,導致農村長期落后,致使整個國家經濟停滯甚至倒退,現代化進程嚴重受阻。吸取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根據我國國情,黨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并出臺一系列重大措施,順應社會進步的要求,合乎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時代的要求和人民的共同愿望。沒有農業的牢固基礎和農業的積累與支持,就不可能有國家的自立和工業的發展;沒有農村的穩定和全面進步,就不可能有整個社會的穩定和全面進步;沒有農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國人民的小康。農業豐,則基礎牢;農村穩,則社會安;農民富,則國家昌。只有*億農民群眾加入現代化進程、共享發展成果,才能真正落實科學發展觀;只有廣大農村的落后面貌明顯改變,才能實現更大范圍、更高水平的小康,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只有更好地維護農民群眾的合法權益,緩解農村的社會矛盾,減少農村不穩定因素,才能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打下堅實基礎。同志強調,要使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成為惠及廣大農民群眾的民心工程,這是順應民心的舉措,必將激發起廣大人民群眾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巨大熱情。
總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全局出發作出的重大決策,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階段中央指導“三農”工作新理念、新舉措的集成和發展,是一項不但惠及億萬農民、而且關系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舉措。我們要深刻理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意義,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扎實、穩步地向前推進。
準確把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科學內涵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任務是全面、系統、完整的,內涵非常豐富。最集中的反映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句話××個字: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以及2006年中共中央*號文件提出的“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黨的建設”。這是中央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行的全方位的定位和規劃,內容極其豐富,涵義十分深刻。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中心任務。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輝煌成就的根本經驗,這一點,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農村的落后首先是經濟的落后,發展農村經濟、壯大農村實力、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是新農村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脫離了農村經濟發展這個中心,農村其它各項建設就缺乏堅實的物質基礎。第二,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面貌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環節。相對而言,我們城市的發展較快、面貌變化較大,而農村面貌的改變比較慢。擴大農村公共服務,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改變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和農村整體面貌的重要措施。只有農村公共事業的不斷發展、農村面貌不斷改善,城鄉差距才有望逐步縮小,廣大農民才能真正得到實惠,享受新農村建設的成果。第三,提高農民素質、造就新型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保證。農民是農村建設的主體,新農村建設為的是農民,靠的也是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就是提高農民素質、培養新型農民的過程。必須通過大力發展農村義務教育、實用技術培訓、轉移就業培訓、創業培訓等,使農民與城市居民一樣,具備基本的文化素質,有能力掌握技術,有能力參與社會管理,從而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為農業和農村的發展作出重要的貢獻。
世界一些國家發展農村和農業的做法和經驗,也能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建設新農村的內涵。韓國的“新村運動”就是一個典型。韓國政府是在上世紀××年代初開始在全國開展“新村運動”的,因為當時占全國人口××%以上的韓國農民生產和生活狀況落后,而政府也沒有錢。在“新村運動”初始階段,政府向全國所有*.*萬個行政里(行政村)和居民區無償提供水泥,用以修房、修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隨后,又篩選出*.*萬個村莊作為“新村運動”樣板,帶動全國農民主動創造美好家園。“新村運動”在短短幾年時間里開始改變了農村破舊落后的面貌,讓農民嘗到了甜頭。到××年代末,“新村運動”的主要內容包括農民自發修筑鄉村公路、整治村莊環境、幫助鄰里修建房屋、興辦文化事業、關心和照顧孤寡老人等。之后,“新村運動”逐漸完成了由民間主導加政府支持到完全由民間主導的過渡。在這期間,韓國為“新村運動”立了法,對“新村運動”的性質、組織關系和資金來源等作了詳細規定,還成立了全國性的領導機構“新村運動本部”,并在各直轄市和道(相當于?。┏闪ⅰ靶麓暹\動指導部”,在各市和郡(相當于縣)成立救持會,健全了“新村運動”指導網絡。韓國在長期開展“新村運動”的過程中,形成了“勤勉”“自助”“協作”的基本精神。“新村運動”弘揚了民族的傳統美德,彌補了政府工作的疏漏和社會發展的盲區,疏解了民眾的不良情緒,被譽為韓國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潤滑劑。
改革開放以來,全省特別是蘇南地區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小城鎮建設的強力推進,外向型經濟的迅猛發展和民營經濟的蓬勃興起,創造了極其豐富的經驗,并且涌現了江陰的華西、常熟的蔣巷、武進的五一、揚中的雙新、高淳的武家嘴、邗江的三笑、海門的中南、姜堰的河橫、漣水的王嘴、贛榆的宋口村、徐州的馬莊、射陽的東南、宿豫的張油坊等一批在全國有影響的名村,他們的創造性實踐,走出了一條農村致富促城市,城市發展帶農村,城鄉互動并進的路子。我們要進一步總結弘揚這些名村精神和經驗,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過程中,既要發展農村生產力,又要調整完善農村生產關系;既要加強農村物質文明建設,又要加強農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與和諧社會建設;既要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又要促進農民自身素質的提高。
切實擔負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歷史重任
長期以來,江蘇省委、省政府一直十分重視“三農”工作??梢哉f,江蘇的發展是從農村改革首先起步的。按照中央當時的部署,我省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泗洪縣率先試點,到××××年全省全面推開,農村改革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糧食總產連續跨越××××萬噸、××××萬噸兩個臺階?!痢痢痢聊?,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積極提高蘇南,加快發展蘇北”的方針,這是指導全省全面工作的方針,從某種意義上說首先是指導農村工作的方針。江蘇是鄉鎮工業的發祥地,八十年代的鄉鎮工業一直占全省工業產值的“半壁江山”。江蘇的鄉鎮工業,開創了有中國特色的致富農民的嶄新道路,開創了有中國特色的農村工業化的嶄新道路,開創了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的嶄新道路,開創了有中國特色的農村城鎮化的嶄新道路,也開創了有中國特色的改造農民小生產者的有效組織形式。在××××年12月召開的全省農村工作會議上,省委旗幟鮮明地提出“堅持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為方向,把農業放在一切經濟工作的首位,力爭農村工作每年都有新的進步,農村經濟隔幾年上一個新的臺階”?!痢痢痢聊甑渍匍_的省第九次黨代會上,進一步提出“沒有蘇北的小康就沒有全省的小康,沒有蘇北的現代化就沒有全省的現代化”。實際上是強調要加快蘇北農村的小康和現代化建設?!痢痢痢聊晔∥谛熘菡匍_了“全省加快小康建設會議”,并確定每年為農村辦幾件實事,如中低產田改造、農民住房草改瓦,鄉村道路建設,飲用水源治理,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鄉鎮衛生院改造等等。為了促進蘇北廣大農村地區加快發展,我們采取“五位一體”掛鉤幫扶措施,即省級機關、大專院校、科研院所、部省屬大中型企業、蘇南有關縣(市)共同幫扶蘇北貧困縣。為了解決蘇北農村的通電問題,省里從××××年開始,用*年時間,在全省實施每度電加*厘錢的辦法,共籌集資金××多億元。為了打破蘇北的交通“瓶頸”制約,××××年1月我們在揚州召開了蘇北、蘇中*市市長會議,專題研究這一地區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經過連續多年的艱苦奮斗,蘇北的交通已大為改觀。與此同時,在水利方面也抓了一批骨干工程。近幾年,省委、省政府按照統籌城鄉發展思路,走以工業化致富農民,以城市化帶動農村,以產業化提升農業的新型“三農”發展道路,加大了省級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在積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目前,全省上下正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加大工作力度,全面落實中央的路線方針,我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正朝著新的宏偉目標邁進。但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個長期過程,我省從總體上講仍然處于爬坡階段,城鄉差距擴大的趨勢沒有根本扭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的局面還沒有根本改變,“三農”問題仍是現代化建設中的突出問題。
現在,黨中央再次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給我們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我們要趁勢而上,按照中央的要求,下更大的力量,扎扎實實地把惠及億萬農民群眾的這件大事抓緊抓實抓好。
一、必須加快發展農村經濟。新農村建設五個方面相互融通,相輔相成,但首要的、最根本的是發展農村經濟??h域經濟對于發展農村經濟至關重要,省里市里都要大力支持縣域經濟的發展。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切實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落實到新農村建設的具體實踐中。要通過拓展農業發展領域、拓展農業產業鏈、拓展農產品市場、拓展農村社會化服務領域等途徑,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積極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我省采取的推進現代高效農業規?;?、農業工業化等舉措,就是從省情出發,走新型“三農”發展道路的具體體現。
二、必須著力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的實際問題。新農村建設成敗的關鍵就是看我們工作能不能解決農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調動農民參與的積極性。要堅持統籌城鄉發展方略,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制度,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工傷事故缺乏保障等突出問題,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積極引導農民創業,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從務工潮向創業潮躍升,進一步挖掘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公共服務嚴重不足,是農村發展中最薄弱的環節。目前占全國總人口近××%的農村居民僅享用了××%左右的醫療衛生資源;農村中學生是城市中學生的*倍,而享受到的國家中學教育經費僅占××%;城鄉社會保障覆蓋率是××:*。要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和領域,增加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進一步明確各級政府對農村義務教育的責任,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加大國家財政對農村合作醫療體系的投入力度,在農村建立大病、重病統籌機制;要建立城鄉銜接、公平統一的社會福利制度,探索建立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救濟制度。
三、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立足長遠科學規劃。我國的國情很復雜,農村的情況更是千差萬別,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尊重客觀規律,科學確定發展目標和實施步驟,有條件的地方能快則快,能好則好;暫時條件不具備的,要實事求是,量力而行。這是我們過去指導經濟建設的一條重要原則,也是一條重要經驗。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要根據不同地區的不同情況,實行分類指導,絕不能搞“一刀切”。要搞好總體規劃和具體部署,統籌兼顧,合理布局,互相配套,防止重復建設、分散投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而繁重的歷史任務,決不可脫離客觀條件盲目攀比,也絕不能搞那種勞民傷財的形式主義和大轟大嗡的表面文章,必須牢記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切不可急于求成、浮躁冒進。要圍繞農民需求謀劃新農村建設,根據農民意愿推進新農村建設,在加強政府支持和社會扶助的同時,引導農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建設美好家園。要把農民愿意不愿意、高興不高興作為衡量新農村建設成效的重要標準,確保讓農民真正受益。
四、必須完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鄉村治理機制。要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建設,充分發揮其領導核心作用。要發揮地方人大的作用,加強民主監督。認真研究鄉鎮和村合并后的新情況、新問題,推動村民民主自治,促進鄉鎮機構良性運轉。尊重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切實維護農民的民主權利,讓農民群眾真正享有對公共事務的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監督權。培育農村新型社會化服務組織,推動農產品加工、銷售、出口、信息服務等行業協會的發展,鼓勵農村各類中介組織的發展,為農村發展生產經營和維護合法權益提供有效服務。加快法制建設和制度創新,使新農村獲得更多的發展空間與發展動力。
五、必須加強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領導。要健全完善新農村建設的組織領導機制、綜合協調機制和工作推進機制。要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出發,把新農村建設作為“三農”工作的抓手,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加強統一領導,明確職責分工,搞好政策和資金整合。要建立任務明確、分級負責的工作機制,明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工作責任,共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各部門要主動把農村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納入到全社會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中通盤考慮,統籌規劃。要動員和組織社會各界力量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支持和服務,這既是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也是全社會的責任。要發揮各方面積極性,依靠農民辛勤勞動、國家扶持和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使新農村建設成為全黨全國的共同行動,形成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