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學研合作大會發言稿

時間:2022-06-07 04:01:00

導語:產學研合作大會發言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產學研合作大會發言稿

年月日,全市產學研合作暨建設創新型大會召開,副市長總結安排了全市產學研合作及建設創新型工作。

一、堅持圍繞中心,突出科技創新,全市產學研合作及建設創新型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年以來,在推進城市轉型這一中心工作中,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了實施“科技推動”戰略,在突出加快科技創新中注重不斷加強產學研合作,推動創新型建設。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科技創新工作的意見》、《關于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單位開展科技合作的意見》、《關于實施自主創新戰略建設創新型的決定》等政策性文件,明確提出打科技牌、走科技路,堅持產學研相結合、政府推動和市場拉動相結合、自力更生和借助外力相結合、改造傳統產業和發展接續產業相結合的創新思路,探索出了一條依靠科技創新推動城市轉型的路子。市政府與中科院資源環境科學信息中心等科研單位聯合成立課題組,完成了《市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對策研究》、《市支柱產業發展戰略研究》、《創新型發展戰略研究》等課題研究,編制了《市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發展規劃》、《建設創新型規劃綱要》。組織開展了“科技創新年”,“創新是城市轉型的靈魂”體系建設研討等系列活動。成功舉辦了市經濟轉型產學研項目(北京)對接會、第十屆北京科技博覽會高新技術產業項目推介簽約會、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論壇暨產學研項目對接會等多次產學研合作活動,共簽約合作項目39項,簽約資金達36.8億元,對發展多元支柱產業、加快城市轉型和建設創新型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2008年,省政府69號文件明確將我市確定為“全省產學研合作示范市”。截止目前,我市已與210家國內外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企業集團建立了合作關系,累計實施合作項目260多項,其中已經有近百項完成合作,正在合作實施的總投資在500萬元以上的重大產業化項目有70多個。合作的成效日益顯現,建設創新型的局面已經打開。

創新基礎日漸穩固,創新體系建設逐步完備。全市建成國家級生產力促進中心1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4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個,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8個。擁有省級創新型試點企業7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13家,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1個,市級農業科技示范園區13個。培育市級科技示范鄉鎮20個,科技示范村110個,科技示范戶200家。組建各類技術研發和技術推廣機構506個,科技服務中介機構258個,博士碩士研究生工作站5個。啟動實施了“數字”建設工程,中國門戶網站、科技信息網站和“神農通”農業信息網站等信息網絡平臺相繼建成,9家企業被列入制造業信息化工程試點企業。全市初步形成了以企業為主體、以人才為保障、以技術為支撐、以項目為載體,科研開發推廣機構、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和政府機構相互聯動的區域科學研究體系、技術開發推廣體系和科技平臺服務體系。

項目建設成效顯著,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年以來,全市共組織實施國家、省、市等各級各類科技創新項目1082項,全社會投入科技研發資金48562.6萬元,其中爭取到國家、省級科技項目資金5250萬元,是恢復建市后前十五年科技項目資金的5倍之多。組織實施國家“863”計劃項目10項,“948”計劃項目1項,“973”計劃項目1項。同時,緊緊圍繞多元支柱產業發展需要,儲備重大科技產業化招商項目25個。特別是在與中科院蘭州分院多年的合作中,一批“中科院科技支甘工程”項目的實施,不僅取得了明顯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促進了城市轉型,而且雙方在互動交流中建立了合作機制,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的經驗和做法,使我市企業引進、消化先進科技成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明顯增強。全市共取得科技創新成果369項,其中達到國際領先和先進水平有18項、國內領先和先進水平的216項,有410項科技成果獲省部級、市級科技進步獎。科技項目建設催生了一批先進的專利技術,十年累計申請專利406件,授權155件。

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速。依托重點骨干企業、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不斷加強產學研合作,積極開展技術改造、新產品開發、產業鏈延伸,高新技術產業得到快速發展。有色集團與中信集團開展合作以來,投入30多億元用來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其中用于產學研合作技術創新研發的經費達1億多元,對全市的工業經濟發展和城市轉型產生了深遠影響,20萬噸高純陰極銅項目一期建成投產,貴金屬綜合利用工程、鉛鋅廠資源綜合利用等項目開工建設。長通電纜科技股份公司與中科院電工所合作研發的高溫超導電纜項目達到世界領先水平,被列入國家“雙高一優”計劃,獲得多項國家專利。西部超導公司與長通電纜科技公司合作的核聚變磁體用電纜絞纜項目被列為國家“973”計劃。銀光公司通過與青島科技大學合作,成為國內第一家擁有TDI生產技術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10萬噸TDI技改擴建項目投產,12萬噸PVC項目正在進行設備安裝。銀光聚銀公司重大產學研合作項目——聚碳酸酯(PC)研發項目已成功完成中試,打破了國外對聚碳酸酯生產技術的長期壟斷,填補了國內一步光氣界面法聚碳酸酯生產技術的空白,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聚碳酸酯生產技術,總體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靖遠煤業集團公司與中國礦業大學、西安科技大學等院校合作的急-傾斜厚煤層長壁綜放開采技術研究項目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獲得國家專利7項,被評為2003年度全國煤炭工業十大科技成果之首、2004年度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省“十五”期間十大科技成果獎。華鷺鋁業公司與蘭州理工大學合作的科技部西部專項和省省長基金項目——陽極焙燒先進技術開發項目,通過信息技術提升傳統產業技術水平,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榮獲省年度科技進步一等獎。稀土公司與蘭州理工大學聯合研發的低成本AB5型稀土貯氫合金及高性能稀土貯氫合金技術,推進了企業產品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扎布耶鋰資源開發產業化示范工程,年產精制碳酸鋰5000噸,填補了我國鹽湖提鋰技術空白,使我市發展成為目前國內最大的鋰鹽生產基地。建成了年產300噸電池級氧化鈷生產線,鋰離子電池、儲能電池等相關技術研發正在加緊進行,為開發鋰資源下游產品、打造電池生產基地奠定了良好基礎。

創新平臺不斷拓展,高新技術園區發展較快。中科院高技術產業園是中國科學院與地方政府合作共建的第一個高技術產業園。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園區建設,積極為園區發展提供各種產學研合作服務,引進促成了一批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大學科技園、研究生實習基地和部分科研院所產業中試基地的建設。聯合中科院蘭州分院建成了中國科學院高技術產業園信息工作站,促進了園區重點高科技企業的發展及其與中科院相關院所之間的信息交流。2008年4月,科技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認定的省第一個國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有色金屬新材料及制品產業基地落戶,市委、市政府相繼批準成立了市火炬產業基地服務中心、市產學研合作中心、市科技創業服務中心等機構,全力促進基地的建設。產學研合作促進了產業園的快速發展,使產業園很快發展成為全市乃至全省重要的科技創新平臺、成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吸引了一批大項目、好項目入駐。目前已引進項目83個,總投資68億元,有46個項目建成投產,30多個產品投放市場。碳酸鋰、在恩制藥等項目被列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示范項目或重大產業化項目,精細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藥等高新技術產業初具規模。產業園的建設,開創了我市產學研科技合作的嶄新局面,為我市加快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由資源開發型向科技推動型的轉變起到了示范帶動作用。

創新環境明顯改善,創新人才隊伍不斷壯大。中科院、省委、省政府和省科技廳的長期關心和支持,鼓舞和堅定了我市各級黨委、政府和各企業單位抓合作、促創新、抓科技、謀發展的信心和決心,促進了市縣兩級對科技創新投入力度的逐年加大,為創新型建設提供了堅實保障。全市產學研合作的領域、范圍、方式不斷由單純的技術服務合作,向項目、技術、人才全方位合作轉變。市政府從省內外專家學者中聘請了53名科技顧問和45名項目咨詢專家,為我市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建言獻策,促成了一批合作項目。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類技術人員47865人,其中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3900多人,中級12462人,90多名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4人列入省級“555創新人才工程”,3人列入省級“333科技人才工程”,44人入選我市“153”、“155”人才工程,18人被評為全市科技創新帶頭人,6人被評為“市科技功臣”。

基層創新勢頭強勁,縣域經濟活力明顯增強。2002年到2005年,市上重點協調解決了除區外的其他四個縣區科技局機構職能的設置問題,由直屬事業單位全部調整為政府組成部門,為縣區開展創新活動理順了關系。市政府每年與各縣區政府簽訂科技工作目標管理責任書,每兩年對各縣區的科技進步責任目標落實情況進行考核,形成了規范化的制度,促進了縣區科技創新工作的開展。自2003年國家科技部命名我市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之后,全市三縣兩區先后進入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區)行列,縣區科技創新的勢頭日益強勁。各縣區充分發揮科技園區、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點的引領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積極開展以新技術、新工藝、新品種和各類適用技術應用為主的產學研科技合作,為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增添了活力。送科技下鄉、科技富民培訓、科技特派員基層創業行動等系列活動得到深入開展。

二、堅持科學發展,明確目標重點,進一步理清完善全市產學研合作和建設創新型的總體思路

我市堅持打科技牌、走科技路,積極開展產學研合作,以科技創新促進城市轉型和建設創新型城市的做法,不僅成為全市上下的普遍共識,而且也得到了國家、省上和經濟理論界、新聞媒體的廣泛認可。為此,國務院將我市確定為全國首批資源枯竭轉型城市,省政府也將市列為省級產學研合作示范市,并積極協調爭取全國創新型試點城市,一方面說明我市的科技創新已經邁出了可喜一步,走在了全省前列,建設創新型迎來了大好形勢;另一方面也對我們今后在“如何建設”、“怎樣創新”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通過客觀分析,認真總結,我們深刻地認識到我市還存在一些影響和制約創新發展的困難和問題。一是傳統產業比重大,產業鏈條短,關聯度低,低水平重復、松散型結構的塊狀經濟特征明顯,高新技術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高,缺乏品牌創造競爭優勢。二是企業自主創新主體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孵化能力不強,缺乏創新團隊。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緩慢,產業化程度低。三是專業人才尤其是高學歷、高層次、高水平的復合型技術開發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緊缺,引才引智面臨巨大壓力。四是科技投入總量不足、層次單一,與發達地區相比差距較大。有的縣區重宣傳輕投入,缺乏支撐性的大項目、好項目,縣區之間相互差距較大。這些問題的存在,要求我們必須進一步明確今后工作的總體思路和目標任務,更加重視科技創新,更加重視產學研合作,努力建設創新型。

總體思路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著眼建設創新型,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堅持“政府推動、企業主體、市場導向、項目載體、風險共擔、共同發展”的原則,發揮政府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的引導推動作用,以企業為基、以人為本,突出企業在自主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廣泛吸納科研院校的技術和人才,密切開展產學研合作,增強高新技術研發和創新能力,打造特色優勢品牌,提高產業化規模和效益,為促進城市轉型和構建“市經濟圈”提供持久強大的內動力。重點按照“大項目-產業鏈-產業集群-產業基地”的模式,突出做強產業、做大基地,全力抓好“一園”(即:中科院高技術產業園),“一帶,“五基地”(即:有色金屬新材料及制品、稀土新材料、精細化工、能源及新能源、新型陶瓷五大產業基地),“六聯盟”(即:有色金屬新材料、稀土新材料、精細化工、能源及新能源、電線電纜、新型陶瓷六大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設,推進創新型建設有序開展。

三、堅持區域聯動,加快組團發展,推進全市產學研合作和創新型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

第一、突出園區帶動抓合作促創新,加快建設中科院高技術產業園。緊緊抓住國家新一輪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擴區的政策機遇,充分發揮與中國科學院合作的優勢,立足我市現有的省級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基礎,盡早爭取中科院高技術產業園升級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高新技術為導向,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積極促進產學研結合,吸引和促進先進的科技成果在園區轉化,整合聚集科技創新資源,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通過實施一批重大產業化高科技項目,推動有色金屬新材料、精細化工、風電裝備制造、新能源材料、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等產業發展,進一步拓展園區高新技術產業不斷向太陽能技術、生態環保技術、航天技術以及電子信息技術及其產業領域延伸,向產業的高端延伸,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在園區集聚,輻射帶動劉川工業集中區、平川中區、上沙沃和會寧雞兒川園區建設,使園區經濟成為全市經濟的增長極和核心區,力爭到到2015年園區技工貿總收入達到300億元以上、2020年達到500億元以上,實現利稅80-100億元,規模以上企業工業增加值達到150億元以上。使產業園發展成為“蘭白都市經濟圈”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發展的承載區,成為輻射帶動以及周邊地區的產業升級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西部優勢資源集約利用區,成為西部乃至全國以高新技術產業促進資源型城市轉型和產業升級的示范開發區,成為產學研合作創新的示范開發區,成為西部欠發達地區落實科學發展觀、發展循環經濟和實現科學發展的示范開發區。

第二、立足特色農業抓合作促創新,加快建設蘭白沿區星火產業帶。充分利用沿區的優厚條件,按照《區星火產業帶建設合作協議》的規劃布局,以農業現代化、產業化和集約化經營為目標,進一步加大農業技術創新和推廣力度,提高農業技術集成配套水平,加強農作物新品種、畜牧、林果業、反季節蔬菜、中藥材、無公害及綠色食品等重大農業科技產業化項目建設,著力發展以高新技術農業為核心的現代農業,建成一批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特色農業產業基地,爭取到年將“區星火產業帶”納入全國農業星火產業帶建設規劃。通過科技創新成果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孵化轉化推廣,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生態農業和循環經濟農業,促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向沿黃灌區集中聚集,形成產業間緊密聯系、相互促進的規模經濟,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農產品附加值,形成貿工農的外向型商品農業,發展壯大特色農產品深加工業,較大幅度提高農民收入,促進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將蘭白沿黃灌區建設成為高效特色農業區和生態觀光農業區,成為全市發展現代農業的示范區和農業產業化的核心區,輻射帶動以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為主的周邊旱作農業區。

第三、著眼產業集群抓合作促創新,加快建設五大特色優勢產業基地。一是加強國家火炬計劃有色金屬新材料及制品產業基地建設。依托有色金屬資源和產業基礎,多渠道組織資源,大力提升冶煉技術和裝備水平,突出延伸產業鏈條,進一步加大有色金屬新材料、新技術、新產品開發力度,開發有色金屬合金材料和功能材料,提高產品附加值。加快高溫超導電纜、核聚變磁體用電纜絞纜、高水固化充填材料等高科技產品的規?;a業化進程,形成以銅產品深加工為基礎的集成電路引線框架產業鏈,以鋁材加工為基礎的鋁合金系列材料產業鏈,以鉛材加工為基礎的電池產業鏈,以鋅材加工為基礎的超細氧化鋅粉體產業鏈,以黃金、等貴金屬制品深加工為基礎的首飾新材料產業及光電產品產業鏈,同時加強對廢銅、廢鋁、鉛鋅產品等有色金屬資源的循環利用。力爭到2020年,有色金屬新材料產值達到300億元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80億元以上。二是建設稀土新材料產業基地。圍繞稀土新材料產業的發展,進一步開展稀土加工分離、稀土拋光粉、稀土研磨、稀土金屬、稀土貯氫合金粉等技術創新,逐步實現由稀土分離產品生產向稀土應用材料、功能材料生產的技術轉變,形成氧化銣-金屬銣-銣鐵硼-稀土永磁電機-電動自行車、電動汽車產業鏈;混合稀土金屬-稀土貯氫合金粉-鎳氫動力電池-電動自行車、電動汽車產業鏈;鈰的化合物-稀土拋光粉-尾氣凈化劑、液晶顯示器專用蝕刻劑產業鏈;稀土化合物-稀土新型材料-稀土功能材料-應用器件產業鏈。爭取建設汽車尾氣凈化器、液晶顯示器、電玻璃等高新技術領域用高純鈰系列產品及硫化鈰紅色顏料、稀土永磁電機生產項目。到2020年工業總產值達到150億元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40億元以上。三是建設精細化工新材料產業基地。以光氣化產品、聚氨酯、氯堿、煤化工、氟化工、有機硅、硼化工和石油化工等八條產業鏈建設為重點,打造中國西部大型化工基地。重點依托大型化學工業企業在聚氨酯原材料和含能材料方面的產能優勢,圍繞已經形成的含能材料、TDI(甲苯二異氰酸酯)和特種化工核心產業鏈和以TDI、硝基二甲苯為核心的循環經濟精細化工產業鏈,以TDI產業為龍頭,開發建設DNT、HDI、MDI、PC(聚碳酸酯)、PVC、硝基二甲苯和氯堿等一批高科技化工項目。力爭到2020年總產值達到300億元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100億元。四是建設能源及新能源產業基地。堅持適度超前、優化結構、多能并舉的原則,以穩定煤炭、擴大火電、發展水電、開發風電和光伏發電、爭取核電為重點,做大傳統主導能源,大力開發清潔能源,積極發展電池產業,努力壯大能源基礎工業,增強能源產業保障支撐力,提高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把我市建設成為蘭白核心經濟區能源生產供應基地和西電東送的重要樞紐。力爭到2020年,工業總產值達到260億元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90億元以上?;拘纬擅禾俊⒒痣姟⑺?、風電、光伏發電、核電并舉的能源及新能源產業體系。五是建設新型陶瓷產業基地。充分利用我市豐富的石英石、燒脹粘土、花崗巖等多種陶土資源,發揮其種類齊全、儲量巨大、品質優良的優勢,嚴格遵循國際標準,重點培育一批規模大、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廣闊的骨干企業,形成產業鏈,發展以建筑陶瓷、衛生陶瓷、日用陶瓷、藝術陶瓷、精細陶瓷、氧化鋁工業陶瓷等系列新型陶瓷產業,建設西北最大的陶瓷產業基地,打造西北“陶都”。力爭到2020年,工業總產值達到150億元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50億元以上。

第四、依靠組團發展抓合作促創新,加快建設六大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產學研結合的新型技術創新組織,是整合產業技術創新資源、提高產學研組織化程度、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的組團創新發展模式。要緊跟國家、省上產業政策指向,緊密結合我市支柱產業的技術創新需求,以形成產業核心競爭力為目標,加快組建有色金屬新材料、稀土新材料、精細化工、能源及新能源、電線電纜、新型陶瓷六大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依托聯盟積極爭取國家、省上科技計劃項目和資金支持,引導省內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優勢資源和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聯合開展產業關鍵技術、共性技術的研究與攻關,加快提升產業技術創新能力,解決企業技術難題,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要設立專項資金,支持聯盟與有關企業聯合開展有針對性的轉化開發和儲備開發研究,對業績突出的實行以獎代補,促使聯盟從產業化研究向實體化企業發展,帶動其它產業組建相應的技術聯盟。

第五、注重全面發展抓合作促創新,全方位推進創新型建設。國家科技部關于推進創新型城市試點的指導意見,從創新投入、企業創新、成果轉化、高新產業、科技惠民和創新環境六個方面對創新型城市建設提出了監測評價指標。因此,我們一定要按照市委、市政府關于城市轉型“六大保障體系”要求,把創新作為新一輪發展的靈魂,走創新驅動、內生增長道路,全方位抓合作促創新,整體推進創新型建設。各縣區、各部門、各企事業單位一定要著眼全面發展,從各自職能出發,積極開展自我創新、協作創新,全面促進發展戰略創新、新興產業創新、資本運作創新、體制機制創新、技術工藝創新、文化環境創新、載體建設創新,提高政府領導發展和項目運作的能力,提高企業技術創新和開拓市場的能力,提高創新型人才引進和培養的能力,使創新意識、創新實踐、創新精神、創新力量在全市現代化建設的各個領域得到充分展現,創造各行各業的“品牌”,全面提升我市綜合競爭力。

同志們,建設創新型是一條艱辛之路,更是一條希望之路。只要我們樹立頑強拼搏的精神,拿出當年艱苦創業的勁頭,拿出今天城市轉型的銳氣,就一定能夠創造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歷史的新業績,走出一條依靠科技創新,走產學研科技合作之路,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和新一輪發展的光輝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