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日報:過度渲染差距幸福感“縮水”

時間:2022-10-19 11:45:00

導語:廣州日報:過度渲染差距幸福感“縮水”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部主任、教授、博導王東京

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要提高老百姓的收入。而當下學界關注的中心,似乎只在收入差距方面。參加了幾次學術沙龍,聽學者談“差距”,大開眼界,沒想到的是,有人根據中國的基尼系數得出“兩極分化”的結論。相信這些學者的善意,以不否認他們的責任感。但我不明白,過度地張揚“差距”,對社會和諧的好處在哪里。

中央提出“注重公平”,無論如何,是要提升國民的幸福感,促進社會和諧,而不是搞貧富對立。何況經濟學說得清楚,幸福感與收入有關,但不完全是一回事。幸福作為一種感受,不僅決定收入,也來自人們比較的參照。說我個人的經驗,早年在鄉下種地,面土背天,煞是辛苦,但那時只要能吃飽肚子,就會覺得幸福。改革開放后,人們豐衣足食,不曾想,不滿足的人反而多了,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埋怨。何故?是比較的參照變了。我現在做教授,月入數千,比之前心滿意足;但若硬要我去跟那些日進斗金的明星大腕比,豈不郁悶得要跳樓?

幸福來自比較的參照,讀者應該有類似的經歷。比如你去一家小店就餐,一杯清茶收你30元,也許你會不樂意;但當你到五星級酒店,同樣一杯清茶收30元,你為何可以接受呢?原因是你覺得五星酒店的環境與服務好,物有所值。

芝加哥大學教授塞勒曾經做過一個試驗:一幫躺在海灘上的朋友想喝啤酒,剛好切尼去附近的雜貨店辦事,于是說,他可為大家去買啤酒,但不知多少錢一瓶可接受?經過合計,最后出價是1.5元。切尼又問,如果雜貨店不賣,而去旁邊的酒店買,各位肯出多少錢?一番合計,出價竟是2.65元。

接下來的試驗是,切尼以2元的價格買回了啤酒。起初他告訴朋友,說啤酒是從酒店買來的,大家聽了很高興,比預期的價格低,認為賺了便宜,于是開懷暢飲;可沒等大家喝完,切尼又道出真相,說啤酒是買自雜貨鋪,結果大家垂頭喪氣,一個個都覺得吃虧,幸福感陡然消失。

我的觀點是,扶貧助弱,政府責無旁貸,理當竭盡全力。但困難是,政府不會點石成金,財力所限,脫困有先后,不能畢其功于一役。既然如此,對暫時不能脫困的低收入者,學界應該做的是,引導人們正視現實,而不是過度渲染差距”,助長不滿。那樣除了博得掌聲,對社會和諧有害無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