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凝:文化應該是民族精神的火炬

時間:2022-10-22 10:37:00

導語:鐵凝:文化應該是民族精神的火炬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鐵凝:文化應該是民族精神的火炬

新華網北京10月20日電(記者張嚴平)一個搞文學創作的人參加中共十七大,會有什么獨特的感受呢?20日傍晚,記者走進了中國作家協會主席鐵凝代表的房間。

眼前的鐵凝穿一身黑色的套裙,戴一條很別致的項鏈,瘦瘦的,個頭不高,眼睛很亮,笑起來,讓人沒有距離感。

三句話不離本行,相互認識后,話題就落到了文化上。

鐵凝說,這次開十七大,感觸最深的就是十七大報告中有關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闡述。在報告中,關于文化的內容有2000多字,分量很重。

文化與人的關系在你的理解中是什么?記者問。

她想了一下,說道,文化對于人的生活,不是柴米油鹽醋那種生計的必須,它是潛移默化的,對人更多的是滲透,是綿密、緩慢、長久。如果打一個比方,經濟是酒,文化就是茶。茶應該是促進社會和諧的吧。

她說,曾見過一個5歲的小孩子在異國他鄉唱祖國的國歌,這就是文化的滲透。祖國的意識在一個孩子的心里根深蒂固。再者,優秀的文化也是連接民族與民族之間的橋梁。英國的莎士比亞,中國的《紅樓夢》……是人類共通的語言。還有,文化是人的靈魂的燈塔,常聽說有即將離開人世的人身邊放著某個作家的作品,但沒聽說哪個生命臨終的人在感悟人生時,身邊擺一個錢包。

她十分欣喜,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關鍵時刻,十七大報告非常及時適時地把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提到了一個空前高的位置,市場經濟的發展給文化繁榮創造了最大的平臺。

那么,在以利潤為動力的市場經濟下,文化發展會不會走入一種快餐和膚淺?鐵凝說,一個作家創作作品,市場永遠要求出手快的,而精品常常是要出手慢的,真正的優秀作品沒有辦法抄近道。同樣,文化建設是不能速成的,需要積累,不能急功近利。

作為作家的鐵凝,內心始終堅持要有一種精神的高度。她給自己的格言是:珍愛文學,親近生活,叩問良知,誠實寫作。

鐵凝非常慶幸自己創作的黃金時期,正趕上中國發生廣泛而深刻變革的年代。一個更加開放和發展的中國,為文學藝術創作提供了更豐厚的土壤、更廣闊的疆常她說,優秀的作家應該傳達時代最本質的情緒,表達民族最生動、最有活力的呼吸。文化應該是民族精神的火炬。

鐵凝去年擔任中國作協主席后,身上的擔子比以前重多了。但她忙得很高興,畢竟身在這樣一個時代,處在這樣一個位子上,那是一份責任和使命。她說,十七大報告將為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鼓起強勁的東風……

鐵凝依然熱愛寫作,繼今年的長篇小說《苯花》,她又出版了9本《鐵凝作品集》系列。現在,她正在醞釀一個新的長篇,不過時間依然不會短。她笑著說,我很笨的,文學寫作是一個很笨重的勞動,沒有近道可走。她的《苯花》從準備到完成花了6年時間。

(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