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農業局長在全市鄉鎮企業局局長會議上的講話
時間:2022-10-20 09:01:00
導語:市農業局長在全市鄉鎮企業局局長會議上的講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同志們:
全市鄉鎮企業局長會議今天召開了。這次會議主要是回顧總結過去一年的工作經驗,研究部署今年工作計劃。這次會議的召開,是推進我市鄉鎮企業改革、發展和提高的一次重要會議,也是全面貫徹落實省、市農村工作會議和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以及搞好今年鄉鎮企業工作的一次重要會議。
首先,讓我代表市農業局黨組,對這次會議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向你們并通過你們向鄉鎮企業的全體干部職工表示衷心的感謝!下面我講二點意見:
一、農村奔小康鄉鎮企業功不可沒
1、鄉鎮企業的發展,對推動我市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起到積極作用。去年,鄉鎮企業上繳國家稅金占全市財政收入的45.72%;鄉鎮企業就業人員占農村勞動力的31.78%;職工人均純收入達到8867元,比上年增加1042元,增長14%;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5.63%來自鄉鎮企業;全市33家億元企業中,其中鄉鎮企業有22家,占全市總個數的66.67%;鄉鎮企業規模以上出貨值,占全市社會規模以上出口總值比重的60.79%;鄉鎮企業實現增加值占全市gdp的23.82%,其中鄉鎮工業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89.92%。鄉鎮企業在農業、農村和全市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貢獻越來越大。鄉鎮企業的迅猛發展,也為城鎮下崗職工再就業提供了機遇,去年鄉鎮企業共吸納城鎮下崗失業人員6599人。
從以上這些數字可以充分說明鄉鎮企業在農業、農村和全市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高,貢獻越來越大。
2、鄉鎮企業的發展,對促進我市農村經濟的繁榮作用尤為突出。去年,在全市128個鄉鎮中,總產值超過5億元的鄉鎮有24個,比上年增加6個,其中全市鄉鎮企業總產值最大的鄉鎮是福鼎白琳鎮,產值達18.61億元;超2億元的鄉鎮有62個,比上年增加2個;超億元的鄉鎮有112個,比上年增加14個,占全市鄉鎮數的87.50%;超億元村的有37個,比上年增加12個。實踐證明,凡是鄉鎮企業發展快的地方,黨在農村的政策就落實的比較好,給農民帶來的實惠也就越多。鄉鎮企業的發展,對促進國民經濟增長和支持農業發展,對增加農民收入和吸納富余勞動力,對壯大農村經濟實力和支持農村社會事業,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市鄉鎮企業正在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和農民非農化的過程中起著龍頭、支撐和主力作用。
3、鄉鎮企業的發展,對加快我市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成效顯著。我市鄉鎮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把廣大農民從農業文明帶入工業文明,從村落文化帶入城鎮文化,并創造出自已特有的文化。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我市鄉鎮企業異軍突起,蓬勃發展,廣大鄉鎮企業干部職工艱苦奮斗、開拓進取,平均每年有一萬多人(次)的鄉鎮企業職工接受學歷教育或培訓,使他們的理想、道德、文化紀律及先進技術水平都有了顯著提高。鄉鎮企業生產經營的許多產品,極大地豐富了城鄉市場,方便了人民的生活。鄉鎮企業的發展,也促進了農村的文化教育、體育衛生、民政優撫、村容改造等各項社會性事業發展的同時,鄉鎮企業在發展中,還造就了一支具有較高素質的二、三產業勞動大軍,涌現出一批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鄉鎮企業家和具有現代專業技能的員工隊伍。目前,全市已有近百名廠長(經理)被評為全國新長征突擊手、優秀鄉鎮企業家和全國、省勞動模范等稱號。在我市首次評選的閩東改革開放十佳人物中,我市鄉鎮企業系統就占了一半。我市鄉鎮企業從業人員中,我們自已培養評聘的具有初級以上職稱人員就有4865人,其中中級職稱1716人,高級職稱128人。鄉鎮企業在發展生產的同時,十分重視企業文化建設,積極倡導企業精神,開展爭創“青年文明號”活動,不少企業家踴躍捐款給“希望工程”和社會公益事業。
目前,我市農村、農業存在的問題還比較多,如農村城市化緩慢,大量剩余勞動力沉淀在農村,農業主要靠家庭經營,規模小、成本高、效益低;農業結構長期處于不合理狀態,市場不通、信息不靈,尤其是農民增產不增收問題突出等等。在農村,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就是農民的利益。當前,農民最根本的利益就是增加收入,而提高農民收入的最根本的辦法就是把農民從傳統農業中轉移出來,到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就業,是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中最根本性的問題。
二、鄉鎮企業工作大有可為
1、解決“三農”問題,離不開鄉鎮企業的發展。在新的發展階段,鄉鎮企業仍然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仍然是擴大農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支撐力量。過去,鄉鎮企業在發展農業、解決溫飽、振興農村經濟中發揮了重大作用;現在它仍然是解決“三農”問題、實現農民致富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支重要力量。農業興、百業興;農民富、國家富;農村穩、天下穩。所以,在當前新一輪創業中,如果不做好鄉鎮企業這篇大文章,將是短見的沒有作為的。鄉鎮企業是廣大農村未來和希望之所在。農民在改革開放中創造了鄉鎮企業,現在和將來的發展也離不開鄉鎮企業。
2、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發展鄉鎮企業是最佳選擇。改革開放以來,我市通過發展鄉鎮企業和跨區域流動就業,不僅解決了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也為城鎮下崗職工再就業提供了機遇,去年全市鄉鎮企業共安排下崗職工8482人,比上年增加3582人。農村富余勞動力跨區域流動就業,既為城鎮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活力,促進了城鎮經濟和社會的繁榮,又開辟了農民增收的新渠道,成為農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剩余勞動力的大量轉移,對于加速農業發展、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起到了促進作用。今后一個時期,農村勞動力又將出現一個新的增長高峰,而隨著農業技術進步、鄉鎮企業產業結構調整和體制創新,農業和農村內部對勞動力的需求逐漸減弱,農村勞動力富余問題會越來越突出。那么,農村富余勞動力向何處去?最重要的途徑就是向鄉鎮企業去,向小城鎮去。也就是引導和支持農民脫離一產,進入到二產和三產。鄉鎮企業吸收農民進廠、務工經商、發展第三產業、成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渠道,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
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調整農村就業結構,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內容,是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是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任務,也是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提高城鎮化水平的大戰略。
3、實現農業產業化,離不開鄉鎮企業。農產品的增值,既不能靠簡單數量增長來實現,也不能靠“倒買倒賣”來實現,而必須通過農產品精深加工,通過農業產業化來實現,這個載體就是鄉鎮企業。通過培育和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解決農民的“賣難”問題,實現農產品增值的長期效應。改革開放以來,我市農產品加工業獲得較快發展。去年,農產品加工業企業數達6504家;實現產值81億元,比上年增12.5%。產值占全部鄉鎮工業的比重為34.42%;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企業數126家,實現產值24.34億元,比增54.15%;農產品加工率41%。事實證明農產品加工業已成為我市國民經濟的一支重要力量和新的增長點。表明我們在農副產品加工方面大有潛力可挖。所以說,鄉鎮企業完全可以在農副產品加工方面大顯身手。實施農產品加工推進行動,促進農產品加工業快速發展,是當前“三農”工作的一件大事。通過實施農產品加工推進行動,對加速調整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加快農產品的轉化與增值,增加農民就業與收入,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能力,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東北翼增長極港口中心城市的目標有著重大意義。這次會議的主要議題是研究和探討實施農產品加工推進行動,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我認為這個思路與做法是完全正確的。
今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指出:鄉鎮企業要加快結構調整技術進步和體制創新,積極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鄉鎮企業大都是中小企業,要不斷壯大鄉鎮企業規模,提升鄉鎮企業競爭力。通過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加快農村工業化進程,從而進一步推進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以此來破解“三農”問題。所以,鄉鎮企業工作不是可有可無,不是短期任務,而是一項不可或缺的、長期的發展任務,應該不斷強化。鄉鎮企業工作大有作為,我們必須樹立堅定信心,不斷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共同推動我市鄉鎮企業再上新臺階。
同志們,今年是十五計劃的最后一年,在建設農村小康社會,加快現代化的事業中,鄉鎮企業肩負著更加重大的使命。我們一定要增強時代的責任感和發展的緊迫感,大力弘揚艱苦奮斗和開拓創新精神,與時俱進,扎實工作,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努力開創鄉鎮企業工作的新局面,為我市“三農”問題的解決,做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