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財政職能構建和諧
時間:2022-11-05 06:12:00
導語:發揮財政職能構建和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堅持以人為本,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實現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財政是國家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公同的天地財政部門是政府的重要宏觀經濟部門,要充分發揮經濟調控、資源配置、收入分配等職能作用,為實現xx經濟社會中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更加和諧,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物質文化需求,支持構建和諧xx提供堅實的財力保障和優質的公共服務。
一、加強財政宏觀調控,支持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自然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和條件。近年來,我縣大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增強經濟發展的活力,經濟發展取得了快速增長。但不容忽視的是,我們經濟增長的方式總體上仍是粗放式的,資源、環境問題仍很突出。因此,必須從根本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逐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發揮財政宏觀調控作用,就是要通過財政資金和政策手段引導市場經濟主體走低消耗、高效益、重環境集約型經濟增長。一是落實好建設新型能源和“一帶園”、推進行業結構調整的財政促進政策,大力支持我縣骨干企業和基地、園區企業進行技術開發,提高生產效益;二是統籌預算內外資金,建立財政扶持資金投入、退出機制,以經濟的方式,努力推動我縣優勢產業的發展壯大。三是發揮導向作用,通過財力轉移和政策傾斜大力支持發展循環經濟,促進傳統產業新型化和新型產業規?;?。四是要繼續推進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等重點工程建設,保障環保執法經費,加大治理污染力度,支持改善生態環境??傊浞掷秘斦馁Y金支持、政策扶持、財政貼息、擔保等手段支持我縣企業從節約資源中求發展,從保護環境中求發展,從發展循環經濟中求發展,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二、優化資源配置結構,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最大限度滿足人們對健康安全和精神文化的全面需求。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社會發展是經濟發展的目的和歸宿。近年來,伴隨著我縣經濟的快速增長,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科學、體育等社會事業有了相應的發展,但是,依然相對滯后,存在著“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不能滿足人們對健康、安全和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全方位需求。
發揮財政資源配置職能,就是要通過合理分配財政資金,加大對經濟社會發展中“薄弱”環節和“短腿”行業的投入力度,實現財政資源的優化。從我縣情況看,就是要按照公共財政的要求,大力調整支出結構,集中財力,支持“三農”、教育、衛生、科學、文化、體育等事業的全面發展,最大限度地滿足全縣人民對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一是新增財政支出和固定資產投資向農業、農村、農民傾斜,逐步建立穩定的農業投入增長機制,進一步改變農村經濟在資源配置中的不利地位,以工養農、以城促鄉。要通過提高農村的綜合生產能力,大力支持農村社會公益事業發展,進一步落實新增教育、文化、衛生等財政支出主要用于農村的政策,繼續改善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完善農村醫療救助制度,加強農村醫療衛生基礎設施體系建設等途徑切實促進我縣城鄉的協調發展。二是要加大財政對科學、教育事業的投入,切實保證科學事業費和教育事業費的增長比例高于經常性財政收入的增長比例,大力支持推進科教興縣戰略;三是要研究制定相關財稅政策,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協調發展,為全縣人民提供更多的精神文化產品;四是要規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救治機構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財政補助政策,加強城鄉公共衛生基礎設施體系建設,為全縣人民提供更為便利的醫療設施。
三、合理調節收入分配,實現社會公平,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社會主義社會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但由于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占有資源和本身能力的不同,近年來,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不同區域、不同群體之間的貧富收入差距也快速拉大。此外,不同群體、不同行業、不同單位之間也存在較大的差距。國際發展經驗表明,收入差距過大,呈“金字塔”型的社會是不穩定的社會,不穩定的社會不可能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因此,必須通過財政手段加以調節,縮小收入差距,實現社會財富分配的公平化,使社會變為“橄欖球”型。一是要通過提高資源稅額、個人所得稅征稅起征點、加強稅收征管等手段調節過高收入;二是要提高中等收入群體比重。通過確保全縣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工資按時發放,并建立隨著經濟發展適度增加工資收入的增資機制。要進一步規范收入分配秩序,逐步推行政府不同部門人員之間工資收入、津貼透明公開的“陽光”收入改革。要加大對困難鄉鎮的轉移支付力度,緩解縣鄉財政困難,幫助困難鄉鎮落實兌現地方出臺的補貼政策,提高財政供養人員的收入水平,逐步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三是加大社會保障資金投入力度,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要不斷完善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相銜接的社會保障體系,切實解決好農村“五保戶”、受災群眾、優撫對象和部分企業軍轉干部生活困難問題;及時調度資金,確保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按時足額發放,并根據經濟增長情況不斷擴大社會保障范圍,提高保障標準。總之,要通過不同群體和不同地區人群之間收入的相對均衡,縮小收入差距,為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提供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