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農村環境保護問題及對策
時間:2022-04-26 05:24:00
導語:我省農村環境保護問題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省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與此同時,農村環境污染問題日趨凸現,正在成為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保護農村環境是實實在在的民心工程,也是提高廣大農民生活質量的根本所在。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對此十分關注,并將農村環境保護問題列為委員會今年重點調研題目,于5月、6月、7月,由高峰主任帶隊,就我省農村環境保護問題,對渭南、商洛、延安等市縣農村進行了重點調研,通過調研和與省級相關部門座談,就我省農村環境保護的問題和對策,形成了如下意見和建議。
一、農村環境保護的成效
近年來,我省圍繞農村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通過實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水土流失治理等重點工程,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初步得到遏制;通過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試點示范建設,積極探索生態良好、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環境優美的發展模式,涌現了一批保護與發展“雙贏”的先進典型。主要表現為:
(一)生態環境建設成效顯著。在國家有關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我省累計完成退耕還林3199萬畝,其中退耕還林1528.8萬畝,荒山造林1580.2萬畝。通過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全省累計減少森林資源消耗3000多萬立方米,相當于全省年森林生長總量的2.3倍。完成公益林建設1886.66萬畝,其中人工造林243.52萬畝,封山育林620.1萬畝,人工促進天然更新13.5萬畝,森林撫育52.5萬畝,飛播造林957.04萬畝。防沙治沙工作實現了由“整體惡化、局部好轉”到“整體遏制、局部好轉”的歷史性轉變,全省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積較1999年分別減少12.6萬公頃和2.1萬公頃,重度、極重度荒漠化面積的比重由54.8%下降到13.4%。通過小流域綜合治理,有效地改善了區域生態環境,一些溝道荒坡實現了山青、水秀、糧豐、林茂、民富的目標。全省累計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91萬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總面積64.8%。其中新修“四田”18200平方公里,造林21670平方公里,種草1930平方公里,封山育林6910平方公里,建成淤地壩3.9萬多座。
(二)“千村百鎮”建設和整治活動初見成效。省政府分別在咸陽、漢中和延安召開城鎮暨新農村規劃建設現場會,本著“不求新建,但求新貌;不求整齊,但求整潔;不求大變,但求方便;不求園林化,但求生態化”的思路,組織專家設計民宅方案,指導特色民居建設。選擇旬邑、千陽、洛川、平利等縣開展新農村建設試點,豐富了村莊規劃建設與村容村貌整治的路子,形成省市縣層層抓試點的局面。在新農村建設中,各地以治理臟亂差為切入點,治理三亂(亂倒垃圾、亂潑污水、亂堆雜物),清理三堆(柴草堆、糞便堆、垃圾堆),推行三改(改水、改廁、改廚),美化三口(村口、路口、門口),試點村的村容村貌大為改觀,生產生活設施明顯改善,農民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和生活習慣有了較大轉變。
(三)以生態示范區建設為依托,開展農村環境污染整治。在國家有關部委的指導下,我省在29個縣區、40個鄉鎮、387個建制村開展了生態示范創建工作,形成了市縣鄉村四級生態示范網絡。楊凌示范區和延安寶塔區被國家環保總局命名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圍繞農村環保小康示范活動,省上在23個條件較好的建制村,積極推進農村改水、改廁、改圈、改廚工作,推廣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發展農村沼氣,妥善處理生活污水和垃圾,解決農村環境臟亂差問題,探索農村環保小康的模式。省環保、農機部門聯合行動,狠抓農作物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基層政府層層落實禁燒責任,大力推廣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僅此一項每年為農民增收2.9億元。全省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完成了階段性任務。
(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綠色農業。楊凌示范區作為全國唯一的農業循環經濟產業示范區正在組織編制相關規劃,總投資200萬元的土地修復工程將于年內開始實施。省上有關部門在洛川縣召開現場會,大力推進渭北農業產業循環經濟示范區建設,積極推廣“種、養、加、沼”四結合的循環利用模式,加快推進規?;B殖場和養殖小區大中型沼氣工程建設,全省累計建成沼氣池52.5萬口。沼氣的推廣使用不僅解決了農村環境臟亂差,改善了農民居住環境,而且減少了農村燃煤、燃薪量,鞏固了退耕還林、生態環境建設成果;沼液、沼渣作為肥性較高的替代農藥化肥,提高了果、菜質量,減少了面源污染,推動了全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
二、存在的問題和主要原因
我省農村環境保護雖然作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就全省而言,農村環境保護的形勢十分嚴峻,任務非常艱巨。突出表現為:點源污染與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與工業污染疊加,工業及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速度有加快的趨勢,直接影響農民群眾生存環境和身體健康,有悖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
(一)農牧業生產的廢棄物污染日益加劇。近年來,我省農業生產能力獲得較大幅度提高的同時,畜禽養殖業污水、糞便和農作物秸稈等廢棄物大量增加。農作物秸稈隨處堆放或原地焚燒,嚴重影響交通,污染空氣,正在成為一大公害。畜禽養殖場區大多建于村民居所附近或村莊周圍,沿用傳統的家庭養殖方法,糞尿隨處堆積,露天堆放,極易滋生蚊蠅,也會誘發疾?。皇苡晁疀_刷,對周邊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一定污染。據調查,全省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年糞尿產生量達23.81萬噸,年糞尿還田總量21.11萬噸,綜合利用率達到88.6%,但這種利用是原始的、低層次的,利用前的環境污染非常嚴重。
(二)農業生產資料使用不當,面源污染凸現。2005年,我省化肥施用量為147.3萬噸(折純),平均每公頃528.25公斤,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38倍。化肥的過量、不當使用,往往隨大氣降水或灌溉退水進入地表徑流,造成肥力損失,加重地表徑流污染。下滲后,又造成淺層地下水污染。直接影響當地居民的飲水安全。有機農藥的長期過量使用,造成農藥殘留超標,已對食品安全構成威脅。2006年4月抽查結果顯示,蔬菜中有機磷超標率為7%,水果中三氯殺螨醇超標率約為14%;平均殘留率在22%以上。化肥、農藥、農膜殘留造成的環境污染,一定程度上對農業生產的基礎構成威脅。
(三)農村飲用水環境安全問題較多。全省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劃定工作尚未完成,農村飲用水源地的劃定工作沒有開展,水源地保護無從談起。截至2005年底,全省農村仍有1306萬人達不到國家飲水安全標準,占全省農村總人口的47%。其中,存在飲水困難人口296萬,水源保證率低人口199萬,水源用水量不足人口123萬,飲用水氟含量仍超標的病區人口達192萬,飲用溶解性總固體超標的苦咸水人口達152.6萬,飲用污染水人口達341萬。2005年底全省農村自來水普及率僅為35%,與東部地區60%以上普及率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近年來,陜北地區煤炭資源的不當開采破壞了煤層上覆隔水層的完整性,導致地下潛水乃至區域性地表水泄漏,加劇了礦區嚴重缺水的局面。據神木縣介紹,該縣境內已有數十條河流斷流,20多個泉眼干涸,加劇了人畜飲水困難。隨著一些污染企業向農村地區的無序轉移,對農村飲水安全帶來的壓力更大。
(四)生產、生活方式落后。廣大農村地區的生產方式、生活習慣落后,人畜糞便、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等廢棄物大部分未經有效處理,隨意在道路兩旁、田邊地頭、水塘溝渠傾倒,嚴重影響農村地區的環境衛生,極易導致一些流行性疾病的發生與傳播,直接損害農民的身體健康。由于經濟條件和觀念意識的限制,全省農村85%家庭廚房使用燒柴灶,88%的村莊使用旱廁,89%村莊垃圾堆放在村口、路旁、院外、排水溝渠,“污水靠蒸發,垃圾靠風刮”的狀況隨處可見。大部分村莊缺乏住宅統一規劃與建設,沒有與村莊道路、排水溝渠統一考慮,“污水亂潑、垃圾亂倒、糞土亂堆、柴草亂垛、畜禽亂跑”的不文明、不環?,F象隨處可見。
(五)落后工藝、淘汰生產設施加速向農村轉移。隨著城市等工業集中區域環境保護準入門檻的提高和環境保護執法力度的加大,企業環境違法成本正在增加。為了追求利潤的最大化,一些業主把目標轉向廣大農村,國家明令禁止的產業、工藝,比如土煉油、地條鋼、小煉油、小電鍍、小造紙等加速向農村轉移。這些企業環境污染嚴重,勞動條件惡劣,在一些地方已經造成嚴重污染,若不引起足夠重視并下大力氣整治,后果十分嚴重。
我省農村的環境污染是嚴重的,且有加速的趨勢。其主要原因:
一是農村環保法律法規缺失。相對城市環境保護和工業污染防治,農村環保工作起步晚,基礎弱,執法依據少,無法可依現象嚴重。目前涉及農村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只有《畜禽業污染管理辦法》,且針對的是存欄量大于500頭的規模化養殖場。
二是農村環?;A設施建設欠賬多。由于歷史的原因,國家長期以來對農村環保基礎設施沒有投入,村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幾乎沒有。這幾年國家開始在集約化畜禽養殖等方面有所投入,但遠遠不能實現不欠新帳、多還舊帳的目標。加之我省經濟發展相對滯后,農民收入偏低,自我籌資能力十分有限。政府相關部門掌握的污染防治資金幾乎全部投到工業、流域和城市污染治理,無力顧及農村環保。
三是落后的生產、生活方式和觀念影響。廣大農民整體受教育程度不高,受落后生產、生活方式和觀念影響較重,自我保護意識薄弱,加之生活條件較差,缺乏必要的環衛設施,隨意傾倒垃圾、排放污水已成為習慣,久而久之,見怪不怪。
四是農村環境保護職能分散,環保監管能力薄弱。目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職能分散在農業、林業、水利、環保等各個職能部門,導致農業和農村環境保護責任主體不明確,既有交叉重復的現象,也有空白斷檔的地方。特別是作為統一執法監督的環境保護部門在鄉鎮政府和村民委員會,沒有機構,沒有人員,政府職能缺位、管理弱化的問題十分突出。
三、幾點建議
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農村環境好才能保證全社會整體環境質量。各級政府應當把加強農村環境保護,推進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污染物排放作為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村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新農村的重要內容抓緊抓好,抓出成效。我們建議:
(一)農村環保工作應當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積極借鑒廣西經驗,建立農村環保黨政一把手負總責、政府主管部門各負其責、環保部門統一監督的工作機制,實施環保指標一票否決。各級政府應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抓手,著力解決農村臟亂差。所有城鎮和新農村試點示范建設,必須優先建設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否則不得補助財政資金,不得列為示范單位;已經列為示范單位的,沒有解決垃圾、污水處理設施的不得通過驗收。省政府應盡快明確相關職能部門對農村和農業環境保護的管理職能,落實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統一監管責任,解決鄉鎮環境保護專職監管機構和人員問題,在經濟發展較快的建制村要首先設立環境保護專職人員。進一步完善縣鄉(鎮)環境質量行政首長負責制,實行年度和任期目標管理,加大問責力度,把農村環境保護責任落到實處。
(二)加快農村環保法律法規的制定,統籌規劃、監管城鄉環境保護。國家應當加快制定農村環境保護法規、標準和技術規范,省上抓緊研究起草農村環境保護條例、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條例和土壤污染防治條例,盡快改變農村環境保護無法可依的窘境,推進依法管理農村環境??紤]到制定相關法律需要一定時間,建議省政府結合我省實際,制定并印發加強農村環保工作的決定,督促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落實農村環保責任。依法建立、完善統籌城鄉的環境保護規劃、執法和監管體系,落實監管責任。
(三)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加強一線農技網絡建設,幫助農民減少農藥化肥農膜施用量,緩減面源污染。積極推進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產業基地建設,指導農民科學施用化肥農藥和農膜,積極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推行秸稈還田,鼓勵使用農家肥和新型有機肥,采取綜合措施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國家要制定低效高毒高殘留農藥的退出機制,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低效高毒高殘留農藥,鼓勵使用生物農藥或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推廣作物病蟲草害綜合防治和生物防治。鼓勵農膜回收利用。發展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必須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凡是城市禁止、淘汰的產業、生產工藝和生產設施嚴格禁止向農村轉移。要擴大養殖規模,提高專業化、區域化布局水平,提高產業聚集度,全面落實《畜禽業污染管理辦法》,有效控制和治理畜禽養殖污染。
(四)積極發展農村清潔能源,著力加大農村環保適用技術開發研究和推廣力度。優化農村生活用能結構,加強秸稈綜合利用,發展生物質能源。全面開展“一池三改”為基本內容的農村沼氣建設,加快規模化養殖場和養殖小區大中型沼氣工程建設,積極推廣“種、養、加、沼”四結合的循環利用模式,推進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修改“十一五”期間農村戶用沼氣池建設目標,大幅度提高農村沼氣用戶的比例,控制散煤、劣質煤和薪柴的使用,減少大氣污染物的排放。盡快建立以農村生活污水、垃圾處理以及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為主體的農村環??萍贾误w系。大力研究、開發和推廣農村環保適用技術。積極開展農村環??破展ぷ鳎岣呷罕姳Wo農村環境的自覺性。建立農村環保適用技術制度,積極開展咨詢、培訓、示范與推廣工作,促進農村環保適用技術的應用。
(五)增加農村環境保護投入,有效治理農村、農業污染。增加財政投入,切實把農村環?;A設施建設、環境污染治理融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環境保護財政專項資金應增加用于農村的比例,市、縣政府用于農村環境保護的財政預算應逐年增加,重點支持飲用水源地保護、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組織編制和實施農村環境保護規劃,以規劃帶動項目,以項目爭取資金,將農村環境保護落到實處。建立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投入機制,鼓勵社會資金參與農村環境保護。逐步實行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收費政策。積極探索建立農村生態補償機制,從煤炭、石油的銷售收入中集中一定比例,建立陜北煤炭石油開發區可持續發展基金,用于當地環?;A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恢復。
加大農村生活污染治理力度。因地制宜,采取分散與集中處理相結合的方式處理村鎮生活污水。推廣延安市“組保潔、村收集、鎮處置”的城鄉統籌的垃圾處理模式(縣域面積較小的可采取“組保潔、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置”模式),提高農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運率和處理率。新農村建設規劃必須設有環境保護專章,建設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做到不欠新帳。
要像重視城鎮飲用水安全一樣重視農村飲用水安全問題,盡快劃定村鎮飲用水源地,落實保護措施,確保飲用水源水質安全。按照“近期與遠期結合,用水與節水結合,集中與分散結合,開發與保護結合”的原則,科學規劃,合理布局,調整農村飲水工程建設的目標,盡快徹底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
(六)加強宣傳教育,提高農民的環境保護理念。各級政府及其主管部門應當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和網絡等手段,向廣大農民宣傳科學發展觀以及環境保護的理念;教育廣大農民保護環境、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在全省農村廣泛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文明衛生村莊、家庭競賽活動,抓典型,樹樣板,移風易俗,倡導文明衛生節儉的生活習慣,提高廣大農民保護環境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引導他們自覺遵守環保法律法規,積極主動參與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維護自身合法環境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