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氣象服務工作大會講話稿

時間:2022-06-10 08:45:00

導語:鄉村氣象服務工作大會講話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村氣象服務工作大會講話稿

是一個農業大市,也是國家重要的糧、棉、油、豬、漁、蛋生產基地之一。近年來,面對極端氣候災害多發頻發的嚴峻形勢和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對氣象服務日益增長的迫切需求,在國家和省氣象局的大力支持下,我們以“鄉村氣象服務專項”工程建設為抓手,以試驗區新農村建設為平臺,積極推進氣象為農服務試點工作,不斷加強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和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建設,著力提升氣象為農服務能力和水平,有力地促進了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向好發展。去年,全市實現農業總產值94.4億元、農業增加值54.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807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3.5%、13.9%和16.2%。我們的主要作法是:

一、加強資源開發利用,不斷延伸氣象服務領域

隨著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農民對氣象服務的需求越來越旺盛,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我們堅持以需求為牽引,以服務為引導,進一步開發和利用本地氣候資源,提供系列氣象服務產品,不斷擴大氣象為農服務領域。

一是加強農業防災減災服務。實踐證明,氣象在農業防災減災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替代作用。近年來,我們積極開展氣象災害動態監測、預警預報、應急處置和跟蹤評估等工作。去年,我們先后了“低溫陰雨將至,稻棉苗期管理不可放松”、“早稻須防僵苗遲發,因天制宜科學管理”和“盛夏時節將有連續暴雨來襲,注意農田排漬排澇”等預警信息和服務產品,并在災后實施跟蹤調查,撰寫了災害影響評估報告。為將氣象防災減災工作大局化、制度化,我們在全省率先編制和出臺了《市氣象災害防御規劃》,提出了我市6種主要氣象災害的防御布局和具體措施,并且納入到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之中。

二是加強特色農業氣象服務。優質糧油、名特水產、生態畜禽、綠色蔬菜是我市四大特色農業。結合本地特色農業發展,我市氣象部門開發出了糧油、畜禽、大棚蔬菜、特種水產等10大類50種氣象服務產品,并且組織編寫了《水稻高產優質栽培氣象支招》、《因天制宜,科學養鱔》、《油菜產量不穩的氣象癥結及其對策》、《優化氣象生態,科學混養魚鱉》、《氣象與蔬菜》、《魚鴨混養》等6本科普氣象讀本,引導農民趨利避害,發展生產。同時,我們還組織相關部門開展了“氣象要素對網箱養鱔影響”的課題攻關,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有力保障了養鱔產業的健康發展。

三是加強農業氣象決策服務。在此方面,我們不斷深化氣象服務內涵,組織農業、氣象等部門,依托國家農業科技示范園,加強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氣象研究。下一步,我們還將著手進行農業項目氣候適應性論證,研究農業氣候災害風險區劃和主要農產品種養專業氣候區域,提供詳細的農業氣候資源分布和農作物區劃信息,以利于各地在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過程中,適應性地利用和開發好本地氣候資源,為優化農副產品品質、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做好決策服務,幫助農民把自然風險降低到最小程度,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努力增加農民收入。

二、完善公共服務手段,不斷拓寬信息服務渠道

準確及時提供氣象信息服務,是鄉村氣象服務工作的生命線。對此,我們高度重視,毫不懈怠。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緊緊圍繞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完善服務手段,大力推進氣象服務進農家、到田頭。

一是注重基礎建設。全力推進市、鎮、村三級氣象基礎設施建設,努力夯實基層基礎工作。近年來,我們新建了一座現代化的農業氣象觀測站,改造和提升了氣象信息平臺以及氣象為農服務網站。在農村建立健全了氣象服務網絡,配備安裝了氣象服務終端。同時,還按照“六有”和“六個一”的標準,大力推進氣象服務示范村建設。目前,我們正在布局農村氣象實景視頻監控點,實施“168”預警信息工程,啟動新一代重要天氣實時報警系統和應急移動服務體系建設,力爭實現“應急平臺鏈接到基層、數字預案延伸到鄉村、預警廣播覆蓋到農戶”的建設目標。

二是提供優質服務。我們在全市先后開通“12121”氣象電話、“10620121”手機短信、氣象網和興農網。通過鏈接中國網、農業農村工作網和農業智能網等互聯網絡,以及聯手本地電視、廣播、報紙等新聞媒體,加大氣象信息力度,擴大氣象為農服務范圍,提升氣象優質服務水平。去年,我市氣象部門重要氣象報告、專題氣象服務、氣象旬報、中長期預報、農事建議等服務產品150多期,深受基層干部和農民群眾的歡迎。

三是搞好科普宣傳。為加強氣象科普知識宣傳,近年來,我們大力實施“千村萬戶”氣象培訓工程。通過舉辦各種類型的培訓班或以會代訓等形式,以及將氣象知識納入農村干部群眾培訓內容,共對全市639個行政村、近20萬農戶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氣象科普知識宣傳,不斷增長他們的氣象科學知識和自我的防災減災能力。在科普宣傳過程中,我們還十分注重把農民需求與氣象服務有機對接起來,努力打造“政府——氣象部門——鄉鎮氣象信息工作站——氣象協理員——農戶”的服務鏈條。

三、健全工作體制機制,不斷提升服務保障能力

為適應時展的新變化和滿足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我們從創新體制機制入手,進一步強化組織領導,凝聚社會共識,齊抓共管地做好新時期氣象服務工作,不斷提升氣象為農服務保障能力和水平。

一是強化組織領導。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長任組長,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參加的市農村氣象服務工作領導小組,各地也成立了相應的組織機構,負責做好本地區氣象為農服務工作。同時,市政府還將各地氣象為農服務工作納入年度農業農村工作的考核范圍,給予一定權重分值,進行嚴格考評結賬,從而為推動農村氣象服務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證和責任約束。

二是協調部門行動。加強部門配合,形成聯動機制,是做好氣象為農服務的重要前提。鑒此,我們建立和完善了氣象為農服務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對有關部門工作職責、主要任務和考核目標做出了明確規定,并且定期召開會議,通報工作,協調行動。今年,還準備開展成員單位述職活動,以更大力度、更高要求推動有關部門形成強大支持合力,不斷開創氣象為農服務工作新局面。

三是完善應急機制。為做好氣候災害應急工作,市政府制定出臺了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及災害專項應急救援方案,并且納入到了全市公共事件應急預案體系。各地也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出了本轄區《氣象災害應急響應工作預案》。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強化氣象災害部門聯動機制建設,將15個重點成員單位納入氣象災害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平臺,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協調作戰行動,提高整體應急能力。

我市農村氣象服務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離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人民群眾要求還有較大差距。我們將以這次會議在我市召開為契機,認真貫徹落實本次會議精神,虛心學習借鑒先進地方經驗,再訂新目標,再推新舉措,再譜氣象為農服務新篇章,為推動我市農業農村經濟跨越發展再作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