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國有企業內部審計
時間:2022-10-22 09:08:00
導語:淺談國有企業內部審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鄭維26歲
中國地質大學碩士32002班
地址:河南油田設計院-鄭維
郵編:473132
電話:0377-3826628
013633772070
前言:
伴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日益發展,一些企業的財經違紀問題有增無減。顯示了我國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十分薄弱。與此同時,西方發達國家的企業內部審計已近由早期的查錯防弊、發揮保護作用發展到強調經營審計重點。內部審計人員已經有早期的發現問題發展到不僅僅善于發現問題,還要善于解決問題。故強化我國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就成為會計界的當務之急。而我國國有企業也面臨一個嚴重的問題:如何強化國有企業內部審計?
審計由獨立的專門機構或人員接受委托或根據授權,對國家行政、事業單位和企業單位及其他經濟組織的會計報表和其他資料及其所反映的經濟活力進行審查并發表意見。
審計從不同的角度加以參考,可以作出不同的分類。本文就是從被審計單位關系不同,所劃分的內部、外部審計入手,淺談一下內部審計。
內部審計是與國家審計、社會審計相并列的一種審計形式,是與外部審計(包括內部審計和社會審計)相對而言。
一、內部審計職能定位
正確認識內部審計的職能,是建立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內部審計制度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之一,這對深刻、全面地認識內部審計的本質,正確行使內部審計職能具有重大意義。
(一)、內部審計具有管理職能
從內部審計發展的歷史來看,內部審計一直是為管理者服務的。事實上,內部審計從查錯防弊到參與內部控制的建立,發展到風險管理一直都是作為管理的一種手段為管理者服務的。
有人認為內部審計沒有管理職能,它獨立于管理部門之外,是對管理控制的再控制,是對管理監督的再監督。如果我們從某種角度上孤立地看待內部審計,則這種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從企業整體來說,內部審計應服從于企業的總目標。如果把內部審計置于“對管理控制的再控制,對管理監督的再監督”的地位,反而會損害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及其審計效果。因此,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上,內部審計不應獨立于管理之外,而應從屬于管理,發揮管理職能,它在企業內部應處于“參與者”、“協調者”的地位。
(二)、內部審計具有經濟控制、內部公正兩大職能,經濟控制是其基本職能
內部審計的本質是一種特殊的組織控制,它是通過對流入一個企業的具有控制功能的信息的質量和完整性進行評價來實現的。所以,從內部審計的目的和本質上看,經濟控制應是其基本職能。
內部審計的另一項職能是內部公正。它從屬于經濟控制這一職能,并為之服務。
內部公正這一職能是從經濟評價、經濟鑒證這兩個功能引申、綜合得來的。從企業內部的各級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來看,無論是從主觀上,還是客觀上,都需要對其經營的效率、效益、責任進行評述。如果沒有這一過程,則會使內部責任不清,賞罰不明,造成內部環境的不公正。因此,我們可以說進行經濟評價和經濟鑒證,其實質就是在企業的內部行使公正職能。但如果我們簡單地以經濟評價和經濟鑒證這兩個職能來代替內部公正,則既掩蓋了其實質,也影響了對內部審計實質的理解。
二我國國有企業內部審計現狀分析
在實習的過程中,我參與了對多家二級單位的內部審計工作。發現了許多問題(附件)??梢哉f只要有審計,就有錯誤。一些國有企業的財經違紀問題有增無減,屢禁不止,其中一個重要問題就是企業內部審計是十分薄弱。我國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和企業經營管理模式,使人們對內部審計的認識產生了許多誤區。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要充分發揮現代企業內部審計的職能和作用,必須澄清對內部審計的某些錯誤認識。
(一)、內部審計認識的誤區
誤區一:內部審計具有“雙向服務職能”。既承擔著代表國家對各部門和企事業單位加強監督管理的職能,又要為企業經營管理服務。
誤區二:強調領導重視,認為應由各部門、各企事業單位行政領導主管內部審計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內部審計的職能。
誤區三:過分強調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和權威性。主張內部審計實行派駐制,并賦予其處罰權力,完全把內部審計同本單位割裂開來,其實質是把內部審計變成外部審計,扭曲了內部審計的本來面目。)
(二)、產生認識誤區的根源
我個人認為,產生以上內部審計認識誤區的根源,在于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觀念導致了行政管理模式和國有企業產權制度的不完善。企業的內部機構被按照國家行政單位設置。
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實行高度集中的經營管理方式,一切都要按照國家需要設立機構,內部審計機構被當作行政部門來設置。其目的就在于把內部審計作為行政管理的一種手段,以監督企業的行為。正是這種制度的缺陷,使得內部審計職能、目標不明確,在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不完全一致的情況下,內部審計處于兩難境地,弱化了其監督職能。
傳統國有企業產權制度的缺陷也是產生內部審計認識誤區的重要根源。其主要表現在:政府履行經營者職能,因而企業不負盈虧;剩余所有權不可轉讓,企業沒有被淘汰的壓力。在這種殘缺的產權制度下,盡管實行委托制度,但由于缺少科學的激勵與約束機制,使得權利與責任失衡,產生了“內部人控制”問題。把內部審計置于企業負責人的領導之下,無異于形同虛設,又怎能發揮其監督企業的職能作用呢?
三中美內部審計比較分析
建立一個完善的內部審計制度,必不可少需要了解、借鑒外國的內部審計。在這里我對比分析了中美的內部審計之異同。
(一)、中美企業內部審計主要特征
美國現代內部審計的產生于20世紀30年代的“華爾街”金融危機。內部審計機構在70年代末以前,大多設在管理層以下,獨立性受到很大的限制。70年代末,出現了新的組織機構,既董事會下設與高級管理層平行的審計委員會,業務直接受審計委員會領導并向其報告工作。與中國內部審計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下表:
中美內部審計的特征對比
美國內部審計的特征
中國內部審計的特征
1、內部審計對本單位的一個權威組織負責
1、內審機構被按照行政部門設置
2、內部審計師的工作計劃、人員配置、財務預算呈送本單位高級管理部門
2、內部審計人員就工作計劃、人員配置、財務預算與上級審計機構直接聯系
3、內審人員不僅要善于發現問題,而且更要善于解決問題
3、工作的重點在于發現問題,作為一個監督部門存在。
可以看出我國與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內部審計制度上有一定的差距。在這些方面,我國的內部審計在近年內已逐步向國際慣例靠攏。
(二)、對比中美內部審計與政府的關系
在美國,內部審計行業與政府基本上沒有關系。政府對內部審計沒有專門立法,內部審計具體規定取決于各個企業。唯一有政府性質的、在美國最有權威制定規章制度的權力性機構“證券交易委員會”規定:第一,上市公司必須設立內部審計委員會,由不參加經營的外部董事組成;第二,任何一個企業必須有內部審計部門;第三,必須有獨立于該公司的審計人員。內部審計協會規定了內部審計人員必須遵循的行為準則、道德準則和從業準則,因此,內部審計機構是一種企業內部自律性組織。
我國內部審計從體系到主體都與政府有緊密的聯系。國家審計監督包括國家審計、社會審計、內部審計,內部審計成為整個國家審計監督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三)、對比中美內部審計的職權與內容
中美內部審計的職權對比
美國內部審計的職權
中國內部審計職權
1、監督企業遵循已有的政策和規則
1、要求有關單位按時報送有關文件資料,對其進行審核、取證
2、檢查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是否得到有效執行
2、參加有關會議
3、提高企業運轉效率和降低企業運營成本
3、對違紀、違規、違法及阻礙審計工作的行為提出處理意見
4、檢查企業的經濟活動是否欺騙或會計記錄虛假現象
5、檢查企業的經濟活動是否符合國家或政府的法律
中美內部審計的內容對比
美國內部審計的內容
中國內部審計的內容
1、財務收支審計。
1、財務計劃或單位預算的執行和決算
2、違紀審計
2、財政、財務收支及其有關的經濟活動
3、效益和效率審計
3、經濟效益
4、合法合規審計
4、內部控制制度
5、內部咨詢。投資決策分析
5、經濟責任
6、建設項目預、決算
從兩國的審計內容看,是基本相同的。從兩國的審計人員職權對比,我國注重于保證審計行為本身,如審核資料、取證、參加會議了解情況及審計結果的處理意見;而美國注重于保證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有效、企業效益與效率及遵紀守法。
(四)、美國內部審計值得借鑒之處
1、企業內部審計組織機構需要根據我國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的推進進行徹底地變革。
我國企業目前正在進行現代企業制度建設,進行股份制和有限責任公司的轉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正在發育,隨著股份持有者、董事會的出現,內部審計組織機構、內部審計的職權的變更也成為一種客觀需要。
2、加快制定內部審計行業從業準則和內部審計職業道德準則、制度的步伐。
規范、科學、嚴謹的內部審計執行標準和準則,是內部審計客觀、公正和職業權威的有力保障,同時也是建立我國內部審計監督體系的需要。
3、盡快提高內部審計師的素質和實現審計電腦化。
四、加強企業內部審計的建議與思考。
內部審計作為企業自我約束和監督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一個重要標志,加強內部審計則是企業轉化經營機制、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客觀需要。在現代企業制度下,企業對內部審計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走出計劃經濟體制下內部審計認識的誤區
建立一個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現代企業制度的內部審計制度首先需要走出計劃經濟體制下對內部審計認識的誤區,必須重新認識內部審計,首先確認內部審計僅有單向服務職能——為企業服務職能;其次只有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內部審計才能受到重視。內部審計的獨立性是相對的,其權威性在于功能的發揮;內部審計的職能發揮要受技術、人員素質的限制,內部審計人員資格應實行統一選擇制度。筆者認為,對內部審計的上述認識,必須滿足如下條件:
(1、變傳統企業制度為現代企業制度。傳統企業制度的產權制度本質上是政府產權制度。這種單一化的產權制度與市場經濟不相容,企業內部審計監督機制不能發揮作用。在現代企業制度下,財產的終極所有權和企業的法人財產權是分離的,在健全的法人治理結構下,股東大會、董事會、經理、監事會之間是分權制衡的關系,企業“內部人”會格外關注內部審計,以使其充分發揮監督作用,監督其他“內部人”的行為。
2、變行政設立內部審計為企業按自身實際需要設立。在現代企業制度下,企業可根據其經營規模、管理復雜程度等,確立建立何種形式的內部審計?;蛘卟辉O立內部審計,常年聘用社會審計人員等,這樣更能體現內部審計僅有單向服務職能——為企業服務職能;的本質。
3、變行政管理模式為協會管理模式。由于我國建國后很長一段時間,行政管理模式成為經濟管理的主要模式,各行各業里,本來應由民間或行業自行管理的領域,也深深烙上行政管理的烙印,越來越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和行業自身發展的需要。在內部審計發達的西方國家,大都實行協會管理,由協會對內部審計進行監督,并協調其與各方面的關系,政府機關僅僅就某些方面對其加以限定,沒有太多的干預。實踐證明,這種做法很有利于內部審計的發展。
4、變企業選擇內部審計人員為協會統一選擇。在改變行政管理模式之后,加強協會對內部審計的管理就顯得十分重要了,可以對內部審計人員實行統一注冊考試制度,做到持證上崗,促使其在業務水平和技能上滿足現代企業對內部審計的要求。)
(二)、建立與現代企業制度相適應的內部審計模式
設立內部審計機構是各企業單位建立自我約束和監督機制的一種措施,其目的在于加強對本單位的審計監督,促進提高本單位的工作效率,提高其經濟效益。一般而言,審計機構隸屬的領導層次越高,獨立性就越強,地位就越高。
在現代企業制度中,股份制是企業主要的、典型的組織形式。國有企業的原有內部審計機構模式已經不適應股份制企業的要求。目前,股份制企業內部審計機構的組織模式,按隸屬關系分,主要有以下幾種:
1、監事會領導的組織模式。
2、總經理領導的組織模式
3、董事會領導的組織模式。
在這種組織模式下,內部審計能夠保持較高的獨立性、權威性和地位。但是,由于董事會實行集體討論決定制,這會影響內部審計的正常進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可在董事會下設審計委員會,審計委員會由執行董事和內審人員組成,內審機構在審計委員會的領導下進行工作。這樣的組織模式是比較理想的模式。
以上幾種組織模式各有利弊,可根據企業具體情況進行選擇。
(三)、內部審計應以經濟效益審計為中心
傳統的財務審計,主要是對企業經濟活動的真實性、合法性、合規性進行審查、評價及報告?,F代企業制度下的內部審計,則應該站在企業的立場上,為維護本企業正當的經濟利益,以經濟效益審計為工作的中心,著眼于挖掘企業增加利潤的潛力;注重于本企業經濟活動的效率、效果進行審查和評價;注重于如何當好領導改進經營管理的參謀,發揮內部審計建設性的職能作用。同時,應搞好效益審計和其他各類審計的結合,更好地為決策層和管理層服務。
內部審計要以財務審計為基礎,以經濟效益審計為中心,在核實財務會計資料真實、正確的基礎上,展開經濟效益審計。審查企業生產經營中的財務成果是否真實、準確,審查利潤率等,還可以對影響企業財務成果的因素進行分析,以評價企業的經濟效益,以及挖掘企業提高經濟效益的潛力。
(四)、內部審計應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審計相結合
企業內部審計作為企業內部的一個管理職能部門,向本單位負責,是企業管理機能的一部分。隨著企業經營活動的多元化和企業管理的現代化,單純的事后審計已不能對企業的經營活動作出全面、科學、準確的評價。因此,內部審計要做到的事前、事中、事后審計相結合,使之貫穿于經營管理的全過程。首先,要對會企業的計劃、決策進行審計,審查決策方法的科學性,審查決策所依據的資料、數據的可靠性,審查決策有關保證措施的可行性和執行情況與結果。在企業經營決策過程中,內審機構應積極參與項目可行性研究,對各方面進行經濟技術分析和論證,提出自己的意見,作為企業的決策參考。項目上馬后,要進行跟蹤審計調查,對計劃的實施、方案的落實和決策的執行、經濟效益和工作效果進行分析。當經濟活動結束后,內部審計應對計劃、決策的完成情況作全面、綜合的審查、分析和評價,總結經驗教訓,并提出改進意見。通過事前、事中、事后審計相結合的方法,可以降低企業在項目建設中的消耗,挖掘企業的潛力,從而保證企業預期效益的實現。
(五)、內部審計應做到規范化,內審人員素質有待提高
內部審計作為一種獨立的職業存在,就應該有一套公認的職業規范,即把內部審計納入規范化的軌道。在現代企業制度下,內部審計機構不再是作為國家審計機關的附屬機構對企業進行監督,而是企業內部管理自我約束機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僅接受國家審計的業務指導和監督。因此,適合于國家審計機關的有關工作規范并不一定就適合于內部審計,而現代企業制度為內部審計又賦予了新的內容,內部審計在新形勢下,應有自己的職業規范。
企業內部審計制度是否真正地能為企業實現其最終目標服務,不僅要有完善的內部審計實務標準作為內部審計人員的行為規范,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批合格的、高素質的內部審計人員。高素質的內部審計人員除應具有嚴謹的工作作風,高度的責任心,還須有過硬的業務能力。要提高我國內部審計水平,應該從提高內部審計人員素質入手,為此,應建立“注冊內部審計師”資格考試制度。這樣,可以較大幅度的提高內部審計人員的素質,使內部審計機構真正成為現代企業管理的臂膀,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六)、我國現階段現代企業制度下內部審計組織機構的設置
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體制的產權清晰、權責明晰、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企業制度。在現代企業制度中,公司制是主要的、典型的組織形式。公司一般是根據權力機構、執行機構、監督機構相互分離、相互制衡的原則,依據法律制定企業的章程,組建由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組成的公司組織機構。為了適應現代企業制度的機制,必須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內部審計制度,包括內部組織機構的設置、工作重點、人員的素質等都需要提高和改善。
現代企業制度下內部審計組織機構的設置原則
內部審計組織機構是內部審計工作的基礎,科學、有效的內部審計組織機構,是內部審計發揮作用的關鍵。為了充分發揮內審的作用,企業在設置內審組織機構時應堅持兩條原則:
1、獨立性原則。這是設立內部審計組織機構最重要的原則。在這個原則指導下,內審組織機構在組織人員、工作和經費等方面應獨立于被審計單位,獨立行使審計職權,不受股東、總經理、其他職能部門和個人的干預,以體現審計的客觀性、公正性和有效性。如果將內審機構隸屬或合并于本單位的其他部門,就會使內部審計失去其應有的獨立性。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在它的《內部審計實務準則》的一開始就強調:內部審計師“必須獨立于他們所審核的活動”“獨立性可使內部審計師提出公正的不偏不倚的鑒證和評價,這對于正確的審計工作實施是必不可少的”,而這一點,是“要通過組織狀況和客觀性來獲得的”。
2、權威性原則。這是內審工作充分發揮作用的另一個關鍵因素。主要體現在內審組織機構的地位和設置層次上。內審組織機構的組織地位和設置層次上。內審組織機構的組織地位和設置層次越高,權威性越大,內審的作用就發揮得越充分。美國內部審計的實踐也表明,內審的組織地位和作用的發揮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面,作用的擴大為內部審計贏得較高的組織地位創造了機會;另一方面,組織地位的提高,獨立性增強又為內部審計人員卓有成效地履行其職責,發揮內部審計的職能作用提供了條件。另外,內部審計要有一定的處罰權,這樣才能充分體現內部審計的權威性。
現代企業制度下內審機構模式的最佳選擇
從內審機構設置的原則上看,第三種模式最為科學、有效,即在董事會下設審計委員會,在行政系統——經營管理系統設置審計機構。內審機構,作為審計業務,要向審計委員會負責并報告工作;作為行政內容,要向總經理負責并報告工作;審計委員會成員由董事長、非執行董事、總審計和非公司董事(外聘)等組成。這種組織模式是現代企業制度下內審組織機構的最佳模式,其理由如下:
1、能夠最大限度地體現內審的獨立性和權威性。現代企業制度強調內審機構的獨立性和權威性,而獨立性和權威性的強弱取決于內審機構的隸屬關系和領導層次的高低。領導層次越高,獨立性和權威性越高,反之越弱。董事會和經營管理機構是企業的主要領導機構,故在其領導下的內審機構能夠較好體現它的相對獨立性和權威性,從而為內審工作順利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2、這種雙向負責、雙軌報告,保持雙重關系的組織形式,與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的《內部審計實務準則》的要求相一致。該準則在它的緒言部分指出,“內部審計的目的是協助該組織的管理成員有效地履行他們的職責”,而內審所要協助本組織的“管理成員”,是“包括管理人員和董事會成員”兩方面的成員的;內審機構是“根據高級管理層和董事會所規定的政策來執行其職能”的,其宗旨、權力和責任的說明(章程),是“由高級管理層批準并得到董事會認可的”。
3、這種內審組織機構模式,有利于保證現代企業制度下內審職能的發牢揮。傳統審計多強調和偏重于內審的監督職能,忽視了內審的評價、鑒證和服務職能。從西方現代內部審計工作的發展來看,其重心已轉移到評價、鑒證和建設性功能的發揮,這同樣也是我國內審的發展趨勢。在這種組織模式下,內審機構作為審計業務,主要發揮監督職能;作為行政內容,則承擔評價、服務等職能,更好地實現內部審計促進“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職能的發揮。
展望內部審計的未來
應該看到,企業規模的日益擴大,社會對更大的會計責任和更多有效地控制費用及資源的需要,都會對內部審計向職業化邁進產生很大影響。內審人員只有充分充實自己,能夠對內部控制進行獨立的觀察并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才可能被看作是管理機構的助手,樹立自己的地位。任何一個職業其權威的來源存在于職業本身;它的知識體系、內部制度規定、成員的素質等等。目前,內部審計在某些方面尚有所欠缺,在其向職業化邁進的過程中仍有重重困難,但內部審計界對此充滿信心,我們看到的是一個雄心勃勃、方興未艾、還沒有成熟的職業。
結束語
實踐證明,企業內部審計開展的難度很大,稍一放松管理,不僅內部審計會走過場、走形式,且會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
因此,只有注重實效,從責任管理上強化,才能保證和提高內部審計的質量,才能進一步發揮內部審計的功能作用。主要加強三個方面的責任管理。首先要建立與現代企業制度相適應的內部審計制度。明確企業內部審計應以經濟效益為中心。落實內部審計人員的崗位責任制,增強審計人員的工作責任心,提高審計人員的素質。強調企業內部審計的“單項服務職能”,使企業內部審計擺脫計劃經濟的烙印。以真正強化企業內部審計的監督、服務功能,實現企業經濟效益的最佳化。
【參考書目】
1]馮均科《論審計體系的目標設定》經濟科學.1999.4
2]蘇德碩《建立現代企業內部審計制度若干問題的思考》審計
理論與實踐.1999.2
3]嚴俊芳《二十一世紀中國審計走向》經濟研究參考.1999.83
4]劉志堅《審計機關文化建設窺》審計研究.2000.2
5]朱小平《關于股份制企業集團內部審計模式的探討》審計研
究.2000.2
6]劉桂良.《論獨立審計質量控制體系》廣西審計.1999.2
7]曾鐵兵楊援朝《深圳市會計師事務所體制改革調查報告》財
會通訊.1999.5
8]蔡春《審計理論結構新探》《會計之友》2000年第4期
9]葉素明《規避審計風險》《財會世界》
10]武漢大學(余玉苗)《西方現代內部審計理念與方式的特征》
《財會通訊》1999第6期
11]吳水澎、陳漢文、邵賢弟《企業內部控制理論的發展與啟示》
《會計研究》2000年第5期
12]馮均科.論審計體系的目標設定經濟科
學.1999.4
13]林穎《協調內外審計工作提高審計效率》財會通訊2001-2
14]戴曉注冊會計師形成審計工作底稿中的常見誤區及糾正:《上海
會計》2000年第1期
15]peterb.b.turney,《abctheperformancebreakthrough》,1996
16]明亮、吳征注冊會計師審計失敗的成因及規避《上海會計》2000
第7期
17]卞繼紅知識經濟對審計的影響初探財會月刊2000年第6期
致謝詞
首先,我要感謝我的指導老師畢重榮老師。無論是在我擬題還是定稿時,畢老師都給我莫大的關懷與幫助。在我選題時,她經過反復的思考,為我的題目與提綱提供寶貴的參考意見。這對我開拓論文寫作思路提供了極大的幫助。另外,在我論文完畢之時,她又耐心地為我的論文進行修改,細心地指出我論文中的不足之處,使我論文的思路更為清晰,道理更為透徹。
其次,我要感謝會計系的各位老師。正是他們四年來對我的諄諄教誨,才使我現在對會計知識的學習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才有能力完成會計本科論文,從而給大學四年學習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最后,我還要感謝各位同學。我衷心的感謝大家在大學四年中給我的關心與和鼓勵,沒有大家的關心與和鼓勵,我的學習與生活不會充滿精彩。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