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信訪工作培訓授課提綱
時間:2022-05-08 03:45:00
導語:干部信訪工作培訓授課提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領導們同志們:
當前正值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中央黨的*精神的熱潮中,確保社會穩定是*的要求所在。今天,能有機會與大家面對面地交流學習,共同研究分析當前信訪穩定工作中面臨的一些突出問題,探討改進工作的措施和辦法,感到非常榮幸。按照培訓班的安排,結合近年來的工作實踐,我就如何做好新形勢下的信訪工作,談幾點體會,供大家參考。
一、認清形勢,提高認識,切實增強做好信訪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信訪工作是體察民意的"寒暑表",是維護社會穩定的"減壓閥"。鄉鎮信訪工作是鄉鎮黨委和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農村群眾的呼聲和要求,通過鄉鎮信訪渠道直接反映上來;一些苗頭性、傾向性的問題,通過鄉鎮信訪渠道協調化解,消除在萌芽狀態。做好鄉鎮信訪工作,是實現"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維護農村群眾合法權益的根本要求,對于改善黨群干群關系,維護農村社會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從全國形勢看做好信訪工作的重要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也應該看到,我們面臨的發展機遇前所未有,面對的挑戰也前所未有,我們所處的既是一個發展機遇期,又是一個矛盾凸顯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深層次矛盾逐步顯現,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明顯增多。"三農"、社會就業再就業、社會保障、國有金融系統不良資產過大等問題,城鄉差距、貧富差距的拉大導致居民治安敏感度上升,農村社會治安管理落后、應變能力差,城市流動人口增多、治安環境復雜,加上我國警力不足的現狀,都是影響居民安全感的重要原因。這些問題,看起來是經濟問題,實際上也是政治問題,如果我們不重視、不抓緊應對這些挑戰,不僅會干擾和制約經濟社會發展,影響社會和諧穩定,也會阻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從全國的角度來講,目前出現的矛盾和問題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化。30年的改革開放不僅極大地改變了我國的面貌、改善了人民群眾的生活,而且深刻地改變了國家的社會結構,我國的經濟結構、城鄉結構、產業結構、階層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經濟成分、就業方式、分配方式、組織形式日趨多樣化。我國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在市場競爭中共同發展的局面基本形成;我國城鄉結構發生顯著變化,城市化水平從2000年的36%上升到"十五"時期末的43%,城鎮人口從4.59億增加到5.6億;我國社會階層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在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中,出現了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于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者等新的社會階層;我國社會組織形態發生了新的變化,目前,就業方式日趨靈活,已有60%以上的城鎮從業人員在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中工作,越來越多的"單位人"變成了"社會人"。我國社會結構的劇烈變動,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這些矛盾和問題成為我們構建和諧社會中的重要的不和諧不穩定因素。
二是利益格局調整不斷加深。當前,我國改革發展面臨的社會背景和社會基礎發生了重大變化。從改革內容來看,我們需要推進的主要是一些涉及面寬、利益調整層次深、配套性強、風險比較大的改革,社會利益關系更趨復雜,統籌協調各方面利益關系難度加大。從改革動力來看,改革初期,人心思變和較低的社會預期激發著人民群眾的改革熱情,社會的動力與政府的牽引力緊密結合,推動著改革快速推進。隨著改革不斷深化,人們對改革發展的社會預期普遍提高,對改革發展成果的分享要求明顯增強。如何在利益格局的調整過程中,切實加強和改進社會管理,統籌協調好各種利益關系,妥善處理好各種利益矛盾,不僅直接關系到社會穩定和諧,而且直接關系到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
三是公共需求急劇增長。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然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緊緊抓住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表現出一些新的形式和特點,其中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公共產品、公共服務需求同公共產品、公共服務供給不足之間的矛盾日趨突出。近年來,城鄉居民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公共需求大幅上升,人民群眾的公共需求正逐步由生存型向發展型升級,我國公共需求呈現出增長迅速、主體多元、結構復雜、需求多樣的特點。但是,滿足人們的公共需求是一個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漸進的動態的歷史過程。如何在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公共服務、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產品的同時,對人們迅速提高的公共需求加以正確引導,切實防止超越階段把人們的"胃口"吊得過高,已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任務。
四是人們民主法制意識不斷增強。隨著我國社會結構的深刻調整,我國利益主體日益多元化,不同的社會階層與利益群體必然會產生不同的價值觀念、不同的利益訴求、不同的利益表達和利益維護方式,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明顯增強。特別是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人民群眾的民主法制意識不斷增強,政治參與的積極性明顯提高,維護自身權益的要求日益強烈,對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對實現自我價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有著更高的期待。而由于目前我國民主法制的不健全,農村群眾應享有的基本對村級事務的知情權、決策權、參與權、監督權等基本權利還沒有得到有效保障,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矛盾和問題,他們希望通過咨詢、對話、上訪等方式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但我們的有些干部卻沒有適應人民群眾維權意識增強帶來的新變化,仍然習慣于過去計劃經濟條件下的群眾工作方法,工作方式方法與時代要求不合拍、與群眾不對路,導致費力不少、收效了了,極少數干部片面認為上訪群眾是歪曲事實、無理取鬧、胡攪蠻纏,往往采取高壓方式,又造成了農村社會的不穩定。因此,如何切實加強和改進社會管理,在求同存異中形成社會共識,在包容多樣中擴大社會認同,已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認真研究的一個重大課題。
五是各種社會矛盾集中出現。人類迄今為止的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經歷了二三百年,先后有60多個國家和地縣進入了工業社會,但所有這些國家和地縣的人口不到12億、約占世界人口的20%,而我國擁有13億多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一個13億多人口的國家要在不到100年的時間跨度內實現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轉變,這是人類歷史上史無前例的偉大變革。我國要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100來年走完西方發達國家二三百年才走完的工業化、城市化歷程,這就意味著西方國家漸次出現的矛盾和問題,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可能會集中出現。特別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20年內,由于我國要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由此帶來的矛盾和問題將會更加凸顯。這些新形勢、新問題、新特點,給我們做好新時期下的信訪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為基層領導干部,我們不僅要科學判斷、準確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國際國內環境,把改革、發展、穩定三者緊密地結合起來,而且要以與時俱進的精神,緊緊圍繞基層工作實際,不斷加強學習,創新工作思路,提高依法管理基層社會的能力和水平,認真研究影響社會和諧的現實課題,更加積極主動地正視矛盾、解決矛盾、促進和諧,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穩定有序。
2、從全縣形勢看做好信訪工作的緊迫性
縣委、縣政府始終把信訪工作擺在重要議事日程,各鄉鎮、街道認真貫徹縣委、縣政府關于建設和諧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大力加強對各類不穩定因素的排查調處化解的力度,積極開展嚴厲打擊刑事犯罪縣域治理活動,全面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各項措施,確保了全縣社會的持續穩定,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一個和諧穩定的良好環境。但是,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我縣信訪工作仍然面臨著較為嚴峻的形勢。
一是信訪工作面臨較大壓力。20*年,全縣實際發生來縣以上上訪1023起、4993人,同比增加233起、41人,分別上升29%和0.8%,集體訪2*起、2498人。其中,來縣上訪468起、1932人,起數增加21起,人數增加103人,分別上升4.6%和5.6%;去市上訪396起、2596人,分別增加56%、下降4%;到省上訪123起、418人,分別上升50%和12%;進京上訪36起47人,分別上升112%和27%,上訪總量在全市長期居于靠前的位置。上訪人員言詞激烈、情緒激動,行動極端,動輒采取圍堵黨政機關大門、靜坐示威等方式纏訪、鬧訪,嚴重干擾了黨政機關正常的工作秩序,造成了不良影響。
二是影響穩定的熱點難點問題在短時期內仍難以得到徹底解決。我縣在信訪總量下降的同時,突發性群體上訪和越級上訪問題不斷發生,鎮、村信訪案件反映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六個方面:①換屆選舉問題。極個別落后村的換屆選舉工作已到攻堅階段,換屆選舉中出現的程序不合法、個別人拉選票、賄選以及以往村干部工作作風粗暴、工作方法簡單等敏感問題引發的上訪紛紛出現,這類問題占來訪總量的21%。②土地問題。農村土地調整基本結束,但有些鄉鎮土地調整不符合現行國家政策,有關機動地超標、強行占地、亂批亂占宅基地等問題的上訪不斷出現,這些問題占來訪總量的16%;另外,涉及占地補償安置的問題占來訪總量的13%。③改制遺留問題。主要是關于拖欠職工工資、欠繳養老保險金、要求加入醫療保險、借款歸還等問題的上訪持續不斷,越級集體上訪增多,這一類占來訪總量的15%。④困難群體生活救助問題。特別是年末歲尾,更是困難群體要求落實待遇及尋求救助的集中時期,各類撫恤金、救濟金發放和困難群體救助等問題,有可能造成范圍較大的群眾上訪。這類問題占來訪總量的5%。⑤民辦教師問題。目前,我縣個別民師四處串聯,秘密召開會議,繼續反映其身份和待遇等已經有明確答復意見的問題。⑥涉法、涉訴、涉軍問題。各類經濟糾紛、民事糾紛、信訪老戶和涉軍人員上訪一直占據較為突出的位置。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六個方面:①少數基層干部對黨在農村的方針政策理解不透,執行不到位;②極少數干部經濟不清、村級帳目不公開、不真實、透明度差;③少數基層干部作風簡單粗暴,對群眾反映的問題處理不及時或不公道,遇事不按法律程序辦事,甚至激化了矛盾;④有的班子內部不團結,互相攻擊,公開對立,在群眾中造成不良影響;⑤個別村對村莊規劃的執行不嚴謹,亂批亂建,村干部及鄉鎮建設部門把關不嚴,執行力度不夠,導致激化矛盾;⑥仍有部分村執行農村土地承包政策有偏差,土地承包沒有嚴格按照中央政策去辦,有的不做過細的工作,強行收回群眾的承包田等。這些問題,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警覺。
三是少數單位在工作上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個別單位在思想認識、工作措施、落實力度等方面,與上級要求還有較大差距,有的對省、市、縣頻繁開會、研究信訪工作存有厭煩、抵觸情緒,工作不主動,排查不徹底,使相同的問題接二連三地出現;有的對重點時期、敏感時期的信訪工作缺乏足夠的重視,對上訪老戶和可能發生的集體訪心中無數、缺乏預案,看不到重點時期一旦發生重大、群體性問題造成的嚴重后果,從而導致工作的被動;全縣創建"平安"工作還不夠平衡,有的地方人員不落實、經費不落實,技防物防不到位,經常性工作開展不正常,導致盜竊案件發案較多,群眾安全感受到影響。究其原因,主要是個別鄉鎮在對信訪工作的認識上中存在四種誤縣:一是認為信訪工作管的是"雞毛蒜皮的小事"。缺乏政治敏感性和"信訪問題無小事"的意識不強,片面認為信訪工作不是鄉鎮中心工作,不容易出政績,群眾反映的問題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成不了大氣候,無妨工作大局,對出現的問題反應不敏感,處理起來拖拖拉拉,"緊病慢大夫",結果小事拖大,大事拖難,群眾不信任,使問題擴大化、復雜化,或因工作疏漏、留下隱患而形成新的問題,造成重信、重訪和越級訪。二是認為群眾反映問題是"找麻煩"、"鬧事"。缺乏換位思考、宗旨觀念不強、工作作風差,強"堵"硬"壓",思想上不能正確認識和對待群眾來信來訪,存在厭煩、抱怨情緒,把群眾反映的問題視為"找麻煩"、"鬧事",不耐心傾聽他們的呼聲和苦楚,不平心靜氣地與他們溝通,冷"眼"冷"語",不疏不導,輕則不理不睬,敷衍塞責,重則出言不遜,厲聲訓斥。對所發生的集體訪、越級訪,不是主動從自身工作中查找原因而是牢騷滿腹,強調客觀理由,推卸責任。結果誤了群眾的事,涼了群眾的心,損壞了黨和政府的形象。三是處理信訪工作"就事論事"。不能多方面辯證剖析問題、缺乏拓展思路的能力和從源頭上解決問題的辦法,工作中憑經驗、憑主觀臆斷或因私而偏,對信訪個案只重表象,不看實質,看不透問題的根本結癥,弄不清問題的相互關聯,不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處理起來常常是就丁抓丁,就卯抓卯,"糊涂僧判斷糊涂案",結果治標不治本。四是信訪工作習慣于搞"一陣風"。缺乏長效性保障措施,頭腦中"搞好穩定才能求得發展"這根弦沒有時刻繃緊,平時不注重基礎性工作,而是習慣于搞階段性突擊,一遇到敏感問題就倉促上陣,搞集中整治。由此可見,影響全縣穩定的因素仍然大量存在,維護社會穩定的任務還非常艱巨,信訪工作的形勢不容樂觀。全縣各級特別是在鄉鎮工作的同志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當前維護社會穩定的極端重要性。
3、要增強做好基層信訪工作的責任感和自覺性
黨中央提出的所要構建的和諧社會,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前提下的和諧社會,是在深化改革、加快發展、擴大開放條件下的和諧社會;我們所追求的和諧,是創造中的和諧、發展中的和諧,是社會改革、社會變遷中的和諧。和諧社會這種動態性的特征,要求我們必須把信訪工作放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中來研究,把維護社會工作提升到促進社會和諧這個更高層次上來追求,使整個信訪工作著眼于和諧、致力于和諧,有利于激發整個社會的創造活力,有利于促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協調發展。
- 上一篇:水利局長團代會工作講話
- 下一篇:黨建組織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