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鄉土中國后心得體會

時間:2022-06-24 11:19:00

導語:讀鄉土中國后心得體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讀鄉土中國后心得體會

我是一個從農村走出來的人,農村人當然對鄉村有著極為敏感的神經,只要誰敢侮辱農村人,我一定會站出來給于他最大批評。這就是我樸實的感情,農村人沒有任何的不好,只是有點土罷了,對現代社會沒有很深的了解罷了,這有什么呢。

當我看到有一本書是描寫鄉村的時候,我禁不住要去讀一下,這是我最起碼的準則。

我懷著對社會學極大的熱情讀了這本費老的《鄉土中國》,讀罷,感觸頗深。正如費老所說,這本書是一種嘗試,嘗試回答了“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究竟是個什么樣的社會”這個問題。

這里講的鄉土中國,并不是具體的中國社會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里的一種特具的體系,支配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本書從鄉土本色、文字下鄉、再論文字下鄉、差序格局、維系著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別、禮治秩序、無訟、無為政治、長老統治、地緣與血緣、名實的分離、從欲望到需要等方面展開敘述,生動全面地展現了鄉土中國的面貌。每一章都有很多感觸,這里將分開闡述。

1、關于戀愛

戀愛是一項探險,是對未知的摸索。

這和友誼不同,友誼是可以停止在某種程度上的了解,戀愛卻是不停止的,是追求。戀愛的持續依賴于推陳出新,不斷地克服阻礙,也是不斷地發現阻礙,要得到的是這一個過程,而不是這過程的結果。

對于正在談戀愛和憧憬一次轟轟烈烈的戀愛的人來說,這何嘗不是一種策略——推陳出新!有何嘗不是一種忠告——一種過程!

2、鄉土本色

關于“土”的思考“我們說鄉下人土氣,雖則似乎帶著幾分藐視的意味,但這個土字卻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義是指泥土。鄉下人離不了泥土,因為在鄉下住,種地是最普通的謀生辦法”。誠然,當今社會,城里人習慣用土里土氣、土頭土腦來藐視鄉下人,然而只有靠種地謀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貴,土是他們的命根子,是一種高貴的象征,一種質樸的感覺,一種返璞歸真的踏實和厚重。我們的民族與泥土是分不開的,從土里長出過光榮的歷史,土在我們的文化中占有特殊的位置,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又何嘗不該尊重鄉土,尊重農民,尊重自己的文化呢?

關于鄉土習慣與現代社會“我們大家都是熟人,打個招呼就是了,還用的著多說嗎?”這類話是我們形成的鄉土習慣,但他已成為現代社會的阻礙?,F代社會是個陌生人組成的社會,個人不知道個人的底細,所以得講個明白。鄉土社會從熟悉得到信任,而現代社會口說無憑,還要簽個字,畫押,形成法律。鄉土社會的信用并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生于對一種行為的規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時的可靠性。我想這點體現得很明顯,當我們走出那片鄉土來到北京這個大城市的時候,我們會有諸多的不適應,我們會爽快的答應別人,我們不明白為什么說好了這樣卻沒有照辦,不明白為什么不怎么熟悉還要滿臉堆笑,因而我們會受騙、會受傷、會被別人說成傻,可是,真的是傻嗎,只不過我們的鄉土習慣已經不適應這個現代社會罷了。

3、文字下鄉

關于“特殊語言”特殊語言是親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體系的一部分,用聲音來作象征的那一部分。表情動作在面對面的情境中,有時比聲音更容易傳情達意,它常常特別有效。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已經開始拋離鄉土社會,無可否認,文字是現代化的工具,但要明確的是,鄉土社會中的文盲并不是處于鄉下人的愚,傻,而是由于鄉土社會的本質,而其我們單從這一點來了解一個人、批判一個人是不夠的,因為語言和文字是表情達意的一種工具,但并不是唯一的工具,在鄉土社會中,我們有屬于自己的語言和交流方式,有時候大可不必使用文字。所以要向農村提倡文字下鄉,一定要考慮到語言文字的基礎,否則開幾個學校讓鄉下人多認識幾個字也不能使他們“聰明”起來,而這一點對現代社會是很有啟發意義的。

關于傳統

傳統是社會所積累的經驗。

熟悉是從時間里、多方面、經常的接觸中所發生的親密的感覺。在一個熟悉的社會中,我們會得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是啊,我常常在想,怎么在家的時候,自己一個眼神,一種動作很能表達出需要表達的意思,而我們周圍的朋友和親人又不會誤會,怎么到了一個新的環境,一個陌生的社會,簡單的動作,無意的話語可能會引起別人的誤會,還要費盡心機的去解釋,去澄清。我們常常感到在家的時候最自由,我想不僅是因為那里有自己的家人,更多的是從心所欲不逾矩吧!能把一個陌生的環境盡快的適應成熟悉的環境,樂在其中,從心所欲不逾矩大概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掌握的技能吧!

4、差序格局

關于社會類型費老在本章將社會類型分為團體格局與差序格局,差序格局是一個一根根私人聯系所構成的網絡,團體格局指個人間的聯系靠著一個共同的架子,先有了這個架子,而互相發生關聯。他西洋社會更像捆柴,幾根稻草束成一把,幾把束成一扎,幾扎束成一捆,幾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個挑里都屬于一定的捆、扎、把。在西洋社會,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就得給父母膳食費,那是因為大家都承認團體的概念,在團體里的有一定資格,資格取消了就得走出團體,并不是說是人情冷熱的問題,而是權利問題,在西洋社會里爭的是權力,而在我們卻是攀關系,講交情。因為我們的鄉土社會是差序格局的,從這一點來講我們更容易理解西方與東方文化上的不同,更容易明白我們接受不了他們生活方式的深層原因。

費老用生動的語言深入淺出地為我們描繪了中國社會的差序格局,以己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別人所聯系成的社會關系,不想團體中的分子一般大家在一個水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紋一般,一圈圈推出去,越推越遠,越推越薄,所謂倫,也就是從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發生社會關系的那一群人里所發生的一輪輪波紋的差序。這一段,我感受頗深,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這簡單的話語后面蘊含了多少費老在實地調查、用心思索之后的徹悟,字里行間都能感受到作者的智慧與謙遜。就像一些原理,指引著我們分析許多現實問題,他告訴我們,雖然世殊事異,但我們總能發現每個人所表現出來的都反映他所處社會的社會屬性。

5、血緣與地緣

關于血緣與地緣的思考地緣是從商業里發展出來的社會關系,血緣是身份社會的基礎,而地緣卻是契約社會的基礎。契約是指陌生人中所做的約定。在這里,冷靜的考慮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著人們的活動——這一切是現代社會的特性,也正是鄉土社會所缺的。

從血緣結合到地緣結合是社會性質的轉變,也是社會史上的重大轉變。

在親密的血緣社會中商業是不能存在的,這并不是說這種社會不發生交易,而是說他們的交易是以人情來維持的,是相互饋贈的方式,當場算清是陌生人間的行為。

目前為止我所見過的,除了窮苦的老年人擺個攤子,等于是乞丐性質外,大多是外邊來的“新客”。商業是在血緣之外發展的。我注意了一下我的家鄉的情況,確實如此,在馬路前擺攤子多是一些年紀大的老年人,還有就是外來的新客,某家的門婿之類的。畢竟一個村里的當面算清確是不好意思的。

6、維系著私人的道德

關于社會結構格局的差別引起的不同道德觀念如果要了解西洋的團體格局中的道德體系,決不能離開他們的宗教觀念。在象征著團體的神的觀念下,有兩個重要的派生觀念,一是每個個人在神前平等,一是神對每個個人的公道。差序格局中道德體系的出發點最主要的是“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在這個意義上說,差序格局中并沒有一個超乎私人關系的道德觀念,這種超己的觀念必須在團體格局中才能發生。孝、悌、忠、信都是私人關系中的道德要素。這樣說的話,我就可以理解為什么西方的政府工作更透明、更廉潔有效、公民參與程度更高,更重視自己的權利,更強調公平。

7、教化與橫暴

關于教化與橫暴孩子碰著的不是一個為他方便而設下的世界,而是一個為成人們方便所布置下的園地。他闖入進來,并沒有帶著創立新秩序的力量,可是又沒有個服從舊秩序的心愿。從并不征求,也不考慮他們同意與否而設下他們必須適應的社會生活方式的方面說,教化他們的人可以說是不民主的,但若說是橫暴卻又不然。從這一帶你說,父母的規劃對孩子來說是十分不公平的,我也更能理解為什么許多孩子會有很強的逆反心理,他們討厭這設計好而自己有十分不適應的社會。

教化性的權利雖然在親子關系里表現得最明顯,但并不限于親子關系。凡是文化性的,不是政治性的強制都包含這種權力。文化和政治的區別就在這里:凡是被社會不成問題地加以接受的規范,是文化性的;當一個社會還沒有共同接受一套規范,各種意見紛呈,求取臨時解決的活動是政治。文化的基礎必須是同意的,但文化對于社會的新分子是強制的,是一種教化過程。

8、關于感情與了解

穩定社會關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

所謂了解,是指接受者同一的意義體系。同樣的刺激會引起同樣的反應。熟習所引起的親密感覺和激動性的感情是不相同的。它是契洽,發生持續作用;它是無言的,不像感情奔放時鏗然有聲。歌哭哀號是激動時不缺的配合。我想這里的感情大概是激動的意思,與了解相比,激動體現出的是一時的興起,而了解則更給人穩定的感覺。穩定社會關系的力量不是激動而是了解,我品著這句話,每次讀來都有不一樣的感受。夫妻之間,如果多一些了解,就會更能為對方著想,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也大概就不會有這么高的離婚率,這是穩定社會關系;朋友之間,設若大家都能體諒一下,懂得付出,反過來想想,正因為朋友之間這么了解對方,這種關系才能形成并得以延續;戀人之間、親人之間都需要了解來穩定這種關系。

9、關于其他方面的思考

費老在一些章節里的精辟語言總是不經意間帶給我很多思考下面是一些關于某些言語的瑣碎感悟。

與《弱者的武器》的比較

讀了美國著名社會學家斯科特的《弱者的武器》,依然是經典。與《鄉土中國》相比,《弱者的武器》比較詳細地描寫了在馬來西亞村莊的所見所聞,作者通過對馬來西亞農民反抗的日常形式——偷懶、裝糊涂、開小差、假裝順從、偷盜、裝傻賣呆、誹謗、縱火、暗中破壞等的探究,揭示出農民與榨取他們的勞動、食物、稅收、租金和利益者之間的持續不斷的斗爭的社會學根源。而相比之下,《鄉土中國》就宏觀許多,它從大的方面為我們展示了中國基層鄉土社會的鄉土本質,不同的感覺,同樣的經典。

在《鄉土中國》一書中,費老從普通鄉下人的土氣入筆,一反常人對土氣這個詞的藐視,稱贊“土”字用的精當,因為中國傳統社會的小農經濟依靠的正是土地。也正是因為有了土的滋養,才有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業,才有了聚村而居、與世無爭的傳統生活,才有了中國人生生不息的傳統文化根源。鄉土社會的本質不是別的,而正是這種“土氣”。此等的精辟見地,如果沒有一種流淌在靈魂深處的傳統文化意識以及鄉土中國情結,恐怕是很難抒發出來?!多l土中國》所透露的正是這種對本民族文化的認識,或者說是對傳統文化的社會學層面的解析。從《文字下鄉》到《再論文字下鄉》,都是在談論民族歷史、文化對個人根深蒂固的影響。差序格局更為深遠的影響仍然是對中國人行為方式、道德觀念的傳統導向,“公私不分”,“私人道德”盛行,在現代化的今天也不能說是完全消解。而這對于市場經濟的發展,現代化的轉型,無疑是起著消極的作用。

時間的流逝總是在不停記錄歷史的進程,越過世紀的門檻,回首總結上個百年的中國社會學發展,總會有許多名字讓人銘刻在心。

費孝通先生作為一代學人的典范,在幾十年的學術生涯中孜孜以求,為建立中國化的社會學傾其一生心力,可謂著作等身,學問深厚;而其代表作《鄉土中國》更是影響深遠,堪稱經典之作,至今仍嘉惠后輩學人,引領探究中國傳統社會的特質,發掘中華文化的深刻內涵。

也許以后的時光內,也很少會有如此優秀的關于鄉村題材的書了,所以我會珍惜這一次機會,將這本《鄉村中國》讀懂,吃透。這樣的我才會在不遠的以后實現自己的夢想。

如果我有足夠的文采,我也會寫出一本鄉村題材的長篇小說來,可是我覺得我的能力還是達不到要求。也許在某一天,我會突發靈感寫出這樣一本書來,可是到目前為止,我還是沒有任何的靈感。

我希望中國的鄉村能快速的發展,實現我長久以來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