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時間:2022-03-12 10:29:00

導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堅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方略,在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的同時,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

發展現代農業

堅持把發展農業生產力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任務,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增值能力,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

第一節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堅持糧食基本自給,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5億噸左右。加強糧食主產區生產能力建設,提高糧食單產、品質和生產效益。建立糧食主產區與主銷區間利益協調機制。抓好其他區域糧食生產能力建設。

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確?;巨r田總量不減少、質量不下降。加強以小型水利設施為重點的農田基本建設,改造大型灌區,加快中低產田改造,提高耕地質量和農業防災減災能力。

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加快建設國家農業科技創新基地和區域性農業科研中心。加快農作物和畜禽水產良種繁育、飼料飼養、疫病防治、資源節約、污染治理等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培育和推廣超級雜交水稻等優良品種。加強物種資源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

改革傳統耕作方式,推行農業標準化,發展節約型農業??茖W使用化肥、農藥和農膜,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平衡施肥、緩釋氮肥、生物防治病蟲害等適用技術。推廣先進適用農機具,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

第二節推進農業結構調整

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在保證糧棉油穩定增產的同時,提高養殖業比重。加快發展畜牧業和奶業,保護天然草場,建設飼草料基地,改進畜禽飼養方式,提高規?;?、集約化和標準化水平。因地制宜發展經濟林和花卉產業。發展水產養殖和水產品加工,實施休漁、禁漁制度,控制捕撈強度。

優化農業產品結構。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產品。重點發展優質專用糧食品種、經濟效益高的經濟作物、節糧型畜產品和名特優新水產品。

優化農業區域布局。提高黃淮海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和東北平原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在氣候條件適宜區域建設經濟作物產業帶和名特優新稀熱帶作物產業帶。發展農區、農牧交錯區畜牧業,在南方草山草坡和西南巖溶地區發展草地畜牧業,恢復和培育傳統牧區可持續發展能力。在缺水地區發展旱作節水農業。

第三節加強農業服務體系建設

健全農業技術推廣、農產品質量安全和標準、動物防疫和植物保護、認證認可等服務體系。整合涉農信息資源,加強農村經濟信息應用系統建設。推進農業服務組織和機制創新,鼓勵和引導農民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

第四節完善農村流通體系

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和改造,促進農產品質量等級化、包裝規格化。繼續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加快供銷合作社經營網絡改造和城市商業網點向農村延伸。完善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網絡。發展農資連鎖經營,規范農資市場秩序。

增加農民收入

第一節挖掘農業增收潛力

積極發展品種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優勢農產品。延長農業產業鏈條,使農民在農業功能拓展中獲得更多收益。發展農產品加工、保鮮、儲運和其他服務。支持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培育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健全企業與農戶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擴大養殖、園藝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和綠色食品生產。鼓勵優勢農產品出口。發展休閑觀光農業。

第二節增加非農產業收入

推動鄉鎮企業機制創新和結構調整,引導鄉鎮企業向有條件的小城鎮和縣城集中。扶持縣域經濟發展,注重發展就業容量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服務業,壯大縣域經濟。健全就業信息服務體系,引導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有序轉移,保障進城務工人員合法權益,增加農民務工收入。

第三節完善增收減負政策

繼續實行對農民的直接補貼政策,加大補貼力度,完善補貼方式。促進農產品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穩定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建立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嚴格涉農收費管理,禁止向農民亂收費、亂攤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