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要立足實際循序漸進
時間:2022-03-12 11:03:00
導語:新農村建設要立足實際循序漸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黨中央總攬全局、統籌城鄉發展做出的一項重大戰略部署,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重要內容,是新時期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的事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搞好新農村建設一定要立足實際,循序漸進,注重實效。
立足實際,抓住關鍵
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最根本的是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從實際出發做好“三農”工作。實踐中,我們把“三農”工作與建設區域經濟增長極的奮斗目標結合起來,緊緊抓住縣域經濟發展和文明生態村建設兩條工作主線,通過培育壯大縣域經濟以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為推動新農村建設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通過開展文明生態村建設以改善農村面貌,提高農民素質,努力實現農村繁榮、農業發展、農村富裕的目標。
一條主線是,堅持把加快以特色經濟為核心的縣域經濟建設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任務。發展農村經濟必須著眼于統籌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把整個農業經濟活躍起來。發展縣域經濟的著力點要放在壯大民營經濟和特色經濟上,堅持做大做強和做多做活相結合,縣域經濟和小城鎮建設相結合,進一步增強縣域經濟整體實力,走出一條工業與農業協調互動、城市與農村共同繁榮的發展之路。具體工作中,一方面堅持以項目建設為載體,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標準化。目前,全市固定資產千萬元以上龍頭企業達120家、農業產業化率達到42.5%,執行農業標準化生產面積945萬畝,優勢農產品標準化生產覆蓋率達80%以上。全市已有黃驊冬棗、滄州金絲小棗、泊頭鴨梨3個原產地域保護產品。省級知名品牌達到42個。一方面著力發展壯大縣域特色主導產業,全面提升縣域經濟的核心競爭力,讓大部分農民從農業種植中脫離出來,融入到第二、三產業當中,開辟新的增收來源。目前,滄州市16個縣(市、區)都已形成了特色獨具的主導產業,涌現出“中國裘皮之都”、“彎頭管件之鄉”、“汽車模具基地縣”、“電線電纜工業基地”等一批強縣富民的產業。民營經濟從業人員達到120萬人,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311元。
一條主線是,堅持把深入開展以改善農村面貌、提升農民素質為主要內容的文明生態村創建活動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具體實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僅要求改變農村環境,使人與自然、人與環境更加和諧,更要通過促進千百年來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和農村生活方式的轉變,充分激發和調動千百萬農民創造新生活的熱情,使他們以嶄新的精神風貌,投身加快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進程。近兩年來,我們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經濟發展、民主健全、精神充實、環境良好”的文明生態村創建要求,以營造新環境、發展新產業、培育新農民、建設新文化為創建目標,全面推動文明生態村創建。突出特色抓創建,提出了“成片連線、區域示范、全面推進”的創建思路,劃分公路沿線文明生態走廊、自然生態觀光區、特色產業示范區、文化特色旅游區、環城文明生態帶等五類創建區域,基本實現了由典型村示范向區域示范的過渡。
循序漸進,尊重民意
當前,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快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但同時也是一個矛盾凸顯期,農業增效難、農民增收難、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等諸多問題和矛盾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目前,我市16個縣(市、區),有全省第一個財政收入超10億元的縣市,同時還有7個國家和省重點幫扶貧困縣。這一客觀現實,決定了我們在指導思想上不能急于求成,在推進措施上不能搞一刀切。
在實踐中,我們始終堅持“兩個工作原則、抓好兩個方面”。兩個原則:一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區分不同地域、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情況,實施分類指導,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群眾的承受能力科學制定規劃,合理確定目標任務,循序漸進地加以推進。二是尊重民意,干民所盼。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主體,也是新農村成果的受益者,各項政策措施必須得到農民群眾的真心擁護,才能真正轉化為廣大農民的自覺行動。因此,我們堅持從農民群眾最關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見效的事情抓起,把該做和能做的事情做起來,集中解決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特別是教育和衛生欠賬較多等實際問題,使新農村建設的成果惠及廣大農民群眾。兩個方面:一是下大力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特別是抓好基層黨組織建設和鄉村黨支部帶頭人的培養和選拔,以黨的先進性推進新農村建設;二是在全市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各級領導干部下大力轉變領導方式和工作作風,真心實意為群眾辦實事,真正把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作為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的過程,作為凝聚合力、促進發展的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