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基層民主
時間:2022-05-05 02:58:00
導語:城鄉基層民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擴大基層民主,是完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必然趨勢和重要基礎。隨著中國的發展和進步,全國各地城鄉基層民主不斷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渠道增多,民主的實現形式日益豐富。
目前,中國已經建立了以農村村民委員會、城市居民委員會和企業職工代表大會為主要內容的基層民主自治體系。廣大人民在城鄉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的權利,對所在基層組織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實行民主自治,已經成為當代中國最直接、最廣泛的民主實踐。
(一)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
中國13億人口中有8億多在農村。如何擴大和發展農村基層民主,使農民在所在村莊真正當家作主,充分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是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重大問題。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中國共產黨領導億萬農民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推進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途徑,這就是實行村民自治。
村民自治是廣大農民直接行使民主權利,依法辦理自己的事情,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一項基本制度。它發端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發展于80年代,普遍推行于90年代,已成為在當今中國農村擴大基層民主和提高農村治理水平的一種有效方式。
中國憲法規定了村民委員會作為農村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的法律地位。中國的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對村民委員會的性質、職能、產生程序和任期等相關問題作了明確規定,使農村基層民主自治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目前,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已經制定或修訂了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實施辦法或村委會選舉辦法,使村民自治有了更加具體的法律法規保障。
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是村民自治的主要內容。
—民主選舉。按照憲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等法律法規,由村民直接選舉或罷免村民委員會成員。村民委員會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員三至七人組成,每屆任期三年。在選舉過程中,村民委員會成員候選人由村民直接提名和參加投票選舉,當場公布選舉結果,做到公正、公開、公平。村民的參選熱情高漲,據不完全統計,全國農村居民的平均參選率在80%以上,有的地方高達90%以上。截至2004年底,中國農村已建立起64.4萬個村民委員會。全國絕大多數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普遍完成了五至六屆村委會換屆選舉。
—民主決策。凡涉及村民利益的重要事項,都由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討論,按多數人的意見作出決定。鑒于中國農村千差萬別,村莊規模大小不一,在一些人數較多、居住分散的村莊,村民會議面臨難組織、難召開、難議決的實際困難,通過設立村民代表會議,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目前,中國85%的農村已經建立了實施民主決策的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制度。
—民主管理。依據國家法律法規和有關政策,結合本地實際情況,由全體村民討論制定或修改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規民約。村民委員會和村民按照被形象地稱為“小憲法”的自治章程,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目前,中國80%以上的村莊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規民約,建立了民主理財、財務審計、村務管理等制度。
—民主監督。村民通過村務公開、民主評議村干部、村民委員會定期報告工作、對村干部進行離任審計等制度和形式,監督村民委員會工作情況和村干部行為。特別是村務公開,得到了村民的普遍歡迎。
村民自治的成功實踐,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億萬農民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偉大創舉。擴大農村基層民主,實行村民自治,大大激發了廣大農民當家作主的積極性、創造性和責任感,掀開了中國農村民主政治建設的新篇章。
(二)城市社區民主政治建設
城市居民委員會是中國城市居民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是在城市基層實現直接民主的重要形式。
新中國成立后,即在全國各個城市普遍建立居民委員會,實現城市居民對居住地公共事務管理的民主自治。1982年,城市居民委員會制度首次寫入中國憲法。198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了《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為城市居民委員會發展提供了法律基礎和制度保障。1999年,國家在全國26個城區開展了社區建設的試點和實驗工作。此后,在全國開展了社區建設示范活動。到2004年底,全國城市已經建立了符合新型社區建設要求的71375個居民委員會。目前,城市社區建設正在由點到面、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由東部地區向西部地區推進,以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設管理有序、服務完善、環境優美、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區正在全國展開。
如同中國農村村民自治,城市社區居民自治的主要內容也是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在民主選舉方面,選舉的形式經歷了由候選人提名到自薦報名,由等額選舉到差額選舉,由間接選舉到直接選舉,并打破了地域和身份的限制,民主程度不斷提高。近年來,城市社區居民直選蓬勃發展。國家有關部門對26個試點城區的調查表明,城市社區居民對社區居民委員會直選持積極參與的態度,超過九成選民參加了投票。通過直選成立的社區居民委員會呈現出年輕化、知識化和職業化的趨勢。在民主決策方面,社區居民是民主決策的主體,通過社區居民會議、協商議事會、聽證會等有效形式和渠道,對社區內公共事務進行民主決策。在民主管理方面,居委會依法辦事,按照社區居民自治章程和規約規范工作,努力增強居民當家作主意識,實現“社區的事大家管”。在民主監督方面,實行居民委員會事務公開,凡是居民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和涉及全體居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務,都及時向居民公開,并通過召開居民評議會,聽取居民意見,接受居民監督。
(三)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建設
職工代表大會,是保證職工對企事業單位實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制度。在中國,職工在企事業單位中享有的當家作主的民主權利,主要通過職工代表大會制度來實現。
新中國成立后即在公有制企業中實行了職工代表會議制度,1957年后在全國普遍推行了這一制度。中國憲法、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勞動法、工會法和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職工代表大會條例等法律法規,均對職工代表大會制度作了相應規定。依據有關法律,職工代表大會具有五項職權:對企業生產經營、發展計劃和方案有審議建議權;對工資、獎金、勞動保護、獎懲等重要規章制度有審查通過權;對有關職工生活福利等重大事項有審議決定權;對企業行政領導干部有評議監督權;對廠長有推薦或選舉權。
在中國,職工代表大會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代表中不僅有工人,而且有科技人員、管理人員和其他工作人員,能夠代表全體職工民主管理企業。職工代表大會閉幕后,由企業工會委員會作為職代會的工作機構,負責職工代表大會的日常工作。從1998年起,廠務公開在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及其控股企業開始實施,并逐步向非公有制企業拓展。截至2004年底,中國已建立工會的企事業單位有173.2萬個;全國基層工會所在企事業單位建立職工代表大會的有36.9萬個,覆蓋職工7836.4萬人;實行廠務公開的有31.6萬個,覆蓋職工7061.2萬人。目前,建立工會組織的公有制企業中有52.8%建立職工代表大會,覆蓋職工3502.6萬人,占已建立工會公有制企業職工的72.9%;建立工會組織的非公有制企業中有32.6%建立職工代表大會,覆蓋職工2787萬人,占已建工會非公有制企業職工的46.7%。
改革開放以來,職工代表大會和其他形式的企事業單位的民主管理制度在實行民主管理、協調勞動關系、保障和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推進企事業單位的改革發展穩定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國家堅持全心全意地依靠職工辦企業的方針,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將努力推動各類所有制企事業單位建立和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切實解決在這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確保職工的民主權利和合法權益得到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