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化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
時間:2022-07-13 07:07:00
導語:農業產業化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農村改革開放的產物,隨著農產品市場化、農業生產專業化的發展,產業化經營已經從自我發展階段,成為農業農村經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更新發展觀念、轉變增長方式、創新發展模式的重要路徑。到*年底,全國各類農業產業化組織總數是135700個,比*年增長了19.1%,其中龍頭企業的總數是61200個,占產業化組織總數的45.1%。銷售收入上億元的企業達到了4000多個,中介組織63000多個,占產業化組織的16.4%。產業化組織和農戶的連接方式多種多樣,有合同合作方式、股份合作方式和其他方式,合同合作、股份合作兩種比較穩定的利益連接方式占的比例達到了68.5%,比上年提高了6.6%。合同關系里面有訂單關系6萬多個,占合作關系的43.9%,比上年提高了10%。
*年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8400億,*年全國農業產值39000億,產業化組織實現利潤1100多億,上繳稅金5.8億元。中介組織銷售收入2700多億,比上面增長29.3%,專業市場實現銷售額9400多億元,凈利潤實現390多億元。
在各類產業化組織中,種植業最多,達到了62000個,帶動種植面積9億多畝,占到總量的40%。畜牧業4.3萬個產業組織,帶動牲畜飼養量7億多頭,禽類飼養量76億只。水產業8500多個,帶動養殖水面7700多萬畝。各類產業化組織帶動農戶8700多萬戶,占全國農戶的比重是35.2%。
農戶從產業化經營中增加收入總數達到了1100多億,參與產業化經營的農戶比普通農戶每年平均增收1336元。*年龍頭企業實現出口創匯2300多億美元。全國農業實現出口額2.8億元左右,進口額2.5億元左右。同時龍頭企業也加強了國際合作,積極吸引外資投入農業,既引進來又走出去。我們利用外資的龍頭企業達到了9300多家,利用外資額達到了7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6%。
龍頭企業在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實現增長方式轉變、引導各類要素進入農業、建設現代農業、培養新型農民、促進農民增收、建設新農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些方面都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感覺有這樣幾個方面:一個就是組織功能不斷拓展,產業化組織上連市場,下接農戶,已經逐步由單個的經營主體,轉變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重要層次?,F在整個農村經濟的發展,應該說龍頭企業方面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果龍頭企業有閃失,那么我們農民的收入,農產品的銷售都可能會有很大的問題。
第二個就是帶動方式的創新。產業化不斷創新和豐富經營方式,一開始起步的時候是公司加農戶,現在已經逐漸演變為公司加基地加農戶、公司加中介組織加農戶、專業市場加農戶,合作社加農戶。
第三個特點就是加工能力的提升。龍頭企業的發展促進了農產品的深加工,使產業鏈條逐步延伸,增值效益日益明顯。農產品加工能力顯著增強。以玉米為例,我國玉米加工90年代初只有30多個品種,現在已經達到了上千個品種。玉米如果加工成淀粉增值只有1-2倍,現在加工成靜氨酸,增值了100倍。
第四就是投入渠道的增加。產業化經營發展也需要資金,產業化發展的同時也拓寬了農業的投入渠道,財政投入、民間資本投入、外商資本都已經發展起來,金融信貸資本也有了比較好的發展態勢。
第五個就是外向領域拓寬。我們了解到許多龍頭企業以投資新建、兼并收購、參資控股等形式參與國際競爭?,F在我們投資的地區涉及到北美、亞洲、非洲、歐洲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龍頭企業上市有62家。
產業化經營發展中也有一些新的矛盾和問題。一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中綜合實力強的還不多,銷售收入上億元的企業4000多家,占整個產業化組織的6.5%左右。而且區域間也不很平衡。東、中、西部的差距不小。我們評定國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東、中、西也采用不同的評定標準,否則西部地區就上不來了。
第二是利益連結關系緊密型的企業還不多,產業組織形式有待完善。現在農戶和企業還都缺乏制度約束和風險保障機制。最近國家也在探索要搞農業保險,這樣有利于進一步增強這方面的市場機制。中介組織運作管理還不規范,我們的中介組織,比如說涉農的行業協會,包括其他方面的行業協會。我覺得我們的行業協會缺乏和國際慣例接軌,我們不少的行業協會都是離退休的老干部擔任領導。但是怎么樣建立我們現在企業發展的成熟度,行業發展的成熟度,市場機制的健全度,可能還不足以使我們發展起來和國際接軌的行業協會。
第三就是龍頭企業跨區域發展比較快,特別是最近幾年。但是跨區域發展出現了一些問題,跨區域發展中有一些地方比如說基地分散的問題,規?;?、標準化的問題,基礎設施不配套的問題,基地建設滯后的問題。去年我去了內蒙古通遼市,當地一個領導說,山東一家大的加工生豬的龍頭企業有每天一萬頭,一年300萬頭的產量。他說我們一年頂多能供50萬頭,供應跟不上產量,企業就拖垮了。
第四就是農村的新型市場主體成長比較快。這對我們政府宏觀管理調控和服務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一方面就是我們農村經濟市場主體一個是分散的農戶——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變成家庭經營,另外一個就是個體私營經營。再一個比較成型的就是鄉鎮企業。根據我們的統計,鄉鎮企業一共是1億4千萬從業人員,鄉鎮企業是2200萬個,這樣平均一下每個企業只有7個人。
中央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歷史任務,在農業產業化發展方面其實也面臨著一個非常好的機遇。在這項工作中我們要從六個方面加強工作。第一個就是著力培育工業反哺農業的重要載體。農業產業化企業不管過去是在農村生長起來的,還是從城市到農村的,既然搞了農業產業化就和農業有天然的聯系。龍頭企業和基地的農民來搞對接,有利于把一、二、三級產業有機地聯系起來,也有利于使進入農村的資金、技術、人才、信息越來越多,渠道越來越暢通。產業化經營能夠既成為城市和工業資源進入農業和農村的有效載體,又能夠成為構建新型工農關系和城鄉關系的組織形式。
第二就是我們要著力提高現代農業建設水平。農業產業化通過引入現代裝備、現代科技、理念、管理等等,不斷應用新技術、新品種、新工藝,有效改造傳統產業,這樣能夠推進農業生產手段的現代化。中央一號文件講了現代農業是“六個用”,其實農業產業化在這“六個用”方面都可以發揮作用。
第三要著力探索龍頭企業參與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機制。我們農業部去年專門研究了這項工作,同時也向各級農業部門下發了鼓勵和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參與新農村建設的指導意見,在那個意見中也提出了多種帶動形式,在實踐中證明是讓企業愿意、農民歡迎的。
第四就是要著力發揮致富農民、培育新型農民的示范帶頭作用。我們在實踐中調查發現很多這方面的典型,產業化龍頭企業很多為了使農產品的初級產品符合后期加工的需要,要和農戶訂立合同,統一技術標準,有的要統一良種供應,有的是統一肥料等等,這樣實際上潛移默化地提高農民對于現代科學技術的適應能力和增加這方面的知識。
第五要著力擴展農業科技創新的平臺。我們現在整個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處在加快發展的階段。第三個階段已經在東部地區出現了一些苗頭,就是創新提高階段。如果說加快發展還是在數量和規模上而言,那么提高質量的階段就是提高競爭力的階段,這個就要靠技術的創新。
第六個方面就是著力創建富有競爭力的農產品品牌。現在我們一些專門研究國際貿易和市場營銷的專家也提出,品牌是企業和產品的靈魂,是企業存亡的關鍵。從1998年以后國家作出了一個判斷:農業進入了戰略性調整的新階段,這個新階段的表現就是我們總體上的供求關系大體平衡。之前我們是追求數量,現在我們要從品種數量的增加逐步進入到質量的提高,進而進一步進入到品牌的創新階段,這樣就可以完成品種、品種到品牌和綜合競爭力的增強,這樣農業產業層次也可以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