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文化建設急需五個平臺
時間:2022-07-17 04:55:00
導語:農村文化建設急需五個平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農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民群眾對文化的需求更加強烈,群眾對如何搞好農村文化建設,提出了要搭建五個方面的建議:
一是農村群眾文化要有“位子”。當前,農村民族民間文化活動豐富活躍,農民積極性非常高。但部分鄉鎮、村漠視文化工作,認為只要抓好穩定、計劃生育等工作就行,對文化活動不關心,認為不是正事,使農村群眾文化得不到重視,形成了農民群眾“剃頭匠挑子一頭熱”的怪現象。個別鄉鎮領導不僅不重視、不支持,還批評熱心文化活動的村干部不務正業。建議鄉鎮、村把農民喜愛并渴望的文化與綜治、計劃生育等工作放在同等位置上予以高度重視,在每個行政村設一名文化專職或兼職干部,并把群眾文化工作納入基層領導干部考核。
二是文化活動要有“場子”。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后,公共活動場所都分到農戶,大部分村社無文化活動場所。農民排演節目,好天在莊院地頭,冷天或雨天分散在農戶家中,沒有固定場地,不便于排演管理。建議鄉鎮、村規劃調整部分場地用作群眾文化活動場所,讓農民群眾在開展文化活動時有一個遮風擋雨的去處。
三是開展活動要有“票子”。當前農民的文化需求空前高漲,特別是偏遠鄉村,農民朋友只要有飯吃飽,即使口袋無錢,也要開展活動。但買文化器具需要好幾百元,農民沒有這個經濟能力。建議縣、鄉兩級政府安排一定經費為村里購買一些群眾文化活動需要的服裝道具,對舉辦文化活動積極性高的村予以重點支持。
四是創作演出有要“方子”。不少農民演員反映:大多數鄉鎮文化站干部忙于政府中心工作,對農村群眾文化不聞不問。大部分農民演員從未得到縣(市)、鄉、村有關部門的業務指導和輔導,節目都是自創自演,外出商業演出也是自己摸索,致使演出水平無法提高。建議文化、體育、旅游等部門,特別是鄉鎮文化站的干部多下基層指導,派專業人員對農民演員開展業務輔導,精心打造他們的節目,同時為有突出貢獻的民間藝人提供發揮才能的環境。
五是文化商業運作要有“路子”。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來自于基層的原生態文化很受外界歡迎。如定西市岷縣的“洮岷花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中國花兒之鄉”,民族民間文化還有一大批具有市場潛力的文藝品種和文藝人才,急需借助一個平臺對外推介。建議各級政府、宣傳文化旅游部門要多關注農村文化和農民演員,多為農村文化商業運作出謀劃策,牽線搭橋,使一部分有特色的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節目,在滿足群眾自娛自樂的同時,不斷得到豐富、發展,提升品位,推向市場,拓寬農民致富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