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把握現代農業結構調整的基本特征
時間:2022-07-17 05:52:00
導語:科學把握現代農業結構調整的基本特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一要從中國人口、農業資源和農業現狀出發,二要從中國農業現階段發展特征出發,探索一條中國特色的現代農業結構特征、現代農業發展方式、現代農業經營方式的農業現代化道路。許多發達國家的農業現代化道路經驗表明,現代農業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進程,它不僅僅是進入石油農業(指農業發展建立在以石油、煤和天然氣等能源和原料為基礎,以高投資、高能耗方式經營的大型農業)的發展階段,更重要的是隨著科技的進步、現代物質裝備的提高和發展方式的創新,不斷構建現代農業結構,以減少石油農業對生態的不利影響的發展進程。
農業結構調整優化,仍然是農業現代化的主線。因為農業的基本狀態是結構狀態。傳統農業轉型為現代農業,根本的表現形態也是結構形態的轉變。建設現代農業,就是要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積極推進現代農業結構調整。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全面科學把握現代農業結構調整的基本特征。
現代農業有立體性的結構調整特征
現代農業的結構調整不同于傳統農業結構調整,它不再停留在農作物種植和畜禽水產養殖的種什么不種什么、養什么不養什么、種多少和養多少的“加減式”農業內循環的平面式調整,而是農業龍頭企業帶動的第一二三產業轉化、互融、開放的立體式的產業化調整。
回顧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農業結構調整的進程和結構調整的特點,我們不難看出,整個調整的進程是從農業內部平面式的調整,轉向第一二三產業相互轉化的立體式調整。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大包干生產責任制的實行喚起了廣大農民空前的生產積極性。為解決全國人民的溫飽問題,為適應計劃經濟調控下的市場供求,在追求各種農產品數量增加的前提下,主要是對農作物種植面積進行增減調整。這種調整是農業各產業間封閉式的平面調整,其主導方針是“決不放松糧食生產,積極發展多種經營”。隨即,一大批農業生產專業戶應運而生,糧食連年豐收,經濟作物獲得較大發展。因此,這次農業結構調整主要是在農業內部的糧食和經濟作物協調發展的調整。
到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特別是進入本世紀后,全國農業結構調整進入了主要以農業龍頭企業帶動的農業產業化的調整。這次農業結構調整有非常明顯的兩大特征,一是以農產品加工企業為龍頭的產業鏈的延伸調整,產前、產中和產后連接,第一二三產業互融,形成種、養、加一體的立體式結構;二是農業工業化進程的調整,推進農業產業結構的重大變革就是加快農業工業化進程,以龍頭企業帶動的農業產業化突破了傳統農業的小循環,建立農業工業化的產業流程,初步形成了以農興工、以工帶農、農工并舉的現代農業經濟的立體循環流程。顯然,以龍頭企業帶動農業產業化的農業結構調整,再不僅僅基于農業自身的平面式結構調整,而是多產業延伸、多要素組合,并著眼于生產、加工、儲運、銷售和消費等各方面利益關系的立體性的結構調整。這是現代農業結構一個重要的調整特征。應該說,從上世紀末開始,這種以現代農業結構為特征的現代農業建設已有明顯的進步。進入新世紀以后,全國各類型農產品的龍頭企業增多,農業產業化加快,現代農業建設已經處在一個新的起點上。
現代農業有多功能性的結構調整特征
農業是多功能性的。正是農業的這種多功性確保了農業作為國民經濟基礎的戰略地位,在任何歷史時期都不能動搖。人類社會發展表明,農業的多功能性一直在演變和發展。不斷新興的農業功能和跨產業功能,顯示出農業一直有著支持國民經濟又好又快持續發展的巨大潛在能力。這既有農業發展在任何階段都改變不了的基本功能,如食品保障功能、原料供應功能、就業增收功能、市場供求功能和為二三產業提供勞動力功能;更重要的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科學技術的進步,農業的多功能性被人們不斷注入新的認識和新功能的開拓,如生態保護功能、生物能源功能、觀光休閑功能和文化傳承功能等。但是,農業這種多功能性不完全基于農業的原生態資源結構,更多的是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對農業功能結構的開拓。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不僅是農業發展方式和農產品質量供應要求的轉變,更是農業功能結構的拓展而帶來對農業內涵的豐富。
很顯然,農業功能結構調整是根據農業多功能的拓展,擴大農業結構空間的調整。它不是基于傳統的農業功能,而是由農業新功能而新興的產業結構調整。所以,農業多功能結構調整,主要取決于對農業資源的深廣度開發,取決于科技進步對農業功能的開拓,取決于農業資源的循環利用?;诖?,農業功能結構調整前景廣闊。因為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為適應人們對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日益提高的需求,農業功能結構不斷獲得新的認識和開拓。人類社會發展的表現形態,說到底就是需求與供給相互促進而不斷推進的形態。物質生活需求的不斷提高是最基本的,以此帶動文化生活的需求和政治生活的需求。人們物質文化生活的需求,既是農業功能結構開拓的基本動力,又為農業功能結構的開拓提供了無限而廣闊的前景。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改變,人們社會活動空間會不斷擴大。娛樂、休閑、觀光、美食,不論是文化的,還是生態的,都是對農業功能結構的開拓,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內容。
現代農業有要素性的結構調整特征
農業結構的調整,實際上是以市場為基礎的生產力要素的優化組合?,F代農業的結構調整區別于傳統農業的結構調整,就是新的生產要素作為農業新資源被引入,并與原始農業資源進行優化配置,而不再是僅僅依存農業原始生產資源的結構調整。現代農業是依靠現代生產要素進行生產的科技農業和知識農業,現代農業整體效益的目標追求,不僅取決于自然生產要素的作用,更取決于現代生產方式的多方面的經濟要素,即資金、技術、信息、管理、人力資本和知識勞力等。這就決定了建設現代農業,其結構調整必須輸入現代生產要素,進行以市場為基礎的資源合理配置的調整。
農業原始資源,如土地、勞動力等,這些對農業發展的效益作用趨向都是有限的。另外,政策性效應也是效益邊際遞減,乃至達到極限。激發農業的活力乃至可持續性作用的,唯有現代生產要素的注入。特別是農業先進技術的應用、農業機械化的推進、經營方式的變革、工業管理制度在農業上的推廣、組織制度的創新、知識農民的培養等,這些現代生產要素資源作用于原始農業資源,構建了現代農業生產力要素性的結構調整特征。
現代農業有生態性的結構調整特征
現代農業是生態形態的農業。這種生態形態的農業包括農業文明的兩大內容:它要以消費者的營養、健康和安全的食品需求為目標,生產優質、標準和無公害的農業產品;它要隨著人們生態意識的覺醒和對農業生態旅游的需求,提供以農業多樣化資源為內涵的,包括環境景觀、古村名園、古樹奇珍、田園風光、特色園區、農耕文化、傳統美食等鄉村旅游產品。這兩大內容為現代農業的生態性結構調整開辟了廣闊空間。在建設現代農業中,蘊含著極為豐富的農業生態資源,正待人們進行整體性、保護性和合理性地科學挖掘與開發,以構筑生態形態的多產業的現代農業結構,如農村文化產業、農業旅游觀光產業、農村休閑產業、農業環保產業和農村美食產業等。
充分有效地發揮農業生態資源優勢,進行農業結構調整和生態方式生產,能加快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為市場提供優質安全和營養健康的食品。更重要的是,一方面,能把一些本來荒毀了的資源,如荒山、荒坡、荒灘、荒水等,通過農業現代化生產措施和現代化經營形式,進行更充分的有效利用,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數量和使用質量;另一方面,又能將農產品的剩余物和副產品,如秸稈、牲畜糞便等,通過農業先進技術進行轉化,變廢為寶。所以,進行生態性的農業結構調整,既能保護性地有效利用好原始農業資源,又能消除污染,實現農業生產的再生產和農業生態的自然再生產相結合,這是發展循環農業的必然路徑。
現代農業有開放性的結構調整特征
現代農業的結構調整不僅是立體性的調整,更重要的是開放性的調整。所謂農業結構的開放性調整,決不僅僅是方位的、空間的外向開放概念,即吸納本區域外生產要素,以招商引資和拓展對外市場引導農業結構調整;更重要的是農業產業系統性的開放概念,即農業產業自身形成產業開放,構建多產業結合、多層次發展的系統性開放。傳統農業長期是以種植業為主、種植以糧食為主的“兩為主”結構狀態,這種結構格局明顯表現為內向功能強、外向功能弱的封閉性,內部產業鏈短、結構發育落后、關聯度低、循環性差,對外吸引資金、技術、人力能力弱,開放水平低。所以,現代農業結構調整,一是要產業的開放,既建立農工商一體的多產業相連、多產業融合的結構形態,轉變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業以糧食為主的“兩為主”的產業結構形態,建立以主導產業引領的多產業關聯的開放系統;二是要區域開放,建立以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這兩個市場為引導的開放度廣、外向力強、吸納力強,形成城鄉之間和區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吸引、相互融合的外向型農業結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