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產業化知識經濟時代的考驗

時間:2022-12-28 08:17:00

導語:農村產業化知識經濟時代的考驗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產業化知識經濟時代的考驗

目前,我國仍屬于農業國家,要解決21世紀我國人口的吃飯問題,提高8億農民的素質和生活水平,改變我國農業“弱智”的面貌,必須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這也是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必要準備和戰略舉措。近年來,我國農業產業化有了長足發展,但從總體情況來看,還處于初級階段,水平不高,大部分龍頭企業實力較弱,產業化組織松散,產品結構層次低下,有影響的主導產業少,產業化的區域布局比較零亂,而且地區發展很不平衡。知不足而奮起,瞻未來而直追。面對知識經濟的時代的逼近,我國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將面臨歷史性的機遇和挑戰。我們應從發展的角度和戰略的高度來認識農業產業化面向知識經濟時代的必然性和極端重要性,走農業產業化經營與發展知識經濟相結合的道路,采取適應知識經濟發展的農業產業化經營舉措。從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實際和知識經濟發展的趨勢來看,應著重強化以下6個方面的結合。

一、強化龍頭企業與科技的結合

科學技術是推動農業產業化的第一生產力。龍頭企業應依靠科研院所、高等學校的科技產業,并著力使之融為一體。科研院所、高等學校作為創造和傳播知識的殿堂,與產業相結合,可以為企業提供知識資源和人才資源。與企業聯合、從事研究開發工作也是世界一流科研教育機構的重要業務內容之一。

經過10多年的科技、教育體制改革,研究院所、高等學校走過從80年代的為企業提供服務、提供技術而適當得到回報開始,繼而從事產品經營,到最后開發自己的產品、直接創辦科技產業的歷程。這可以說是中國的一大創舉,尤其是目前的一些知識密集、高技術產業已引導行業進步的潮流。農業科研院所、高等學校雖無方正、聯想這樣的大企業、高技術企業,但依然也有眾多的科技產業??蒲性核?、高等學校的產業之所以得以存在和發展,主要有三個因素:一是技術上有優勢,掩蓋了市場能力的不足;二是產品具有高知識含量,競爭對象相對較少;三是長期的知識積累和人才積累,實際也是國家科研投資的后續效應。但長期下去,就會出現很多問題。一是資金投入不足,難以形成規模生產;二是不能真正形成產業化。于是就會出現既不象企業,又不象研究機構的局面。因此,科研院所、高等學校的科技產業應面向龍頭企業,并著力使之融為一體。

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要以農業科研院所、高等學校作為技術依托,努力建成集農業科技生產經營于一體、資金雄厚、技術先進、營銷靈活的現代農業科技企業;依靠科技進步,高起點、高水平地發展種養加、貿工農一體化;依靠科技力量,內延外引開發新產品,提高龍頭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經濟實力;依靠科學管理和科技素質的提高,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公務員之家

二、強化產業化生產與市場的結合

產業化生產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生產商品率高、附加值高的農產品為重點。以市場為導向就是生產必須面向市場,進入市場,因此一方面要深改革,打破條塊分割、部門分割,建立平等競爭的多元流通主體,加強對農民和農民聯合體(專業協會等)中介組織的培育和扶植。另一方面要建立與生產布局相適應的初級農產品市場網絡,并通過初級網絡的開拓連接國內外市場。再一方面就是要加強市場預測,逐步建立市場信息網絡,指導農民有序生產。

三、強化社會化服務與信息的結合

全方位系列化、綜合化服務體系是農業產業化的重要保證。農業產業化使農業由原來傳統的單純的生產擴展到加工、銷售、貿易等領域,交叉增加,綜合性強,要求社會化服務水平和能力不斷提高,以保證農業產業化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從實踐來看,比較有效的社會化服務方式是強化市場信息服務和信息咨詢服務,為農民提供市場變化信息,幫助農民掌握市場、了解市場,提高農民駕馭市場的能力,減小市場波動對農戶的影響,保護農業生產和農民利益。其次,要充分發揮民間組織的信息紐帶作用,總結農村專業協會等成功經驗,調整充實、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逐步把信息社會化服務納入農業產業化體系。

四、強化產業結構與創新的結合

知識經濟條件下,高技術產業和知識密集型服務業成為產業結構的主體。農業產業化也應適應這一變化。從農業經濟整體看,要優化鄉鎮企業與農業的結合。要改變目前鄉鎮企業與農業脫節的狀況,加大農業關聯產業群的培育和建設,加強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的連續,為提高農業產品競爭力及附加值而服務。這也是改變鄉鎮企業低水平重復、產品積壓、效益低下的有效出路之一。農業內部在保證完成糧食生產任務的前提下,大力發展多樣、優質的非糧食作物和工業原料的生產,從中選擇和培育有資源優勢、規模基礎和市場前景的主導產業,實行貿工農一體化經營,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