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委工作要點4篇

時間:2022-02-19 08:12:49

導語:文化委工作要點4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化委工作要點4篇

第一篇

一、進一步做好文化遺產保護利用

1、縱深推進“百村千幢”工程。實施18個古村落和擴容的260幢古民居的保護利用工作,重點推進7個市級、14個區縣級、21個鄉鎮級重點項目,認租、認領、認購古民居50幢,打造新型業態80處,力爭完成投資16億元。繼續實施“百村千幢”提升工程。在一期已實施10個古村落基礎上,2014年將實施等8個古村落的提升工程。全力推進世行貸款“百村千幢”工程。嚴格按照世行貸款項目建設內容入選標準,第一批先行實施20個古村落,做好農村道路、供排水、垃圾處理、文化站、衛生院等基礎設施建設工作。

2、著力推動文博資源轉化。以開發藏品復仿制品為手段,努力實現館藏資源轉化,力爭全年開發多元化、系列化文博產品100種以上,建立全市博物館間文化產品營銷網絡協作機制。積極融入旅游營銷,編制全市博物館游覽手冊,推出“世界文化遺產探古游”、“文物古跡游”等特色文博旅游精品線路。加強民營博物館管理,建立健全民營博物館檔案。

3、加大文物保護工作力度。開展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扎實開展全國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以縣域為基本單元,開展調查、文物認定、信息采集和審核工作。加大對上爭取力度。加大對上申報力度,力爭新增國保單位15處以上。繼續對上爭取各類文物保護經費,申報國保、省保維修項目,制定國保、省保30處文物維修方案,對上爭資力爭突破2000萬元。做好文物保護基礎工作。配合國家文物局在區呈坎村實施古村落維修標準化試點工作,做好第七批國保單位公布后的宣傳和后續保護工作,編制國家和省級保護單位規劃。組織開展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的劃定工作。定期進行全市文物安全檢查,確保全市文物無重大事故。認真組織開展好“5•18國際博物館日”和第八個“文化遺產日”等文化遺產活動,動員全社會更廣泛地參與文化遺產保護。

4、扎實推進非遺保護工作。大力實施《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實施方案》,以完善體系、落實傳承為主要任務,以“六個一批”為主要抓手,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利用工程,力爭新增設立非遺生產展示銷售區10處,挖掘非遺傳統技藝10項,打造非遺傳習基地10處,命名市級非遺傳承人20人。加大徽劇研究傳承力度,打造徽劇傳習基地3處,復排徽劇完整傳統劇目4出,采集徽劇劇本、曲譜、實物60個。積極參加對外宣傳推介會、文博會等,精心組織非遺傳承人參加第二屆中國非遺傳統技藝大展,進一步提升徽文化知名度。

二、進一步加大文化產業建設力度

5、實施項目帶動戰略。繼續推進文化產業精品打造工程,實施1000萬元以上的重點文化產業項目110個,力爭年完成投資100億元以上。謀劃實施一批大項目、好項目,力爭進入省“861”項目庫的25個文化產業項目年完成投資27億元,力爭納入文化產業精品打造工程的32個項目年完成投資56.39億元。

6、實施產業集聚工程。改造提升一批。對16處國家級名城、名街、名鎮、名村進行改造提升,打造徽文化產業展示和集聚園區(基地)。開發建設一批。加快推進文化與生態長廊、徽文化產業園等16處文化產業園區(基地)建設,力爭新增省級以上文化產業園區(基地)2處。以徽文化產業園為平臺,推動“四雕”、文房四寶、萬安羅盤等傳統文化企業規?;a。

7、壯大新興文化產業。演藝產業方面。重點修改完善《宏村•阿菊》文旅演出,在運用高科技同時,更多地融入徽文化元素,體現地域文化特色,力爭打造全國一流演藝產品;進一步提升《徽韻》演出水平,加強宣傳營銷推介,擴大對外影響;完善花山謎窟“激光秀”演出,打造成全省知名文化旅游品牌;加快元一全景劇院建設,爭取早日投入使用。攝影產業方面。大力發展攝影、寫生等高端文化體驗旅游,百佳攝影點基礎建設全面完成,重點推進外邊溪攝影村、湖邊古村落攝影博物館、縣徽秀攝影城、縣畫家村、美術家基地、縣攝影家國際俱樂部、縣攝影寫生營地等項目。動漫產業方面。重點推動經濟開發區藍貓非物質文化遺產動漫傳播創新基地開工建設,扶持國家認定的動漫企業冰鴻動漫做大做強,新增動漫企業1—2家。節慶賽事方面。繼續協助辦好中國國際旅游節暨徽文化節、古城民俗文化節、中國國際山地車賽、中國國際登山大會、中國縣國際攝影節等重大節慶和體育賽事活動。

8、加大企業扶持力度。開展市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評選工作。加大對上爭取,鼓勵科技創新,推進文化與金融、資本的全面對接,扶持市文投公司、香茗大劇院、知銘旅游品、竹藝軒、翰林堂、胡開文、古城硯、謝裕大、蓮花齋、中權影視等文化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加大扶持培育力度,保持傳統產品特別是視覺藝術品的出口穩步增長,力爭1-2家文化企業入選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名錄。加強文化產業統計工作,健全完善科學的統計指標體系。

三、進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9、著力完善文化設施配套。抓緊完善市圖書館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市級公共圖書館共享工程建設,建立市級電子圖書、數字圖書數據庫,確保按期投入使用。充分發揮已建的101個鄉鎮綜合文化站、901個農家書屋的服務功能,積極探索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管理使用的長效機制。完善城鄉廣播影視公共服務體系,全面啟動城市數字影院建設,加快推進有線電視數字化整體轉換和雙向化改造,推動數字電視向鄉鎮、村發展,廣播、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達到95%和97%。

10、深入實施文化民生工程。扎實推進公共文化服務信息化建設、四館一站(屋)等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補助資金、廣播電視村村通建設點等四項文化民生工程,高質量完成35個鄉鎮公共文化服務信息化建設(公共電子閱覽室)、644個20戶以下已通電自然村廣播電視村村通建設點和縣、2座高山無線發射臺站基礎設施建設任務,確保繼續走在全省前列。繼續實施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完成743個行政村8916場電影放映任務。籌建市農村電影院線公司。

11、大力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繼續開展“市直文藝團體赴基層巡演”、“愛國歌曲大家唱”、“廉政文化月月演”、“我們的節日--紅紅火火過大年”等群眾性文化活動,深入開展送文化下鄉、送戲下鄉、送書下鄉等公益性文化活動,舉辦音樂、舞蹈等公益性培訓班,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向基層延伸。以培育特色文化為重點,挖掘、扶植“一鎮一品”、“一村一品”的文化活動和民俗文化項目,新增市級文化示范村(社區)各10處以上,促進村鎮文化品牌建設。舉辦皖江八市群藝節、第七屆讀書節、市首屆徽劇票友演唱賽、市非遺民俗節目作品匯演(暫定名)。

12、努力推出優秀藝術作品。加大對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引導力度,鼓勵支持原創,抓好現實題材、鄉村題材、少兒題材、民俗題材以及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創作。跟蹤對接“省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組織參加省十藝節、第五屆中國農民歌會、閩浙贛皖四省四市民間藝術節等,力爭取得佳績。創作并推出以民歌為題材的大型音樂舞臺劇《徽緣》(暫定名)。

四、進一步加強文化市場監督管理

13、加強掃黃打非巡查。以“元旦”、“春節”、“五一”、暑期、“十一”等為重點時期、以中心城區、旅游景區、校園周邊等為重點區域,以網吧、娛樂、演出、互聯網文化、書店、印刷廠等為重點市場,以高密度執法檢查為主要形式,定期開展與公安、消防、工商等部門聯合執法專項行動,加強整頓規范,營造良好的文化市場環境。完善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和行政執法制度,建立企業自律與行政監管長效機制。

14、推進軟件正版化。完成區縣政府機關單位軟件正版化工作,引導企事業單位使用正版軟件,營造全社會參與知識產權保護氛圍。

15、加強廣播影視監管。統一協調全市電視節目的傳輸覆蓋,加強對全市廣播影視機構播出及放映情況的監管力度。深入開展凈化熒屏聲頻、抵制低俗之風行動,進一步完善各類安全播出應急預案,確保安全播出無事故。

16、繼續開展專項治理。繼續開展打擊非法安裝使用衛星地面接收設施、非法電視臺和“網絡共享”網站及設備產品專項治理活動,聯合國家安全局做好境外衛星電視節目監管工作。

五、進一步加強人才干部隊伍建設

17、切實轉變工作作風。堅決貫徹執行中央“八項規定”、省委“三十條規定”和市委“三十二條規定”,開展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進一步轉變作風、端正學風、改進文風,堅持“三貼近”,深化“走轉改”,突出惠民生。精簡會議,壓縮文件,減少事務性活動,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調查研究、指導工作和解決問題上,放在不斷提高行政效能和執行力上。加強政風行風建設和廉政風險防控工作,做好文明創建、綜合治理、信訪維穩、雙擁共建、安全生產、計劃生育等工作,克服慵懶散奢,政務公開,廉潔奉公,樹立文化系統良好形象。

18、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專業演藝、大型活動策劃、文物鑒賞、市級以上非遺項目傳承人等4支特色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力爭新培養專業演藝人員10名、大型活動策劃2人、文物鑒賞人員6人、市級以上非遺傳承人20人,進一步壯大特色人才隊伍規模。開展全市基層文化干部輪訓,舉辦文藝骨干業務培訓班,培育業余文化團隊負責人、社區文化室管理員和民間藝人等基層文化帶頭人。重點抓好鄉鎮、街道社區、村文藝骨干的培養。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強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建設,做好有關事業單位人員聘用工作,提高文化干部隊伍整體水平。

第二篇

為貫徹市政務公開辦有關政務公開的規定和文件精神,全面提高政務情況的公開水平,2014年我委政務公開的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不斷開拓創新,建立健全制度,規范公開內容,增加透明度,提高工作效率,進一步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F結合實際,特制定如下計劃:

一、年度目標

基本建立本委政務公開制度的體系框架,拓展深化政務公開領域和內容,建立健全政務服務體系,不斷提升政務公開和政務服務標準化、規范化水平,為建設現代國際旅游城市營造良好的政務環境。

二、工作措施

1.加強政務公開領導。確保政務公開工作做到領導、機構、人員和經費“四落實”。對因工作需要、領導組成人員發生人事變動,及時調整,并予以充實。

2.健全政務公開機制。定期召開領導機構會議或專題會,研究落實工作措施,解決實際問題。

3、政務公開內容全面。今年公開的主要內容有:主要職責,審批和辦理事項,辦事程序,法律法規及規范性文件。如收費事項,財務經決算及收支情況,職工獎勵、干部人事等。特別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等以及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和需要讓群眾清楚明白的事項,易引發矛盾和滋生腐敗的事項要進行公開,并及時更新。

4、積極推進財務預算和決算的公開及“三公”經費的公開。公開的內容要詳細全面,逐步細化到“項級”科目。

5.強化監督機制。加大政務公開工作的督促檢查工作力度,堅持“誰主管、誰負責”和“一崗雙責”的原則,明確各處室、局職責范圍內的政務公開工作負責制,對各責任部門的政務分開情況定期進行檢查,對思想不重視,政務不公開工作滯后科室要通報批評。及時向市政務公開辦上報工作進展情況,反映文化工作遇到的熱點難點問題。

6、扎實推進“政務公開政務服務“標準化建設年”活動,研究制定我委活動實施方案,強化措施,狠抓落實,進一步提升我委政務服務水平。

7、繼續推進行政權力公開透明運行。將推進行政權力公開透明運行與加強廉政風險防控緊密結合起來。

8.加大宣傳力度,增強與市民互動的效果,以宣傳和培訓推動工作的落實。

第三篇

1、進一步加大文化產業建設力度

一是做大企業。推動“四雕”、文房四寶、羅盤、漆器等文化企業由“小、弱、散”向規?;?、集約化、專業化轉型升級,積極扶持市文投公司、翰林堂、“竹藝軒”等文化龍頭企業做大做強,鼓勵支持重點非遺文化企業申報“中華老字號”、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力爭有1-2家入選全省20家重點培育骨干企業。

二是做多業態。牢牢把握徽文化這一文化最重要的核心,做好資源利用文章,不斷增強文化發展的內生力。與此同時,重點抓好以東旅游度假區為代表的知青文化,以區紅軍北上抗日紀念館、區新四軍軍部舊址、縣皖浙贛省委駐地舊址為代表的紅色文化,以區鬲山佛文化景區綜合開發縣梓路寺復建、區萬佛園為代表的宗教文化,努力實現由徽文化單一型向徽文化與佛文化、道教文化、紅色文化、海派文化等疊加聯動型轉變。

三是做優演藝。加大對上爭取力度,積極申報國家區域性影視基地。精心打造《徽韻》、元一全景劇院、《宏村阿菊》、花山謎窟“激光秀”四臺戲,力爭打造成為省內頂尖、全國一流的高品質文化旅游演藝產品,新增1-2家列入國家文化旅游重點項目名錄。繼續做好秀里明清影視村二期工程、區呈坎影視寫生基地等項目建設。

四是做響攝影。大力發展攝影、寫生等高端文化體驗旅游,重點推進百佳攝影點、縣徽秀攝影城、縣畫家村、美術家基地縣攝影家國際俱樂部、祁門縣攝影寫生營地等項目。

五是做深文博。重點抓好老街生態博物館、徽墨文房博物館、藏寶園、黃帝文化博覽園、區民俗博物館、水口文化及易經文化展示館、縣夏荊山文化園、新安醫藥博物園、羅盤博物館縣楹聯博物館、古床博物館以及“硯雕世家”博物館擴建等項目。

六是做強基地。進一步提升4家國家級、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水平。打造名街、名城、景區類產業基地的集聚效應,重點推進徽文化長廊、老街整體改造提升、府衙、新安江延伸段綜合開發、太平猴魁茶生態博覽園、國際健康產業園、齊云山文化生態旅游區縣碧山文化創意園等八大基地建設,力爭有1家入選首批10家省級文化產業園區(基地)。

七是做精節慶賽事。積極打造地方特色物產與人文精神有機統一的節慶、旅游、會展品牌,辦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繼續辦好中國國際旅游節暨徽文化節、中國國際山地車賽、中國國際登山大會、中國縣國際攝影節等重大節慶和體育賽事活動。

2、進一步加強文化資源的轉化利用

一是強力實施“百村千幢”工程。加快工程推進力度,實施20個古村落和265幢古民居的保護利用工作,提前一年全面完成古民居保護利用目標任務。全力做好世行貸款項目,在全市范圍內選取15個古村落,按照世行貸款項目建設要求進行工程設計,力爭通過世行審核并開工建設。加大工程資金投入力度,繼續通過向上爭取、政府投入、門票提成、市場融資、銀行貸款、招商引資、社會參與等多渠道、多方式融資,力爭完成10億元的投資任務。加大業態創新力度,整合編排古民居體驗游系列產品線路,策劃包裝并推出農家樂、文化客棧、農事體驗、民風民俗等一批旅游新業態產品。加大科技應用力度,以項目實施為抓手,加強集成創新,大力開展防火、防蟲、防腐、防潮、防漏、彩繪防風化脫落等一系列技術攻關和應用,真正做到科學保護。

二是著力推進非遺保護傳承利用工程。新增一批非遺文化體驗區,重點打造老街。

3、進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能力

一是進一步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積極爭取“國?!?、“省?!眴挝坏纳陥蠛晚椖可暾埞ぷ?,力爭我市新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5處。組織開展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申報工作,力爭新增2—3人。

二是市圖書館項目全面建成,力爭2013年10月前對外開放。

三是縣文體科普中心建設完工對外開放,縣、縣數字影院開工建設。實施數字圖書館項目,縣建成全省第一個少兒圖書館。

四是建立全市博物館、文化館(站)免費開放管用長效機制,推動徽博進一步改造提升,實現全市美術館免費對外開放。

五是舉辦第十六屆中國國際旅游節曁徽文化節、第六屆讀書節,組織參加第十屆中國農民歌會、第九屆皖浙贛閩四省四市民間藝術節。

六是組織實施20戶以下已通電自然村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完成540個建設點任務。

七是繼續實施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全市計劃放映13764場。

4、進一步加強文化市場管理

一是圍繞中共十八大、暑期、節等重要節點,部署開展文化市場專項保障等一系列行動,為各項重要活動創造和諧穩定的文化市場環境。

二是重點整治網吧市場,加大執法力度,增大違法成本,以農村及城鄉結合部作為重點區域;穩步推進全市網吧連鎖化發展,著力解決網吧連鎖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多樣化、多途徑地推進連鎖,積極落實服務規范、財務管理、形象標識和計算機遠程管理的“四個統一”。

三是加強歌舞娛樂場所內容監管,開展消防安全專項檢查;鞏固電子游戲游藝經營場所專項整治成果,按照“控制總量、合理布局、有序發展”原則,審慎穩妥地開展游藝市場審批工作。

四是認真做好大型組臺演出、農村廟會、圣誕節平安夜等演出活動的監管工作,繼續扶持民營院團發展,繁榮城鄉演出市場。

五是深入開展“掃黃打非”斗爭,強化校園周邊文化環境治理和旅游市場秩序整治,嚴厲打擊淫穢色情及有害信息專項行動。

六是開展3•15消費者權益日、3•18文化市場法制宣傳日、4•26世界知識產權日、12•4法制宣傳日、綜治宣傳月等宣傳教育活動,全市集中銷毀盜版及侵權非法出版物。

七是加強衛星地面接收設施和“網絡共享設備”管理,確保廣播電視安全播出。

第四篇

(一)實施文化產業精品打造工程

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戰略,努力把文化產業培育成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力爭實現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30億元以上。

強力推進“百村千幢”工程。實施25個古村落和260幢古民居的保護利用工作,力爭完成投資10.5億元。提升湖邊古村落、秀里影視村、黎陽故邸等一批異地保護集中地的利用功能,新建問政山、鮑家莊、龍山等一批集中保護地,進一步發掘和開發山水風光、地域文化、人文傳統、農家生活、特色農業的休閑旅游功能,力爭打造茶吧、酒吧、咖啡吧、嗨吧、客棧、會所等新型業態20種以上。重點實施一批重大帶動項目。重點抓好“徽之號”雕刻文化、圖書城兩個項目,力爭上半年開工建設。配合推進百佳攝影點等124個重大項目建設。加快建設一批文化產業園區(基地)。加快建設四雕、徽派盆景、文房四寶、漆器、玉等一批特色文化產業基地,配合推進徽文化藝術長廊、屯溪老街、古城、文化創意產業園和生態文化旅游區等9個重點文化產業園區建設,力爭全年完成投資15億元。發展一批多元文化產業。重點抓好東上海知青部落、縣梓路寺、區易經館、區新四軍軍部舊址旅游綜合開發、縣皖浙贛省委駐地舊址開發等一批多元文化旅游產業項目建設,進一步豐富我市文化產業內涵。積極提升博物館集群建設水平。大力扶持民營博物館發展,實施博物館展陳提升工程,力爭新增國有博物館2—3家,民營博物館10家以上。編制全市博物館手冊,配合推出“世界文化遺產探古游”、“文物古跡游”等一批特色文化旅游精品線路,建立全市博物館間文化產品營銷網絡協作機制,力爭全年文博復仿制品達100種以上。做大做強一批演藝產品。進一步打響《徽韻》品牌,力爭進入國家舞臺藝術精品項目。推進花山謎窟激光秀、元一全景劇院、《宏村阿菊》等一批演藝產品項目建設。大力發展印刷復制產業。以永新股份為龍頭,推進印刷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力爭新增產值超千萬的印刷企業從2—3家,重點扶持永佳集團、翰林堂等印刷復制業,力爭永新股份有限公司成為國家級包裝裝潢印刷業示范基地。

(二)實施徽文化保護利用工程

扎實推進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全面實施實驗區建設總體規劃,積極扶持徽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做好古村落擴展項目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前期工作,開展全市文物數據庫系統建設,建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數據庫,基本形成較為完善的文化遺產和文化生態保護體系。

命名一批非遺傳習基地。完善提升已有的6個省級、22個市級非遺傳習基地的生產、傳習、展示、銷售功能,扎實做好申報命名工作,力爭新增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國家級3-5處,省級10處以上。設立萬安羅盤等活態展示館10處,命名中華職?;詹说仁屑墏髁暬?0處。打造一批“老字號”店鋪。重點做好胡開文、同德仁、謝裕大、吳魯衡等一批“老字號”店鋪修繕維護和銷售基地打造工作,加大對老字號企業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企業商標標識的保護力度。挖掘一批非遺傳統技藝。舉辦全市非遺普查和保護利用培訓班,挖掘整理徽劇、儺舞、仗鼓、目連戲、抬閣戲、疊羅漢、舞和合、軒轅車會、祠祭、道教音樂等民間藝術和民俗風情,在文化旅游景點展示展出。培養一批非遺傳承人。加大非遺傳承人包裝和推介力度,力爭新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2—3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30人以上。出版一批徽文化叢書。編輯出版《技藝》圖書和《金石志》叢書,編撰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讀本,完成目連戲100出劇目演出錄像攝制工作。新增一批文物保護單位。繼續做好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后續工作,加強文物保護單位“四有”工作,新公布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力爭新增文保單位國家級3—5處,省級10處以上。開展一批文化遺產宣傳交流活動。借助“文化遺產日”、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等平臺,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提高人民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度和自覺參與保護的意識。選送一批非遺精品參加澳門2011年春節習俗展活動,組織參加文化部在北京舉辦的“我們的節日”——百名非遺傳承人現場展演活動,進一步提升徽文化知名度。

(三)實施公共文化服務工程

繼續推進鄉鎮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放映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建設,形成更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進一步完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推進市圖書館開工建設,完成35個綜合文化站、337個農家書屋和20戶以下自然村的村村通工程建設任務,開展第二屆鄉鎮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十佳”評選活動,確保三項民生工程繼續走在全省前列。推進下一代廣播電視網和電影數字化發行放映網絡建設。進一步辦好重大文化節慶活動。舉辦第五屆讀書節和市首屆農民歌會,辦好皖浙閩贛四省四市藝術節和第二屆海峽兩岸攝影藝術家作品聯合大展等活動,鼓勵和扶持各區縣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生命力強的文化節慶品牌。進一步豐富群眾文化活動內涵。進一步豐富廣場文化、社區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活動內涵,著力提升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水平,全市舉辦各類藝術展覽20次以上。繼續實施“2131”農村電影放映工程,挖掘、扶植“一鎮一品”、“一村一品”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動。進一步加強群眾文化活動指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向社區和農村基層延伸,落實文化輔導員進社區(村)制度,建立徽劇培訓基地2-3個。實施農村文化人才培養工程,開展文化示范社區(村)評選工作,命名10個文化示范社區和20個文化示范村。

(四)實施文藝精品培育工程

圍繞建黨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等重大節慶活動,力爭推出一批“向黨獻禮”有影響的精品力作。

開展重大歷史題材書畫創作。推進省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組織全市文化民辦非企業舉辦慶祝建黨90周年書畫展和工藝美術展示活動。開展先進人物典型事跡創作。圍繞張寧海英雄事跡,創作一首歌、一出戲、一部劇。組織參加省內外重大賽事。開展全市文藝創作匯演,組織參加全省建黨90周年歌詠大賽、全國中老年人合唱比賽、全國少兒歌舞比賽及全省“六一”兒童文藝調演,力爭取得佳績。

(五)實施文化市場凈化工程

堅持“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的方針,促進文化市場健康、繁榮、有序發展,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

繁榮文化休閑娛樂市場。出版《市文化市場百企名錄》,舉辦中心城區歌舞卡拉OK優秀曲目比賽,總結推廣網吧聯盟運營機制。加大文化市場管理力度。加強市場執法檢查,嚴厲打擊違規經營行為,開展專項整治活動,深入持續開展“掃黃打非”斗爭。加強城鄉結合部和農村文化市場管理,建立農村文化市場信息員隊伍。加大廣電行業管理力度。加強廣播電視電影節目和宣傳管理,堅決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風。加強廣播電視無線覆蓋網管理,認真查處非法使用衛星電視無線電干擾器的行為。加大版權保護管理力度。繼續開展打擊網絡侵權盜版專項治理“劍網行動”、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專項行動,完成全市機關單位和30家大中型企業軟件正版化工作。

(六)實施文化體制改革深化工程

鞏固文化體制改革成果,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

扶持市演藝有限公司做強做大。加大對上爭取力度,加強內部管理制度和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力爭全年商業性演出達150場以上。強力推進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加強綜合執法隊伍的專業化、規范化和信息化建設,加強執法機構的設施設備建設,改善執法環境和條件。繼續推進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全面完成廣播影視之家、市廣播電視技術服務部等單位的轉企改制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