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改革創新工作要點

時間:2022-10-17 09:08:40

導語:民政改革創新工作要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政改革創新工作要點

2014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關鍵之年,深入推進贛南蘇區振興發展的攻堅之年,全縣民政工作的總體要求是: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全國、全省、全市民政工作會議,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中心任務,以贛南蘇區振興發展為契機,以民政事業改革創新為動力,全面增強深化改革的進取意識、機遇意識和責任意識,著力提高民生保障能力,著力完善公共服務體系,著力加強社會管理創新,著力強化民政自身建設,為建設物裕風清、和諧幸福新作出新的貢獻。

(一)改革創新,積極推動民政重點領域改革。一是健全重特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落實《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加快健全重特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要求,貫徹即將出臺的《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的意見》,推動擴大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范圍,推廣“病種+費用”的重特大疾病救助模式,對未納入專項救助的重特大疾病,適當提高救助比例和救助封頂線。健全臨時救助制度,推動臨時救助升級轉型為“特別救助”制度,有效保障遭遇突發性、臨時性困難和支出型貧困家庭的基本生活,織牢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安全網。二是積極推進養老服務業。落實《決定》“加快建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和發展老年服務產業”要求,以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為契機,結合省《實施意見》,積極推進我縣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進一步加強公辦養老基礎設施建設,各鎮敬老院建設全面完工并入住,探索公建民營養老服務模式。轉變養老服務業發展方式,改變政府主導、大包大攬的現狀,大力支持社會力量舉辦養老機構,形成政府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社會資本積極投入、發揮市場主體作用的養老事業發展新格局。進一步加強養老機構管理,貫徹落實《養老機構設立許可辦法》、《養老機構管理辦法》精神,積極開展養老服務機構設立許可工作。三是實施社會組織登記管理體制改革。落實《決定》“激發社會組織活力”要求,落實社會組織登記管理體制改革,有序實施行業協會商會類、科技類、公益慈善類、城鄉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直接登記。開展非公募基金會登記工作,推進社會組織明確權責、依法自治、發揮作用,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建立和完善社會組織監督機制,依法查處社會組織違法行為,堅決取締非法社會組織,提高政治風險防控能力。開展社會組織等級評估工作,加強社會組織黨建工作,指導社會組織積極建立黨組織、開展黨的活動。強化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完善社會工作者人才隊伍建設促進政策。四是增強社區自治和服務功能。落實《決定》“改進社會治理方式”要求,完善城鄉基層治理機制建設。扎實做好第九屆村(居)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工作,推進村級換屆選舉創新試點,擴大社區居委會直接選舉比例,探索在選舉中設立觀察員制度、選舉公證制度等,不斷完善民主選舉制度。全面推進城鄉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站)建設,積極推進社區標準化建設。

(二)深化機制,切實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一是進一步完善社會救助體系。《社會救助暫行辦法》將于5月1日起實施,我們一定要認真抓好貫徹落實。繼續完善配套政策措施,更加公平有效地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推進城鄉最低生活保障統籌發展,提高低保、五保等社會救助保障標準和補助水平,逐步縮小城鄉低保保障標準和補助水平的差距。積極爭取擴大全縣農村低保覆蓋面。堅決杜絕“關系保、人情保、政策?!钡陌l生。要按照低保申請審批程序,嚴格落實鎮(街)低保受理、審核責任,嚴格落實縣民政局審批主體責任,發揮村(居)委會協助入戶調查、組織評議、參與審核的責任。積極推進申請救助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工作,探索與房管、銀行、地稅等建立聯合核對機制,進一步提高低保對象的準確性。二是發展適度普惠型社會福利事業。深入貫徹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認真做好高齡補貼發放工作,積極開展養老機構老年人意外傷害保險試點。完善居家養老服務政策,支持多元主體興辦老年人生活照料、醫療護理、精神慰藉、緊急救援等服務項目。落實孤兒基本保障制度,加大孤兒集中養育基礎設施建設。貫徹《彩票管理條例》及實施細則,加強發行銷售管理,促進福利彩票事業持續健康發展,力爭全年彩票銷售量達到1300萬元。落實《決定》“完善慈善捐助減免稅制度,支持慈善事業發揮扶貧濟困積極作用”要求,支持企業和慈善組織積極投身慈善事業,繼續打造“慈善一日捐”等慈善品牌,為慈善事業健康發展創造條件。三是提高減災救災能力建設。著眼于增強自然災害綜合防范防御能力,加強救災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縣級減災救災指揮中心和物資儲備倉庫建設。深化綜合減災示范區創建活動。積極探索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推動基層災害信息員隊伍建設,提高災情預報、信息收集、災情評估能力。著眼于保障群眾基本生活,做好災區群眾過渡性救助和冬春專項救助。以提高災后重建、恢復生產能力為目標,積極在全縣開展政策性農村住房保險工作。四是提升專項社會事務服務水平。深化殯葬改革成果,積極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黨員干部帶頭推動殯葬改革的意見》精神。大力倡導生態安葬、綠色低碳祭掃、文明節儉辦喪,加強公益性、生態節地型公墓等設施建設,堅決遏制沿街游喪、亂埋亂葬、修建大墓豪華墓等行為。推進救助管理站等級創建。加強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工作,開展未成年人社會保護工作。完成1980年以來婚姻登記歷史數據補錄,開展婚姻登記網上預約服務,推廣婚禮或免費頒證服務,組織開展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工作,做好地名文化遺產考證認定工作,完成年度省界和縣級界線的聯合檢查,進一步深化平安邊界創建工作。五是全面落實優撫安置政策。嚴格落實優撫政策,實施新修訂的《軍人撫恤優待條例》,推動形成“普惠”加“優待”的優撫保障模式。繼續提高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標準,健全優撫對象醫療保障制度,將重點優撫對象納入大病醫療救助體系,對生活困難的重點優撫對象開展臨時救助。完成零散烈士紀念設施搶救保護工程,做好優撫數據庫更新和《殘疾軍人證》、《烈士證明證》的換(補)發工作。深化退伍安置改革,加大崗位安置工作力度,確保符合安排工作條件的退役士兵落實到崗。深化自謀職業、技能培訓和就業服務“三位一體”的退役士兵安置改革,探索技能培訓和就業服務新模式,提升退役士兵職業技能,提高參訓退役士兵的就業能力。深入開展雙擁工作,加強涉軍人員維穩信訪工作,進一步完善涉軍人員信訪維穩機制,力保涉軍群體穩定,全力維護社會穩定。

(三)真抓實干,全面落實改進作風常態化。以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大愛民政為百姓,真情服務暖民心”主題實踐活動開展為契機,全面加強自身建設。一是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通過教育實踐活動,解決“四風”突出問題,讓廣大黨員干部堅定理想信念,站穩群眾立場,帶頭廉潔自律,增強責任擔當,提高落實能力。二是健全改進作風常態化制度。進一步落實黨風廉政責任制,嚴格執行廉能風險防控標準化作業規程。深入開展“送政策、送溫暖、送服務”活動,健全領導干部帶頭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制度、直接聯系和服務群眾制度。從嚴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從嚴控制“三公”經費支出。三是鞏固基層民政標準化建設成果。落實省、市推進民政事業改革發展的文件精神,進一步規范基層民政機構設置和人員配備;落實省民政廳、財政廳35號文件精神,完善基層民政經費保障機制,促進基層民政“有人辦事、有錢辦事、有場所辦事”和高效便捷辦事。四是提高基層服務能力與水平。大力實施“數字民政”試點工作,積極開展“六五”普法宣傳教育、“大愛民政”專題教育、“走基層訪民情講政策解難題”系列活動、真情服務先進窗口創建、真情服務品牌創建等活動,進一步增強民政干部的宗旨意識、服務意識、責任意識,提升服務群眾的能力和水平。五是加強干部隊伍建設。強化干部教育培訓、崗位歷練,大力治庸、治懶、治散,提升干部能力素質。既關心關愛干部,關心干部生活、成長、心理健康等;又從嚴要求干部,把負責、擔當、用心作為干部的基本要求,努力建設一支業務精、能力強、素質高、作風硬的民政干部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