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教育文體事業工作意見
時間:2022-08-29 10:39:51
導語:區教育文體事業工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在整體布局優化上謀求新發展
1.加快學校基本建設。加快完成小學、幼兒園、幼兒園、幼兒園建設工程,力爭今年秋學期投入使用;積極推進校安工程建設,完成勤業一期、二期抗震加固工程和清潭、花園小學一期翻建工程;加快推進香江華廷小學和寶龍、綠地配套幼兒園建設工程;啟動荊川小學的新校規劃設計及建設工程。
2.合理調整學區范圍。隨著市屬學校移交轄區管理后,積極與市教育局相關部門協調,做好前期調研論證工作,積極穩妥地調整施教區范圍,擴大優質學校的覆蓋面,逐步緩解擇校熱問題,讓百姓得益受惠。
3.加快優質學校創建。2013年創省優質幼兒園1-2所,創市示范幼兒園2所,創市優質學校2所,市特色學校(園)2-3所,力爭小學、幼兒園優質學校比例達85%以上。
4.推進公平均衡教育。繼續加大對民辦簡易學校和幼兒園安全、質量的監管力度,取締不合格簡易學校(園)。進一步提高公辦學校的吸納能力,讓更多流動就業人員隨遷子女接受公平均衡教育。
二、在學前教育改革上謀求新發展
1.加大財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出臺《區加快學前教育改革與發展實施意見》,積極推進學前教育辦學體制改革,將學前教育經費納入區財政預算,逐步提高保障比例及水平。今年生均公用經費按280元/人的標準列入財政預算;建立幼兒教師績效考核制度,參照當地事業單位績效工資方案實施幼兒園教師績效工資;配齊配足幼兒教師,逐步提高幼兒園男教師比例。
2.組建學前教育集團。充分利用優質教育資源,組建鳴珂巷幼兒園和劉海粟美術幼兒園教育集團,寶龍幼兒園、幼兒園和幼兒園在科學管理、課程建設、隊伍培養、特色發展等方面與鳴幼、劉美幼全面合作,努力提升新建幼兒園的辦學品質,實現優質教育從基礎教育階段覆蓋到學前教育階段。
3.推進特色幼兒園建設。從特色定位、特色文化、特色課程、特色隊伍等方面開展“幼兒園特色發展”專項調研,直面特色發展現狀,及時解決研究困惑,采用分層調研、分類指導、分步實施等行之有效的方式推進園所特色建設。
三、在學校主動發展上謀求新突破
1.探索多元化集團辦學模式。各教育集團有選擇地探索“一體式”、“合作式”等辦學模式,核心學校要根據發展實際,以共同愿景為目標,以制度體系為框架,以學校文化為紐帶,科學制定集團發展規劃,并圍繞集團管理制度與運行機制、教育教學與資源配置、教師成長和學生發展,依法制定集團章程,確保集團各成員單位遵照章程辦學,充分發揮集團辦學的輻射帶動作用。
2.啟動新一輪學校三年主動發展規劃。學校結合發展規劃,制定適切的年度發展目標,體現發展性;文教局將重點工作分解成加分項目,由學校自主申報完成,體現導向性;完善評價方式,集中與分散相結合,放大評估過程的輻射效應,體現過程性。繼續推進“新基礎教育”,組織部分學校爭取加入“新學校行動研究”。
3.深化課程與教學改革。積極探索課堂教學新形態,通過變革課堂教學,深入推進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繼續把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輔導學生、組織考核、指導自學的教學“六認真”作為對教師和學校考核評價的重要指標。以備課組建設為重點,出臺區星級備課組建設標準,開展優秀備課組評選工作。開通“課堂”欄目,逐步展開網絡教研,拓寬課堂教學研究途徑,增強教學研究效益。以推動區“課程基地”建設為抓手,促進區域學校提高課程理解力和實施水平。
4.加強優秀項目建設。圍繞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目標,對學校的優秀項目作進一步梳理,全面推進體育、藝術“2+1”項目建設,承辦省藝術教育工作現場會和市體藝“2+1”項目建設推進會。完善優秀項目激勵評價機制,持之以恒地推進學校優秀項目的建設與發展。
5.推進學科素養提升。架構學生學業水平監測與質量評價體系,以評價研究為核心,提升學校高質量實施國家課程的水平,完善校本課程的結構。進一步加強日常課堂的監控力度,通過“常態調研”,以“調”為核心,為“研”提供基礎性資源的調研循環系統,促進日常教學效率的提高。
四、在管理與師資隊伍建設上謀求新發展
1.加強師德師風教育。進一步加強師德建設,主要依據《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關于切實解決當前師德突出問題的通知》,落實教師違規違紀行政處罰辦法,加大有償家教治理力度,開展教育教學陋習自查自糾工作。舉辦第五個“師德建設月”活動、教師禮儀培訓班和青年教師師德演講比賽,評選表彰一批師德模范。
2.深入推進讀書計劃。在教師中開展“我與書為伴”的讀書活動,通過讀書活動積極倡導與書為伴的思想,在教師中形成濃厚的讀書風氣,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和文化修養。
3.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推進績效考核、崗位設置管理工作,探索多元化教師流動機制。進一步健全校長、教師定期交流制度,發揮骨干教師的輻射作用。加快我區教師隊伍學歷高移步伐,力爭小學專任教師??萍耙陨蠈W歷達95%、本科及以上學歷達60%、初中本科及以上學歷達91%。
4.營造名校長、教育家成長環境。創新培訓模式和培訓課程,承辦省第八屆教育家論壇,總結和提煉一批名校長辦學經驗;舉辦分管教學、教師培訓工作的校長培訓班,建立教育教學學期考核制度,著力提高課程領導力和教學能力。積極組織校長參選首批名校長,鼓勵校長出版教育教學專著。
5.加大名師培養力度。新增若干名市名師工作室領銜人及市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全面啟動第二輪各學科潛力教師團隊建設,完善區域內學科教師梯隊。深入推進區名師工作室、第三期骨干教師高級研修班活動。建立一批校級班主任工作室,學習并落實《班主任工作建議(低中高年段)》。逐步選派教研員赴高校培訓,提高全區學科教研水平。學習并圍繞《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進行教師隊伍建設。
6.充分發揮“人民教師獎勵基金”的激勵作用。舉辦“人民教師獎勵基金”申報項目成果現場評選活動,獎勵優秀教師、優秀團隊、優秀項目等,以此不斷促進教育的快速發展。
五、在學生綜合素質提升上謀求新發展
1.開展學校德育“創意活動”、“常規學生活動”展評,增強學生活動的設計、組織水平,提高學生參與率和活動的教育性。辦好學?!暗赖轮v堂”,擴大學生身邊道德故事的感染力;加強學校社團組織建設,積極開展受學生歡迎的社團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深入開展陽光體育運動,提高校本化實施水平;廣泛組織開展體育節、藝術節、科技節等系列化的課外活動。
2.深入推進生命教育,廣泛開展家庭教育宣傳實踐活動。以《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指導意見》為指導,以創建“心理健康教育合格學校”為抓手,圍繞“有場地、有人員、有課程、有活動”的基本要求,深入推進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3.改革優秀學生評選、激勵機制。開展優秀學生海選及素質風采展示活動,組織參加優秀學生市長獎評選。創新優秀學生評選表彰活動,體現鮮明價值導向,發揮榜樣示范作用。
六、在教育信息化推進上謀求新發展
1.完善基礎設施規劃與建設。推進區教育信息中心建設,構建區域教育網絡服務平臺;完善與升級各中小學、幼兒園信息化建設基礎設施,分批完成校園網升級改造;進一步加強網絡和信息安全建設與管理,逐步完善和建設網絡安全審計系統、網絡訪問日志系統、上網行為管理系統、容災備份系統。
2.加強門戶網站建設與應用。立足教研網、各學科子網和學校網站已有的教育教學資源,組織全區骨干教師進一步開發、整合教育資源。今年將建設教育資源庫平臺,重點實施專題學習網站群的建設與應用,以課堂研究為切入口,增強學生應用信息技術自主學習的能力。
3.聚焦數字化校園建設。完善數字化校園基礎建設,構建數字化校園網絡環境。完善全區教師教育信息化網絡教育培訓體系,開發分層、分學科的教育技術網絡培訓教程。為學校和教師提供校本課程應用平臺、網上教研系統、教科研評價系統。重點推進“e學習”項目研究,力爭有2-3所學校成為項目學校。
七、在社區教育研究中謀求新發展
1.夯實各項社區教育基礎。加大政府統籌力度,積極發揮區社區教育委員會的組織協調作用,以創建省級社區教育中心和市級居民學校為抓手,進一步夯實陣地建設。根據社區不同人群需求提供教育服務,擴大教育普及面,不斷開創我區社區教育發展新局面。
2.加強社區教育課程和資源建設。依托社會組織和優質專業團隊,做優特色課程和品牌課程。增強《學習在線》的交互功能。有序開放學校教育資源,完善“教師進社區”機制。開展社區教育項目工作室申報,整合各類社區教育資源,為社區居民學習和青少年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社會環境。
3.開展社區教育項目實驗?;凇暗胤轿幕纳鐓^教育特色課程”,分階段、分層次推出研究成果,力爭成為全國優秀社區教育項目。
1.加快文化陣地建設,豐富廣大群眾的文化生活。積極進行多部門聯動、多領域合作,努力打造區域文化、地方文化的新亮點和大品牌。完善《街道(站)文體中心建設實施意見》,加快街道文化站、社區文化活動點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區文化館為主陣地,積極開展培訓活動,創作文化精品參加省市比賽,形成一批具有民族傳統和區域特點的文化項目。加強區“書畫工作室”“舞蹈工作室”對學校、街道、社區、企業的培訓,組織開展“百姓講堂”等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居民生活。
2.加強群眾體育設施建設,提高全民健身質量。以《區全民健身事業三年行動計劃》為綱領,以《區群眾體育工作評價標準》為抓手,強基礎、活機制,形成區域體育工作新局面。創建2個省級體育俱樂部,建設1個街道全民健身中心?;I建區級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寶龍國家級游泳館、室內籃球館等,新增居民健身點和健身器材。設立體育設施維修專項資金,對全區自建類體育設施進行更新。
3.加快教體結合機制改革,夯實人才輸送基礎。完善聯席會議機制、體育競賽責任考評機制、體育競賽制度監督機制、體育場館建設與管理聯合機制以及運動隊建設、指導與獎勵機制,促進體育競賽水平的提高和發展。
4.積極開展非遺保護,傳承地方文化。深入挖掘地方傳統文化,收集整理各種資料,積極梳理市級名錄中優秀項目“素火腿”的制作技藝,力爭申報省級非遺保護名錄。同時做好傳承保護工作,積極開展“非遺周”系列活動,擴大宣傳和保護力度。結合校園文化建設,推進非遺進校園。
5.主動服務文化產業發展,規范文化市場管理。在充分調研我區影視傳媒、現代印刷、都市娛樂、旅游文化等領域的文化產業基礎上,積極主動地做好上下溝通,左右聯動,為企業在理念引領、政策扶持、引導資金項目審批等方面務實服務,運用好《文化產業》這一平臺,進一步優化我區文化產業發展空間。區文化市場管理辦公室嚴格規范管理文化市場,與多部門聯動,開展執法檢查和專項政治行動,凈化文化市場。
- 上一篇:區房管局工作安排
- 下一篇:區衛生依法行政工作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