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社區教育工作意見

時間:2022-12-23 11:07:30

導語:推進社區教育工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推進社區教育工作意見

一、成立社區學院,搭建社區教育載體

根據市委、市政府到2015年將全市975個行政村合并成300個的農村新型社區的部署,按照“全域”的規劃理念,充分整合現有遠程教育、黨員電教、科普教育、人口教育、老年教育、青少年校外教育、法制教育等各類教育資源,立足本土,適應農村,服務于農村,依托職教中心學校成立社區學院,在15個鎮(街、區)設立分院,在行政村社區服務中心設立教學站,構筑從幼兒到老人的全民終身教育體系,形成廣覆蓋、多層次、開放式的社區教育網絡。

(一)辦學性質。社區學院是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由教育局主管的一所面向“三農”、服務社區的教育培訓機構,是面向全體居民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和鄉風文明教育的開放式學校。

(二)組織機構。社區學院設院長1人,副院長2人,院長由教育局局長兼任,副院長由分管局長及職教中心學校校長兼任。設三個中層部門:社區教育培訓中心、現代遠程教育中心和社區教育研究中心,分別設主任1人,工作人員3-5人。各鎮(街、區)要成立相應組織機構,配齊工作人員。

(三)辦學網絡。以市社區學院為龍頭,鎮(街、區)成立獨立設置的社區學院分院,功能室設置齊全,建筑面積600平方米以上,滿足社區居民的教育培訓需求。在全市社區服務中心設立社區學院教學站,形成統一管理的市、鎮(街、區)和社區三級辦學網絡。社區學院負責對鎮(街、區)分院和教學站的業務指導,鎮(街、區)政府負責社區學院分院和教學站的建設與管理。

(四)工作職能。

1、社區學院主要職能:制定全市社區教育培訓計劃,開發培訓課程和培訓資源,監督分院培訓計劃的實施;配合組織部門搞好黨員電化教育;指導和組織各分院、教學站的教學和農民學習培訓活動;組織各類市級培訓,開展大專、本科成人學歷教育和現代遠程開放教育;搭建社區居民網上學習平臺,維護“社區教育網”;編輯鄉土教材、課程手冊和工作簡報;開展學習型社區建設等。

2、社區學院分院主要職能:開展農民培訓需求調研、企業用工需求對接、教育惠民政策咨詢和致富信息的收集;制定鎮(街、區)社區居民培訓教學計劃并貫徹執行;組織實施實用技術、勞動力轉移等各類培訓;提報社區教育的有關信息和數據資料;以社區居民和外來人員為重點,加強鄉風文明教育,使農民養成愛科學、用技術、講文明的習慣。

3、社區學院分院社區教學站主要職能:根據社區居民需求開設學習科目,制定培訓菜單;搞好居民創業技能和致富技能的培訓,加強對轄區內外來人員的教育和技能培訓;組織開展本區域的樓院文化、村民文化等活動;開展老年人文體活動和青少年社區實踐體驗活動。

二、提高社區學院辦學實效,助推城鎮社區均衡發展

(一)師資配備。專職教師以職業教育中心學校教師為主,社區學院分院按不低于本地常住人口萬分之一點五的比例配備專職教師,單列編制,所需專職教師主要從教育內部調劑。社區學院聘請農業、畜牧、林業、農機、科技、衛生、民政、人社、公安、司法、安監、經信、體育、文化、婦聯和共青團等部門專業技術人員、企業和能工巧匠以及30名養殖大戶、40名種植大戶等本地專家組建社區教育講師團,作為社區學院的兼職教師,面向社區居民開展相應的培訓,以提升培訓的質量和水平。鎮(街、區)要成立不少于20人的鎮級社區教育講師團,登記造冊,并廣泛吸收志愿者,建立市、鎮(街、區)兩級師資庫,實行師資共享機制。

(二)需求調研。一是依托鎮(街、區)社區服務中心,通過走訪座談、調查問卷等形式,了解社區居民的教育需求,社區教學站上報社區分院,社區分院制定培訓菜單,上報社區學院,由學院調配師資安排培訓;二是建設完善校企合作聯絡員隊伍,定期深入企業調研,了解企業用工需求,根據社區居民的轉移需求舉辦相應的職業技能培訓班,對農村剩余勞動力進行有效轉移;三是年初召開校務委員會會議,由市直部門和鎮(街、區)分院分別提報市級培訓項目和面向全市開放的田間式觀摩項目,學院匯總制定培訓方案,統一組織安排培訓,避免資源浪費和重復培訓。

(三)培訓內容。面向“三農”開展食用菌、特種動物養殖、苗木繁育、大棚蔬菜、海水養殖等高端生態農業實用技術培訓,會計、建筑、家政服務、智能樓宇、電氣焊、服裝等職業技能培訓和文明禮儀、人口計生、家庭教育、法律法規等鄉風文明教育。社區學院面向農民開設的非學歷培訓涉及農業、科技、衛生、法律、職業技能、人口計生、禮儀、琴棋書畫等8大類69門課程,學歷教育專業設農村行政管理、林業技術、鎮街、區企業管理、畜牧獸醫和食品加工等49個,有針對性地向農民傳授農業技術、科學文化、道德法律等知識。到20l5年,力爭6O%的20―45周歲的青壯年居民接受職業教育培訓,技能達到中等職業教育水平,培養一批在城市站得住,在農村發展得好的新生代農(居)民,促進農村勞動力快速轉移,增強農(居)民再就業能力。

(四)培訓方式。本著“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靈活確定培訓場所,采取集中授課、分散自學、送教上門和網上學習等多種方式安排教學,選擇20戶養殖場、50戶種植園和60家工廠,建立校外培訓教學站,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注重實際,講求實效。社區學院每年舉辦學歷教育和全市性的短期培訓班100期左右,鎮(街、區)在社區教學站舉辦的培訓班1000期以上,在每個社區教學站舉辦培訓班5期以上,年培訓農民15萬人次。

(五)辦學經費。建立多渠道籌措社區教育經費的保障機制,按人均不少于兩元的標準,全面落實社區教育專項經費。市區按照常住人口人均不少于1元的標準,落實市級社區教育專項經費,專款專用,全部用于社區學院改善辦學條件,培訓師資,表彰先進,開展各類教育培訓及咨詢、研究、服務等方面的工作;鎮(街、區)按照常住人口人均不少于2元的標準,落實鎮級社區教育專項經費,由鎮(街、區)分院統籌安排,專款專用,全部用于分院和教學站的培訓活動,以保障社區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三、加大統籌協調力度,保障社區學院有效運行

(一)加強組織領導。按照“黨政統籌領導、教育部門歸口管理,有關部門主動配合,社會積極支持,社區自主活動,群眾廣泛參與”的管理運行機制,成立市社區教育委員會,主任由市長兼任,副主任由分管市長兼任,成員由組織、宣傳、教育、民政、財政、人社、勞動、公安、司法、農業、林業、農機、科技、畜牧、衛生、計生、建設、安監、經信、商務、體育、文化、婦聯和共青團等部門和職業教育中心學校負責同志組成,在教育局設立辦公室,具體協調調度社區學院的建設與管理工作。把建設社區學院作為一項事關精神文明建設全局的重要任務,納入各部門重要議事日程,做到有規劃、有方案、有措施、有落實、有實效。市社區學院院長由市政府聘任公布。

(二)落實培訓經費。建立以“政府主導、部門分擔、社會捐助、受教育者支付”的社區教育經費投入體制,正確處理公益性教育與產業性教育的關系,公益性教育和文明素質的免費予以培訓,市財政給予補貼;產業性教育實行市場化運作,按教育成本進行有償服務。

(三)完善管理體制。加強社區學院、鎮(街、區)分院和教學站專兼職人員的配備、培訓、管理與考核,加強管理與教學兩支隊伍建設,建立規范的社區教育管理和運行機制、崗位責任制度、領導例會制度等,使社區教育有序、有效、穩步發展。

(四)建立考核制度。將社區教育工作納入對鎮(街、區)的考核,鎮(街、區)將社區教育納入對社區的考核,每年組織2次群眾滿意度調查,建立切實可行的檢查、表彰、獎勵等制度,采取典型帶動和目標考核等措施,切實把社區教育成為提升居民整體素質的重要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