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農業局農民增收工作總結
時間:2022-06-05 08:52:00
導語:市委農業局農民增收工作總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并請市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年和“*”回顧
過去的一年,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市政府團結帶領全市人民,以鄧小平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積極響應省委、省政府“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奮力崛起”的號召,堅定不移實施東向發展戰略,認真落實“城市抓改制、農村抓增收、全民抓招商”三件大事,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外向化,保持了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和社會全面進步,較好完成了市*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
全年實現生產總值35.7億元,比上年增長7.5%。完成財政收入1.67億元,按可比口徑增長24.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6億元,增長2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7億元,增長12.9%。外貿進出口總額654萬美元,增長36.2%。出口創匯559.6萬美元,增長49.4%。在崗職工人均工資1.08萬元,增長17.7%;農民人均純收入2673元,增長6.1%。年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20.5億元,比年初增加3.5億元。
一是以農民增收為核心,加快發展農村經濟。認真落實各項惠農政策,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全年共免征農業稅2408萬元,“一卡制”發放農民糧食直補等16項資金4504萬元,極大地減輕了農民負擔,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全年糧食總產40.2萬噸,油料總產3.1萬噸,產量因災有所下降,但結構調整出現積極變化。優質農產品種植面積有所擴大,良種覆蓋率達95%以上;水產品產量5.5萬噸,其中名特優水產品產量2萬噸,比上年增加1000噸;肉類總產量6.3萬噸,增長9.3%。非公有制林業發展步伐進一步加快,占全市新造林面積53%。全年共輸出剩余勞動力13.2萬人,其中有組織轉移1.5萬人,實現勞務收入9.7億元。農民收入在多災之年仍然保持平穩增長。
二是以招商引資為中心,積極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把招商引資作為擴大開放、加快發展的第一舉措,繼續堅持“一崗雙責”,創新招商方式,完善優惠政策,加大考核力度,取得了顯著成效。全年共引進項目251個,到位資金6.6億元,加上爭取上級項目資金0.6億元,全年實際利用外來資金7.2億元,增長56.5%,超額完成年初確定的7億元目標。三太子食品、濟豐藥業、瑞爾非金屬材料、希安琦玩具、永言水產等較大項目已經投產或準備投產。園區建設步伐加快,完成一、二期征地2706畝,園內道路框架已經形成,供水、供電、通信等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
三是以轉換體制為突破口,切實增強企業活力和競爭力。為維護職工利益,推進企業改制,市財政先后預算安排改制兜底資金396萬元,返還土地出讓金1330萬元,養老保險本金掛帳和滯納金減緩6000多萬元。列入改制計劃的191家國有集體企業,已完成或基本完成改制任務158家,1萬多名職工按政策得到妥善安置。重點企業改制取得突破,在上級的大力支持和有關部門及*酒廠廣大職工的努力和配合下,*酒廠依法實施了政策性破產,順利實現了資產重組并啟動生產。至此,我們用近三年的時間,基本上實現了企業改制的預期目標。
四是以增收節支為目標,努力保持財稅工作平穩運行。收入質量明顯提高,稅收收入達13249萬元,比上年凈增近3000萬元,稅收收入占財政收入的比重達80%,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完成財政支出3.7億元,比上年增加5938萬元。有效地保證了企業改制、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發展、項目配套、社會保障等重點支出。兌現了公務員各項增資1402萬元。完成政府采購金額4403萬元,節約資金1162萬元,節約率達20.9%?;馐朽l政府債務4218萬元,其中消化糧食虧損掛帳1400多萬元。
五是以完善城鄉功能為著力點,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組織實施池河大道東段2.48公里改造工程,推進南湖公園駁岸、綠化和園內道路建設,積極推進洪武花園、嘉德華府等小區建設。完成看守所遷建和污水處理廠主體工程,新建和改造城東、車站南路2個垃圾中轉站,完成了城市燃氣經營權出讓。認真抓好澗溪-自來橋、上練鋪-柳巷的道路改造,協助做好蚌寧高速公路建設工作,實現蚌明段如期通車。積極爭取上級支持,啟動104國道城區過境線改建工程?;就瓿沙睾痈闪?段一期堤防加固、林東、分水嶺水庫除險加固、楊洼電站改造和女山湖閘改造等5個重點水利工程。江淮分水嶺綜合治理開發獲得省優秀工程獎。開展農村戶用沼氣池試點工作。完成了城區電網改造,建成桂花園35千伏變電所。
六是以就業和社會保障為重點,全力構建和諧社會。就業和再就業工作繼續加強,發放下崗失業人員小額擔保貸款64.5萬元,減免稅收146.5萬元,全年城鎮新增就業4637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8%以內。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養老、失業、低保、醫療、工傷等社會保險穩步推進,城鄉特困群眾、農村五保戶、災民等得到優撫和有效救助。按時足額發放養老金4400萬元、失業救濟金202萬元、低保金820萬元。對6210名農村特困群眾進行生活救助,為2.3萬名災民和特困群眾發放大米110萬斤、救濟金50多萬元。通過政府扶持,為2096戶災民重建房屋5175間,為蘇巷等鄉鎮200多戶困難家庭和貧困殘疾人家庭實施危房改造。積極開展農村特困群眾大病醫療試點工作。社會治安工作得到加強,安全生產形勢平穩,社會秩序保持穩定。
七是以統籌發展為原則,全面推進各項社會事業。完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加大教師隊伍補員力度,改造中小學D類危房4603平方米,完成市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建設項目。編制*市旅游總體規劃,完成女山湖嘉祐院遷建。加強計生隊伍和基層基礎建設,鄉所村室達標率達70%。開展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試點,全市277戶360人得到獎勵扶助。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醫療救治體系建設取得新成績,完成了市疾控中心和市醫院傳染病區建設項目。恢復重建12個鄉鎮農村廣播網。著手編制《*通志》。環境保護工作得到加強,完成樂斯福污水處理二期工程。346個行政村完成第六屆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審計、統計、氣象、檔案、宗教等其他社會事業和工作也都有新的發展。
剛剛過去的一年,是我市實施“*”計劃的最后一年,也是我市經濟社會發展較快的一年,取得的成績令人自豪。“*”期間,全市人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和“*”重要思想偉大旗幟,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搶抓機遇,團結奮進,戰勝各種困難,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一)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期間,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2%,人均生產總值增加到5626元。五年累計財政收入7.7億元,特別是后兩年收入質量明顯提高,可用財力有較大增加。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經過五年的努力,農業和農村經濟得到全面發展,對農業的投入不斷增加,農業稅由減到免,農業補貼由少到多,農民生產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農業產業化步伐進一步加快,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增強。工業經濟規模進一步壯大,競爭力進一步提升,初步形成以*酒業、三太子食品等為代表的食品釀造和以明美公司、萬潤達礦業等為代表的礦產加工兩大支柱產業,以消防器材、愛福電子、瑞豐五金等為代表的機械電子,以濟豐藥業、嘉豐肥業等為代表的醫藥化工,以嘉利達制衣、希安琦玩具、斯克美服飾等為代表的服裝玩具三大優勢產業。傳統第三產業得到改造,日欣、如海、蘇果等一批超市和餐飲連鎖店相繼落戶*,大大改善了我市的消費環境。金融、房地產、保險、物流等現代服務業也有較快發展。
(二)各項改革進一步深化。企業改制取得突破性進展,舉全市之力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國有集體企業改制,剝離企業不良債務5億多元,*酒廠、啤酒廠、水泥廠等一大批國有集體企業已完成或基本完成改制,基本實現了國有資本從一般競爭性領域退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比重降至11%,私營企業發展到558戶,個體工商戶發展到1.1萬戶,非公有制經濟已經成為市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農村各項改革深入推進,實施了農村稅費改革,免征了農業稅,落實了糧食、良種、農機補貼等惠農政策,大大增加了農民收入。糧食購銷體制改革繼續深入。財政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市財省管、鄉財市管”新體制基本建立,鄉鎮財政收支管理加強,市鄉債務化解工作有序展開。積極擴大部門預算編制范圍,嚴格實行政府采購制度。完成了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和鄉鎮事業單位定崗分流,促進了政府職能轉變。教育、醫藥、衛生等各項改革穩步推進。
(三)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積極呼應省和滁州市關于加快實施東向戰略的決定,堅持把外向化作為經濟發展的主戰略之一,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工作的重點之重點、中心之中心、要務之要務緊抓不放。制定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外商投資的優惠政策,充實加強了招商力量,建立完善了目標考核制度,大力推行全民招商、駐點招商、小分隊招商等多形式招商,取得了較好成效。累計引進外資18億元,年均增長210%。其中,境外資金2302萬美元,年均增長5.2%。樂斯福公司、巢東礦業、金達石油等一批投資上億元的項目相繼落戶我市。園區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工業園被確定為省級工業園,規劃面積10平方公里,首期3平方公里正在抓緊建設。開放型經濟持續增長,對外貿易的規模和水平明顯提升,五年累計出口創匯2518萬美元,年均增長20%。
(四)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35.3億元,年均增長6.4%,投資總量是“*”期間的1.6倍。城市建設力度不斷加大。依法規范國有土地使用權、城市公益項目特許經營權的出讓,通過招、拍、掛出讓土地使用權22宗,規范了國有資產的管理,增加了政府收益。加大了城鄉改造改貌的力度,相繼實施了南湖公園、體育中心、明珠路和池河大道改造、看守所遷建、油庫遷建等一批市政重點工程,實施了南沙河攔水壩、池河城防大堤加固、林東、分水嶺水庫除險加固和3個國營電站改造等水利工程,建設了明珠苑、舒怡苑、洪武花園、龍山花園等一批住宅小區。五年間,城鎮居民新增住宅面積51.2萬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積19.3平方米,新增4.6平方米。全市城鎮化水平達到33%,比“*”末提高5個百分點。交通網絡進一步完善,較好地完成了公路國債項目、通達項目11個,新建改建農村公路324公里,公路通車總里程達1500公里,比“*”末凈增500公里。加強道路養護,通過了交通部“*”期間國省道檢查驗收,得到了滁州市嘉獎。全面完成了電力農網、城網改造工程,城鄉供電能力有較大提高。移動通訊、無線市話接入、光纖接入等一批重點通信項目竣工,固定電話、移動電話和互聯網用戶分別發展到11.2萬戶、8萬戶和3300戶。
(五)社會事業進一步發展。大力實施科教興市戰略。五年共獲得省及滁州市級科技成果21項、科技進步獎13項,創高新技術產品5個,民營科技企業發展到26家。永言公司、消防器材廠被省政府授予優秀民營科技企業稱號。保持了全國科技工作先進市稱號。教育的投入進一步加大,教學環境進一步改善,城區學校新建8棟教學樓,新增建筑面積1.7萬平方米;農村中小學共實施危改項目146個,改造危房6萬平方米。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初等教育完成率100%,高中階段入學率達到54%。*中學、*高級職業中學分別被批準為省示范高中和國家重點職高,市二中、三中、管店中學步入滁州市示范高中行列。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取得新進展,建成市醫院傳染病區、門診樓、中醫院醫技樓和市疾控中心,啟動農村衛生院基礎設施達標建設項目。有效組織了“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腦等高危害傳染病的防控工作。計劃生育基層基礎工作不斷加強,低生育水平保持穩定,人口出生率穩定在12‰以內,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1‰以內。積極開展群眾性文體活動,先后成功舉辦了5屆*之夏納涼晚會,在滁州市三運會上取得較好成績,保持了全國文化和體育先進市稱號,澗溪鎮被國家體育總局和農業部授予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順利通過省創建檢查,保持了全省文明創建先進市稱號。安全生產工作不斷加強,安全生產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得到了認真落實?;鶎铀痉ㄋ⒐才沙鏊ㄔO全面展開,達標率分別為67%和100%。進一步加強人民武裝工作,認真做好雙擁工作,保持省雙擁模范城稱號“五連冠”。民族工作榮獲全省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榮譽稱號。環境保護、廣播電視等其他各項社會事業均取得了新的進展。
(六)居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堅持把就業作為民生之本,全面落實再就業扶持政策,建立了政府扶持就業、市場引導就業、勞動者自主擇業的新機制。“*”末,全市城鄉就業人員達18.9萬人,其中再就業0.9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始終控制在滁州市下達目標內。建立健全了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共發放養老金1.8億元,失業救濟金1600萬元,最低生活保障費3129萬元。農村五保供養人數達2925人,共發放五保供養費1398萬元。廣泛開展扶貧濟困活動,城鄉困難群體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時期在崗職工工資年均增長13.6%,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4.9%。居民消費水平進一步提高,出現了住房、交通、通訊、旅游和教育等消費熱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8.4%。
(七)政府自身建設進一步加強。自覺接受人大、政協和群眾監督,廣泛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與建議,促進了政府決策科學化、民主化。五年共辦理市人大議案2件、代表建議274件,市政協提案556件。堅持依法行政,認真貫徹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依法清理行政許可項目和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重新確認、公布行政許可實施主體。層層落實政府系統黨風廉政責任制,深入開展整頓機關作風、民主評議行風、社會評議機關效能和作風活動,切實加強政風、行風建設。進一步規范公務接待,規范控制購置公務用車,加強行政事務管理。有效開展審計監督,認真抓好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堅持依法治市,廣大市民的法制觀念、法制意識顯著增強,順利通過“四五”普法驗收考核。城市社區建設和農村村民自治得到加強,基層民主制度不斷完善。加強信訪工作,認真排查、妥善化解矛盾和糾紛。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狠抓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嚴厲打擊各類刑事犯罪,維護了社會穩定。
各位代表,過去的五年,是*探索新思路、構建新優勢的五年,是應對新挑戰、謀求新發展的五年,是順應新形勢、創造新輝煌的五年。五年來,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打下了較為堅實的基礎。五年來取得的成績,是上級黨委、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同心同德、奮力拼搏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離退休老同志,向工商聯、民營企業和各人民團體,向駐明解放軍指戰員、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國家和省駐明單位,向所有關心、支持*建設和發展的同志們、朋友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還要清醒地看到,按照奮力崛起的要求,我市經濟和社會發展還面臨許多問題,主要是:經濟總量不夠大,發展速度不夠快,與發達地區的差距不斷拉大;經濟結構不夠合理,產業層次不高,綜合競爭力不強;對外開放度不夠高,民營經濟發展不充分,投入總量偏小,工業園區建設較滯后;財政收支矛盾突出,城鄉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投入不足;政府職能轉變不夠快,依法行政水平不夠高,經濟發展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以上問題,我們將高度重視,創新思路加以解決。
二、“*”規劃目標和主要任務
“*”是我市加快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從外部看,國家在區域發展上提出了促進中部崛起戰略,在統籌城鄉發展上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我省為加速融入長三角,提出了實施東向發展戰略,加大了對毗鄰蘇浙市縣的支持力度,這些都為我市加快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從內部看,經過多年的改革與發展,已經積累了較強的綜合經濟實力,基礎設施、區位條件、體制機制、人文環境等比較優勢正在凸現,經濟與社會已步入穩定發展的軌道,尤其是全市人民有不甘落后、加快發展的強烈愿望,有縮小與發達地區差距的雄心和信心,我們必須因勢利導,增強加快發展的緊迫感和責任感,抓住機遇,銳意進取,扎實工作,不斷拓寬發展思路、增強發展動力、提高發展水平,實現*奮力崛起和跨越式發展。
“*”時期我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思路是:以鄧小平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抓住機遇,發揮優勢,堅持以工業化為核心,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堅定不移地實施工業立市戰略、東向發展戰略、城鎮化戰略、科教興市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大力招商引資引智,大力推進全民創業,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和民辦事業。通過強大二產,帶動一、三產業發展;通過增強經濟實力,促進城鄉統籌發展,促進基礎設施完善,促進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實現全市主要經濟指標增幅超過全省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和諧穩定的目標。
“*”時期我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達63億元,年均增長12%,人均生產總值達9500元。財政收入達4.0億元,年均增長19.1%。工業化水平明顯提高,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40%。三次產業之比調整為20.5:46:33.5。城鎮化率提高到40%以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收入超過1.4萬元,年均增長5.4%左右。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3800元,年均增長超過7.3%。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
“*”期間我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是:
(一)堅持東向推進,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
緊緊抓住省委、省政府加快實施東向發展戰略的機遇,堅持以大開放為主戰略,以長三角為主方向,以大招商為主旋律,發揮優勢,迎接輻射,加快產業東接、機制東學、人才東引、資金東融、勞力東輸、交通東連,實現多層次、全方位對接長三角。堅定不移地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斷擴大招商引資的規模,注意引進科技含量高、外向度強的項目,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期間招商引資總量力爭突破90億元。加快建設工業園區,不斷完善園區基礎設施,積極創新園區管理體制,使工業園區真正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力爭“*”末,工業園區建成面積達6平方公里以上。繼續擴大對外貿易,提高經濟外向度,爭取“*”期間,外貿進出口總額累計達到6000萬美元,年均增長20%以上;出口創匯累計達到5000萬美元,年均增長20%。
(二)堅持工業優先,加速優化經濟結構
把工業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強化工業主導地位,以工業經濟實力的壯大,帶動一、三產業發展,推動經濟整體上規模上水平。加快發展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構筑食品釀造、礦產采掘加工、機械電子、醫藥化工、服裝玩具等五大產業板塊,形成競爭力強的產業集群。重點扶持一批主業突出、市場潛力大、競爭力強的優勢產業和骨干企業進入全省“861”工程,力爭消防器材廠等企業進入“安徽省制造業百項工程”。“*”期間,全市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00家,銷售收入超5億元的企業1—2家,超1億元的企業8-10家,超5000萬元企業20家。堅持走新型工業化之路,積極引導企業轉變增長方式,加快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支持企業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積極推進建材、機電等行業的技術改造,把一批民營科技型企業提升為高新技術企業。大力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支持現有商貿企業發展壯大,繼續吸引市外大型商貿企業來我市拓展業務。抓住我市作為省商貿流通試點縣的契機,加快發展農村商貿流通業。大力發展現代商貿物流、金融保險、房地產、旅游、社區服務。
(三)堅持城鄉統籌,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進一步拓寬投融資渠道,加大投入,加快城市建設步伐。爭取到2010年,城區范圍擴大到20平方公里,人口達到20萬人。建成日供水3.5萬噸自來水廠和城市管道燃氣工程。做好韓山、抹山風景區的保護和開發。加強城市環境建設和市容管理,創建全國衛生城市。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求,重點支持區位優勢明顯、基礎設施條件較好、發展潛力大的鄉鎮成為經濟強鎮。力爭到2010年,稅收收入超5000萬元的鄉鎮1-2個,超3000萬元的3-5個,超1000萬元的7個以上。加快交通、能源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城鄉配套功能。完成104國道城區過境線改建工程,提高309省道的公路等級,改造1288公里市、鄉、村道路,到2008年完成750公里通村水泥路工程。抓好骨干水利工程建設,提高防洪抗旱能力。做好江淮分水嶺綜合治理開發工作。繼續開展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進一步完善供電網絡,建設古沛110千伏變電所及35千伏電網、10千伏配網,供電量年均增長9.4%。全面實施農村綜合改革,大力推進農村民主法制及精神文明建設,做好農村公共衛生、文化教育、計生服務、鄉風文明等工作。爭取*年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四)堅持激活內力,積極推進全民創業
把全民創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著力點,引導和支持群眾創家業、能人創企業、干部創事業,形成創業光榮、發展有責的濃厚氛圍。堅持放手、放寬、放活,為民營經濟發展創造公開透明、平等競爭的法制環境、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促進民營經濟快速發展,使民營經濟成為市域經濟的主導力量。加大扶持力度,落實各項優惠政策,鼓勵民營企業技術進步和創建品牌,支持申請進出口自營權。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按照寬進嚴管的原則,推進投資項目審批核準備案制度,減少審批環節。建立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優化發展環境,為民營經濟提供優質服務。爭取到2010年,全市私營企業發展到1000戶,個體工商戶發展到2萬戶,帶動城鄉就業10萬人。
(五)堅持科教興市,著力提高創新能力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圍繞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積極構建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積極研發凹凸棒、鉀長石、絹云母等非金屬礦高新技術產品,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化。不斷深化教育改革,優化教育結構,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鼓勵社會力量辦學,積極發展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進一步鞏固提高“兩基”成果,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認真落實國家“兩免一補”政策和扶困助學工程。提高高中階段教育普及率。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理念,抓住“培養、吸引、用好”人才三個關鍵環節,加快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成長的培養機制、有利于人盡其才的使用機制、有利于調動人才積極性的激勵機制。
(六)堅持可持續發展,全面建設生態*
正確處理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全面推進生態市建設。嚴格控制人口增長,穩定低生育水平。加強土地資源管理,優化用地結構,提高土地利用率。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開發和應用節能降耗新技術,對高能耗、高物耗設備和產品實行強制淘汰制度,抓好重點行業的節能節水節材工作,發展節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積極開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生態家園工程建設步伐,大力發展農村沼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加強森林資源保護,推進生態林業建設,不斷提高森林覆蓋率。加快城鎮、村莊綠地和綠化帶建設,提高綠化率。“*”末全市森林覆蓋率爭取提高5個百分點,城鎮居民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5平方米以上。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推行排污總量控制和排污許可證制度,重點防治水污染,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末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達到5萬噸,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80%,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90%。
(七)堅持以人為本,努力構建和諧社會
積極擴大就業和再就業,全面落實各項優惠政策,促進勞動者轉變就業觀念,采取多種形式就業,鼓勵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進一步完善養老、醫療、失業保險制度,穩步推行工傷和生育保險,逐步建立失地農民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高度重視和關心弱勢群體,廣泛開展社會救助和各種扶貧濟困活動。以增加公共服務供給、滿足城鄉居民物質文化生活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為目標,大力發展文化、體育、衛生、廣播電視等各項社會事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加強民主法制建設,推進依法治市進程。完善社會利益協調和社會糾紛調處機制,妥善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進一步健全覆蓋全市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高度重視安全生產,不斷加大投入,認真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嚴防重特大事故的發生。努力營造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的良好環境。
(八)堅持深化改革,不斷創新管理體制
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積極推進政企分開、政府與中介組織分開。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把政府管理經濟職能轉到主要為市場主體服務和營造良好發展環境上來。繼續推進政府機構改革,健全科學決策機制和行政監督機制,建設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積極穩妥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大力發展民辦事業,加快經營性事業項目的市場化進程。建立公共危機防控體系和社會矛盾化解機制,不斷增強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加快國有集體企業改革步伐,徹底完成國有集體企業改制。繼續深化農村改革,加強農村政權建設。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加強預算管理,全面落實部門綜合預算、收支兩條線、政府采購和國庫集中收付制度。
- 上一篇:干部新農村建設指導員實施方案
- 下一篇:農村四荒資源開發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