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局預算處工作總結

時間:2022-05-28 09:06:00

導語:財政局預算處工作總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財政局預算處工作總結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多措并舉保增長;分類扶持促協調;爭取支持見成效;科學精細提績效進行講述。其中,主要包括:國際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持續蔓延,我市一開年收入形勢就十分嚴峻,1-3月全市財政收入連續負增長、繼續加大了對區縣的支持力度,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不斷增強、財政改革不斷深化、管理績效不斷提升的一年,在推進財政管理科學化精細化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2009年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市經濟社會發展較為困難的一年,也是財政收支矛盾十分尖銳的一年。在局黨組的正確領導下,預算處全體同志精誠團結、努力工作,確保全年收入預算任務圓滿完成,各項法定和重點支出保障有力,促增長、擴內需、調結構、惠民生等重大決策落實有效。

一、多措并舉保增長

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持續蔓延,我市一開年收入形勢就十分嚴峻,1-3月全市財政收入連續負增長。為應對危機,在全面落實國家一攬子減稅減費政策的同時,積極思考諫言,擇機出臺一系列適應性調控措施,并將強化征收、止滑增收作為重中之重,溝通謀劃、通力配合,進一步健全了財稅庫銀聯動機制。同時,嚴格收支兩條線管理,加強征管、挖掘潛力、動態分析,全力確保收入企穩回升。4月“扭虧”,6月實現“時間、任務雙過半”,9月重上兩位數增長,全年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166億元,增長18.1%,圓滿完成年初收入任務,實現千億大關的歷史性突破。在預算支出安排方面,堅持厲行節約,繼續實行公用經費零增長,嚴控一般性支出,在保障法定支出的基礎上,重點向惠民生、保增長、調結構傾斜。一是整合財政資源著力改善民生。2009年全市民生財政支出達到682億元,占一般預算支出的51.7%,比上年增長33%,其中:教育投入192億元,扶貧與就業投入24億元,醫療衛生56億元,社會保障149億元,廉租房和棚戶區改造投入30億元,農村水利、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163億元,政法維穩、文體、公交出行、環境保護等投入68億元。通過增加與群眾息息相關的公共服務領域的投入,有力提高了我市民生保障水平,將“人民群眾共享改革成果”的要求落到實處。二是落實政策確保經濟穩定。及時足額兌現西部大開發和結構性減稅政策90億元,降低社保費率、取消停征行政事業性收費減負50億元,落實市政府確定的各項財稅扶持政策50億元,極大地支持了企業“越冬”。落實出口退稅資金34億元,安排2.8億元出口企業技改獎勵和融資擔保補助資金,擴大出口。在繼續安排工業發展專項、科技發展專項、金融企業發展專項等十大產業發展專項的基礎上,整合設立5億元提振經濟專項資金,重點用于重大工業項目投資、企業貸款貼息、出口技改獎勵、會展經濟發展等。深度參與it企業招商引資,量身打造系列扶持政策。謀劃出臺定向補助政策,全力支持保稅港區建設。加強與財政部相關司局對接,跟進“兩江新區”總體規劃報批工作。三是確保重大決策實施。認真貫徹國發[2009]3號文件精神,加強與國家部委的溝通,確保上傳下達信息暢通,牽頭對涉及財政的工作任務進行分解落實,安排1200萬元專項補助推進3個城鄉統籌試點區縣加快發展。推進五個重慶建設,全年落實市以上財政資金259億元,有力促進了主城區危舊房改造、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公共衛生醫療項目建設、公共安全建設和森林工程建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將市直機關公務員津補貼全部納入年初預算,落實21億元保障教師績效工資順利兌現,對其他事業單位安排過渡性補貼。

二、分類扶持促協調

2009年,繼續加大了對區縣的支持力度,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不斷增強。全年市對區縣的補助總額達660億元,比上年增長36.6%;市級一般性開支控制在25%以內,75%的財力用于支持區縣發展;區縣最低人均財力提高到了4.5萬元以上。在堅持財力下沉,強化激勵約束的基礎上,著力突出重點,緩解區縣壓力。一是繼續安排31個郊區縣社會事業發展專項資金。延續了自20**年以來每年投入7.75億元社會事業發展專項資金的扶持,帶動60億元投資,用于31個郊區縣的學校、醫院、文化體育等公益設施建設,目前已完成近110個項目,為完善城市功能和構建發展平臺、增強輻射作用和集聚能力奠定了基礎。二是實行園區分類扶持政策。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按照確保既得利益、加大支持力度、實行分類扶持、簡化操作程序的原則,對原有特色工業園區扶持政策進行了完善,明確從2008-2010年內,對主城園區實行增量50%補助,對“一圈”中14個郊區縣園區實行增量全額補助,對“兩翼”區縣整個轄區產生的市級稅收實行增量全額補助。三是推進圈翼對口幫扶。會同市發改委研究出臺圈翼對口幫扶考核辦法,按照易于量化、便于考核、突出重點、注重實效的原則,將受助區縣的發展情況納入幫扶區縣實行綜合捆綁考核。四是緩扣“三金三亂”借款,緩解區縣支出壓力。為切實減輕區縣收支壓力,主動謀劃提出緩扣區縣“三金三亂”等中央專項借款的政策建議,減少區縣當年上解支出7億元;同時,通過超調資金幫助區縣渡難關求發展,有效緩解了區縣財政壓力。

三、爭取支持見成效

2009年在各部門各處室的通力配合下,我市爭取中央支持成效顯著,中央補助達722億元,其中財力補助356億元,專項補助366億元,品迭上交中央386億元后,享受中央凈補助336億元,較上年增加134億元,創歷史新高。在此基礎上,多項重大政策得以落實。一是15.5億元建市專項補助永久納入每年定額補助。此項是我市向中央爭取的12條重大政策之一。為爭取政策早日落地,多次隨同市領導、局領導與財政部進行溝通,得到財政部理解支持。財政部于3月份下發《關于繼續給予xx市財力補助的通知》(財預[2009]18號),同意從2009年起中央財政將每年繼續給予我市15.5億元補助,并納入定額結算補助永久固定下來,支持我市城鄉統籌發展。二是爭取到58億元地方政府債券發行額度。按照財政部最初的設計方案,我市可分得發債指標30億元左右,經反復爭取,財政部核定我市發行規模為58億元。為把握融資成本較低的有利時機、及時發揮債券資金作用,協同相關處室,編制調整預算方案,經市人大常委會同意后,1個月以內完成全部發行、轉貸、撥付工作。三是三峽電站稅收分配政策取得重大進展。2009年是執行原三峽稅收分配政策的最后一年,為確保三峽移民“穩得住、逐步能致富”和庫區生態可持續發展,細化方案、跟進匯報,并邀請財政部領導到庫區縣實地考察調研,在充分溝通和了解實際情況的基礎上,財政部發文同意繼續延續現行分配辦法。

四、科學精細提績效

2009年是財政改革不斷深化、管理績效不斷提升的一年,在推進財政管理科學化精細化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一是加強政府性債務管理。按照財政部統一部署,并結合我市實際,全年對地方政府性債務和投融資債務進行了7次全面統計,累計收集債務信息8萬余條,基本摸清區縣債務情況,為債務報表體系完善、風險評估和債務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加強數據分析的同時,通過區縣片會、部門溝通和學習其他省市經驗等方式,積極探索我市建立風險防范機制和債務管理的新思路并形成了專題匯報材料,得到了市領導的高度重視,為政府性債務管理指導意見的出臺和債務預警機制的建立做了較充分的準備。二是深化部門預算管理。將中央專款納入2009年市級部門預算編制,并將補助預計數提前告知區縣,有效提高全市部門預算編制的完整性和年初到位率。嚴格實行公用經費“零增長”。針對審計提出的市級結轉資金金額較大等問題,深入分析,科學分類,加強管理。全面推進區縣級部門預算改革,規范編制程序,細化編制內容。對區縣進行摸底調查,對未按照部門預算改革要求編制預算和未使用統一軟件的區縣,加強溝通和指導,進一步提升全市部門預算編制水平。三是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在廣泛聽取各區縣意見和建議的基礎上,整合資金,集中財力,統籌謀劃,進一步改進市對區縣轉移支付分配辦法,完善縣級最低財力保障機制,保障性轉移支付資金重點向困難區縣傾斜,提高困難區縣財力保障能力。根據財政部相關辦法,結合實際,制定市對區縣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辦法,為用好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金創造制度條件。

在盤點2009年憂、急、喜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數據分析、宏觀思維、謀劃諫言還有改進和提升的空間。2010年是“十一五收官、十二五謀劃”的關鍵之年,必將對預算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戰,預算處全體同仁將齊心協力、扎實工作,在“和諧型、學習型、服務型、效能型、創新型”等五型處室的建設上;在“重點開展完善指標管理系統、提高部門預算編制科學性、建立區縣政府債務預警制度、優化轉移支付制度、規范區縣招商引資秩序”等五大重點的推進上;在“提升預算管理的精細化、增強財政收入的持續性、調控支出進度的均衡性、促進區域發展的協調性、爭取中央支持的有效性”等五項探索上,力爭實現新突破,作出新貢獻。